校企改革提速

2019-08-07 10:05董忱
齐鲁周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大华山东大学校企

董忱

近日,山大华特对外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大家关注,公告称,山东大学与山东国投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根据协议山东大学拟将其全资公司山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大产业集团”)及所属企业股权转让给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国投”),其涉及企业达47家。

其实,高校企业改革也不算新鲜事,教育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早在2018年8月就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政策解读》,其中明确规定与教学科研不直接相关的企业整体划转至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而去年“清华系”已经掀起校企改革的大幕,这次随着“山大系”的加入,一场高校企业改革浪潮或将快速席卷全国。

多家高校企业实控人变动

最近一段时间,校企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继浙大网新和华中数控两家高校上市公司相继于7月11日、12日披露最新股东层面变化后,山东大学旗下的山大华特也于7月13日公告公司实控人或生变。

山大华特《关于山东大学筹划校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提示性公告》显示,根据大股东山大产业集团“关于山东大学筹划校属企业体制改革的告知函”,山大产业集团依据国家关于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政策要求,山东大学正在筹划校属企业体制改革事宜,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动。

资料显示,山大华特的第一大股东山大产业集团持有山大华特20.72%的股份,山大产业集团是山东大学下属国有独资企业,山东大学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根据山大华特最新披露的上半年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8.11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净利润8882.17万元,同比增长8.96%。

就在前两日,作为“高校概念股”的浙大网新和华中数控相继披露了最新股东层面的变化。7月11日,浙江大学所属的浙大网新发布公告称,由于控股股东网新集团的四名股东解除了一致行动关系,浙大网新实控人将由浙江大学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网新集团股东解除《股东共同声明》,有助于更好地支持浙江大学聚焦教学科研主业,提升高校治理水平,对促进集中精力办学、实现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紧接着,华中数控于7月12日披露,阎志及其控制的卓尔智能制造(武汉)有限公司再次增持后,将其持有的华中数控股权比例提升至20%,一举超过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的19.06%,晋身公司第一大股东。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由华中科技大学100%控股,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中数控实控人。

据武汉有关媒体报道称,自去年至今,多场武汉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年会或理事会上,校企改革成为焦点议题。这些密集举行的会议传出的声音是,高校孵化出来的上市公司,即将与创办高校剥离,将企业交给社会,让高校回归教育。

“山大系”47家企业或将集体易主

“目前,我们正在谋划打造全面服务山东的‘山大系,山大地纬公司就是其中‘山大校企系的重要力量。”就在十几天前的一个签约现场,说起山大地纬,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还俨然透着几分骄傲的“家长”口气。

然而,短短一周过后,7月13日与山大地纬“同门”的山大华特就对外透露称,“依据国家关于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政策要求,山东大学正在筹划校属企业体制改革事宜。”

5天后的7月18日,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条关于实际控制人山东大学校属企业体制改革相关的公告。山东大学拟将其全资公司山大产业集团及所属企业的股权转让给山东国投。根据《股权转让协议》显示,此次转让包括山大产业集团及所属企业共47家,包括山大华特、山大地纬等一批优质公司。

这意味着,一旦完成转让,“山大系”47家企业或将集体易主山东国投。

据了解,山大产业集团是山东大学出资成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于2001年7月,注册资金3亿元。旗下拥有山大华特、山大地纬、山大鲁能、鸥玛软件、山大电力、山大生殖、山东奥太、山大华天等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整个“山大系”的多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都很活跃。7月3日,山大产业集团旗下的山大鸥玛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向山东证监局报送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材料,正式开启IPO之旅。而在此一周,山大地纬科创板上市申请刚刚获得上交所受理,如果上市顺畅,加上已经登陆A股的山大华特,“山大系”上市公司极有可能扩容到3家。除此之外,去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的山大实际控制企业——山大电力,目前也正在积极筹划上市准备工作。

资料显示,山大地纬是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1月登陆新三板,2016年首批进入创新层,公司依托山东大学加强产学研合作,快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民生政務领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形成了智慧人社、智慧卫生、智慧政务、智能用电和智慧商保五个领域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鸥玛软件是以自主研发的软(硬)件产品服务于我国考试与测评领域,致力于打造考试与测评业务全生态链,拥有目前国内唯一的专业考试数据处理基地,取得了数十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等,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月3日,山东证监局辅导备案信息显示,鸥玛软件与中信证券签署了首发上市辅导备案协议,但未明确上市板块。

