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墓竹简书法艺术研究

2019-08-08 02:44梁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竹简西汉书法艺术

梁青

摘 要: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出土了不同书体的先秦竹书,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等为主要内容的竹、木简牍7500余枚,解决了关于西汉书体的种种猜测,填补了西汉时期在书法史上的空白。银雀山汉简书体堪称竹简书体的精华,可谓秦汉时期隶书的典范,被书法家称为古今汉字分水岭,在古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史上都占在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堪称竹简之珍宝。

关键词:西汉;竹简;书法艺术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出土了不同书体的先秦竹书,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等为主要内容的竹、木简牍7500余枚,解决了关于西汉书体的种种猜测,填补了西汉时期在书法史上的空白。并证实了《孙子兵法》与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其人有无、其书真伪”的千古之谜。这批竹简代表了我国古代兵学的最高成就,被列为新中国建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建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大发现之一,20世纪(100年)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13年《国家人文历史》评选中国九大“镇国之宝”,文献书简、银雀山西汉《兵法》竹简成功入选,为孙武、孙膑正名。专家汝企和点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作者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有“兵圣”的美誉,他留下来的唯一著作——《孙子兵法》,不但成为其后中国历代研习兵法者必读之书,而且较早就有十余种文字的译本发行海外,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1号墓出土了三铢钱和半两钱而无五铢钱来判断,墓葬年代上限不会早于三铢钱始行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下限不会晚于五铢钱始行武帝元五年(前118)。从2号墓出土竹简《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和半两钱来判断,墓葬年代上限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根据以上分析,两座汉墓应为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西汉早期墓葬。这批竹简书体应属于早期隶书,很可能是在汉文帝、景帝到武帝初期这段时间内抄写成的。根据1号、2号墓是汉武帝初年的墓葬推断,竹简成书应在这之前,也就是汉文帝、景帝时期,或还应更早。

银雀山汉简根据长短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银雀山1号西汉墓出土的竹简,竹简分长简和短简。长简兵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晏子》《六韬》《尉缭子》《管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论证和论兵文章等先秦古籍及阴阳、时令、占候、相狗、作酱等杂书。简的长度为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按汉尺23厘米为1尺计算,应属1尺2寸简,又称为“尺二简”或“尺书”。从竹简上留下的编绳痕迹看,分三道编绳,简中部一道,两边各一道,上、下各留出1~2厘米的天头地角。竹简是先用绳编联成册后,又用毛笔蘸墨写成。每简写一行,每行字数不等,一般在35个字左右,多的有40余字,少的仅几个字。

第二类是银雀山1号西汉墓中出土的《天地八风客主五音之居》占卜类杂书。简的长度为18厘米左右,宽度为0.5厘米左右。按汉初尺度折算应为“8寸简”,只有两道编绳,两端各留2厘米的天头和地角。大致将全简分为三等分,篇文顶行,不留头。

第三类是银雀山2号西汉墓出土的《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共计32枚。简的长度为69厘米,宽度为1厘米,厚度为0.2厘米,按汉尺应为“三尺简”,用三道绳连缀,此类简应为最长简。若按当时礼制:国家典籍写在最长简上,历谱属皇历,所以就写在最长简上了。另外,诸子百家的书写在“尺二简”上,民间杂书写在最短简上。银雀山汉简的尺寸是比较符合禮制规定的,但其他地方出土竹简不完全按礼制,也有打破传统的现象。

银雀山简书的篇题,有的写在篇首第一简简背,或单独写在第一简上,有的写在篇尾,有些短篇的篇题写在第一简简背和篇尾,另外一些只有篇尾篇题而无简背篇题。1号汉墓出土一些抄列竹书篇题的木牍,大部分已残缺,完整只有一块,上面抄列守法、要言、库法、王兵、市法、守令及上篇、下篇等十三个篇题,中间有残存的系绳,木牍或许是捆在简册外面的题鉴。