“此次转让标的包括山大产业集团及所属企业共47家。股权采取协议转让方式,转让价格以经教育部核准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为基础,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国有产权转让有关规定及双方认可的定价方法协商确定并签订正式股权转让协议,待监管机构批复同意后正式实施。”山东大学负责校企改革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校企改革从“清华”开始

提起校企改革,不得不提清华大学。清华控股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校企。记者统计,清华大学实际控制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诚志股份、紫光股份、紫光国微、同方股份、启迪桑德、启迪古汉,总计达到1717.45亿元市值,818.41亿元净资产。而北京大学作为实际控制人,控制方正证券、方正科技、北大医药、中国高科,合计市值635.6亿元,合计净资产439.89亿元。

2018年10月起,清华大学旗下三大资本平台纷纷启动改革,先于2018年10月将紫光国微、紫光股份和紫光学大三家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给深圳国资旗下的深投控;再于2019年3月与雄安新区合作,使清华控股和雄安集团和/或雄安新区管委会控股的基金并列成为启迪桑德和启迪古汉大股东;最后于2019年4月将同方股份控制权转让给中核资本。

根据2018年5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要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对高校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清理规范,理清产权和责任关系,分类实施改革工作,促进高校集中精力办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清华产业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高校企业改革精神的具体举措。一方面,清华产业将加大力度创新发展一批与大学学科高度相关、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属企业;另一方面,将通过股权重组,实现部分大型成熟企业的进一步市场化。”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业内人士则认为,高校企业股权之变,将有助于上市公司与更多科研资源对接合作,提升后续研发实力,同时在平台、资源、项目等方面带来良好助力,为业绩增长提供更大空间。

当然,除了“清华系”的校企改革以外,其他大型校企的改革也在加速推进中。

2019年4月,石大胜华公告称,控股股东青岛中石大控股有限公司拟减持石大胜华不超过4033.13万股,占总股本的19.9%,而后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全资控股企业。石大胜华在公告中也表示,上述减持实施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变更。

根据相关报道,自2018年至今,多场武汉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年会或理事会上,校企改革也同样成为焦点议题。高校孵化出来的上市公司,即将与创办高校剥离,将企业交给社会,让高校回归教育。

一场席卷全国的高校企业改革浪潮已经袭来。根据相关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7日,共有12家A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高等院校。

改革势在必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起,由于教学经费不足、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等问题,我国的一些高校就开始创办自己的企业。

经过30余年的深耕,高校校办企业已经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经常可见多头管理以及监督力度缺失的问题,最终导致高校出现“管资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管事没有权”的局面。

相对社会企业来说,校企在市场竞争、市场观念、营销模式上都比社会企业弱很多。一方面,由于校企中事业编制占多数,导致专业的管理人才缺失,据统计,全国校企中有六成企业监管缺位,在面对战略决策时,致使企业决策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另外,校企管理体制落后,使得定位不准确,出现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这就使得学校和企业都不能全心做到最好。

“高校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高校企业转移给国有资产管理是未来相对明确的发展方向。”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邵鲁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邵鲁宁认为,高校不应该花过多精力去办企业,现在很多高校企业主营业务跟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关联小,高校企业并不能支撑高校的长远发展,甚至产生出很多权力寻租、贪污腐败等现象。高校应该集中精力做好教学科研,企业应该由社会相关专业人士去经营管理。

此外,对于未来高校企业改革方向,邵鲁宁表示,要真正去除沉疴非常不易,一方面,高校企业划入国资统一监管,也会出現国有企业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企业核心人员调整也应慎重考虑,可能导致高校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在具体改革内容上,如果仅仅降低高校持股比例,而不从企业内部治理上推动,则是治标不治本,股东利益、经营团队向谁负责等系列问题就会陆续浮出水面。”

从高校企业成立的目的来看,多数高校企业立足于服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此轮高校企业改革是否会影响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对此,邵鲁宁认为,高校科研成果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仍来源于政府,基本不受高校控股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的影响。从现在高校企业出现的诸多问题来看,校企改革势在必行,让教育人好好回归做教育,企业由专业的人才来管理,才能实现共赢。

“大部分‘高校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科技或科技服务,不过业绩方面大多表现平平,多家公司甚至出现明显下滑。”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高校企业改革空间比较大,尤其是社会资本参股,实行混合所有制,有利于高校企业发展,改革要尽快推进。

猜你喜欢
大华山东大学校企
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构建生态格局 静待大华荣耀绽放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Paresse constructive
新发现
La nouvelle vision du succès de la carrière chari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