从银雀山1、2号西汉墓竹简看出,竹简书发展到汉代已经达到成熟时期,不如早期简书粗糙、宽大。竹简制作工序从刮削、杀青、尺度、编连、书写、收卷等工艺成熟细致。由于长期在泥土中浸泡,又受其他随葬品的挤压,竹简已散乱,表面呈深褐色,字迹清晰可见,字体清整古朴、自然圆润、随意流畅、秀劲飘逸。在简牍隶书未发现之前,从秦到西汉的隶书一直是个谜,曾经有“西汉无隶书”之说。自从近代大量西汉简牍隶书的发现,这一时期的隶书墨迹昭然于世。银雀山1号西汉墓竹简从书体上来看,可能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因为书体与行款也不尽一致,其书法已经呈现出带有波磔的笔画特征,接近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

从书体艺术上看,汉简字体可分为三类,每一类中又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字型。

第一类是以《六韬》《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为代表的纵势汉隶,它是一种篆书向隶书演变时期过渡性字体,承袭了秦隶的风格。结构或取纵势,或取横势,由繁趋简,用笔有明显的提、按、挑、捺笔等变化,整个字体左高右低,个别偏旁和部首的写法仍然与篆书的笔法相同,但多数字体已经打破了篆书象形化的结构,圆转对称定型化的线条逐渐减少,更多的则出现了隶书的特征。一简写下来或流畅飘逸,或潇洒自然,字体的大小、撇捺的粗重及字间的疏密错落有致,且气势连贯,表现了一种古朴自然之美感。

第二类是以《晏子》和《孙膑兵法》部分篇章为代表的横势汉隶,字的结体特点是点画姿态大量增多,书体以方折为主,字体态势渐渐由篆书的纵势向横势方向转化,并趋于扁平,方块字、扁方块字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在用笔上,笔画伸缩有致,横画呈微波,有的显露出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竖画取直,横折一般呈方折,竖折一般是连笔圆转。左右结构的字,一般左边比右边要写得小;上下结构的字,一般上边要比下边小;撇磔处以弧线与夸张见长。整体飘逸秀美,衬托出行款;字距间的字势起伏,字的整体结构工整地呈右上仰斜趋势,宏观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第三类书体形式是以《孙子兵法》《尉缭子》的某些篇章为主,表现出字体态势与书写手法完全不同,整体结构既不规整,也不似草率;字体态势纵横交错,横、竖、转折都保持圆转的态势,横画一般平直无微波,竖画多短斜,书写较圆滑流利,字的整体结构不规整地呈右下倾斜趋势。

隶书产生于战国末年,极盛于东汉时期。战国时期是文字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在文字发展史上上承商周甲骨文、金文,下启秦篆和隶书,基本上保存了当时通行字体的本来面目。秦简是用古隶书体写的,字形略大,文字的用笔已减少了盘屈,打破了篆书对称端庄的格调。秦统一后,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的措施,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互相汇聚和融洽,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为汉隶、草、楷、行等字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正是我国文字由篆书转变为隶书的过渡时期,简文虽为隶书,但仍保留了篆书的风格,字体呈横势,它将小篆线条的圆转变为方折;用笔出现提按轻重、撇磔分张的变化,为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西汉时期隶书以拙朴胜,多见于简帛木牍,书法形态更接近于古隶;东汉隶书成熟,横画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结体工整规范是字体的显著特点,就其书体而言,楚简基本是用篆体书写的。汉代简牍的整体字形更趋于方形或扁方形,用笔有轻重徐疾的痕迹,某些横画已具有了蚕头燕尾的雏形,改变了古隶无波的状况,运笔左施右突,能收能放,表现了古朴的美感。

银雀山汉简书体堪称竹简书体的精华,书体表现出由古文字阶段向今汉字阶段改革、发展、演变的过程,可谓秦汉时期隶书的典范,被书法家称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在古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堪称竹简之珍宝。

猜你喜欢
竹简西汉书法艺术
韦编三绝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西汉
韦编三绝
人必其自爱
路温舒编蒲抄书
苏武守节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
韦编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