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茨达河场晓谕碑的文物研究价值

2019-08-08 02:44王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1期
关键词:价值

王勇

摘 要:茨达河场晓谕碑以碑刻形式真实记录了清光绪三十一年关于茨达河场的一则政府行政告示,蕴含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文章就茨达河场晓谕碑的研究价值谈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茨达河场;晓谕碑;文物研究;价值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的茨达河为安宁河西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牦牛山南段东坡,流经德昌县茨达、宽裕、巴洞、王所、德州五个乡镇。作为德昌县西南大门的茨达乡,因茨达河而得名,清初建场曰“茨达河场”,是一个汉彝交易的物资集散之地,一直属于当地乡场中较为热闹的集市,沿袭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茨达河场晓谕碑以碑刻形式真实记录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关于茨达河场的一则政府行政告示,蕴含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文章就茨达河场晓谕碑的文物研究价值谈几点粗浅认识。

1 茨达河场晓谕碑概况

茨达河场晓谕碑,原立于德昌县茨达乡老集市口(现作为文物由当地文物管理所收藏),详细刻录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宁远府西昌县(德昌当时属于西昌县辖地)知县周家钧颁布的一则行政条规告示。条规共十条章程,规定将通往茨达河场的各条商道分段设哨收取哨钱,明确各段哨卡的看守保护责任人及对过路客商收取哨钱的数目等,要求各方必须遵守条规,违者严惩不贷。

2 刍议茨达河场晓谕碑的几点文物研究价值

2.1 茨达河场晓谕碑是以碑刻形式传达政府行政条规的实物载体

德昌境内留存下来的碑刻以墓碑及宗教庙宇功德碑为主,大多是社会团体、民众的民间行为。而茨达河场晓谕碑则是由时任宁远府西昌县知县亲自颁布的行政条规,刻于碑石,予以告示,属于官方行为。这证明了当时清政府宣传政令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碑刻。

采用碑刻形式,选择坚硬的碑石作为文字载体,希望能将文字内容留示后人,达到“刻之贞珉,以垂永久”的目的,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记录和保存的时间较为长久。因此,与其他碑刻相比,此碑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2.2 茨达河场晓谕碑是官方应对商道安全采取必要措施的实物见证

茨达河场晓谕碑记载:“照得宽元顶一带夷务,去年经雷前任亲往办妥,订立条规,责成各夷目守哨保护,原应永远遵守,近闻各支夷目,因地段不明,意存推诿。设不详定条规,各专责成,诚恐日久懈生,地方复遭蹂躏。”从中可看出,当时茨达河场的商道安全堪忧,政府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商道安全。

德昌为彝汉杂居之地,旧时彝族家支众多,经常与汉族发生冲突与争斗。这种现象在茨达乡尤为突出,因为这里的彝族和汉族的数量相当,地界交错。彝汉矛盾冲突对当地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商道运输,构成极大的威胁。茨达市场四面环山,商道都会通过彝区范围。然而,汉族商人从彝区经过经常被抢,货物流通的风险很大,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

为了防止“诚恐日久懈生,地方复遭蹂躏”,政府想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夷制夷”,与各彝族家支协商,共同制订分段保护道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因而制定条规,以期达到“总期汉夷相安,彼此均不可挟嫌诬害”的目的,确保商道安全,促進地方经济发展。这种措施在当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茨达河场晓谕碑正是当时官方应对茨达河场商道安全采取必要措施的实物见证。

2.3 茨达河场晓谕碑是茨达河场一度繁华的重要印证

茨达,清初建场曰“茨达河场”,是一个汉彝交易的物资集散之地,一直属于德昌乡场中较为热闹的集市,沿袭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清代《德昌所志略》记载:“茨达河场在德昌所西南六十五里,每逢四、七、十日赶场。”在古代能达到每月赶集九次的乡村集市,茨达河场昔日的热闹繁华可见一斑。

根据该碑的碑文,“兹将宽元顶、茨达河、麻栗坪一带地方,划清里数,分设八哨,某哨由某支夷目保路,过路客商,收取哨钱若干。设遇失事,责令夷目赔赃,各情分列十条,详载于后,除分别札饬各夷目按照地段认真看路外,合行晓谕,为此示。仰该处团保士绅、汉夷民人、经过客商人等,一体知悉。凡过客货挑,应纳哨钱,务遵此示定数目,如数付给,不得慳吝竞争。收钱者不得格外多索,夷目分段看哨不得推诿”,我们可以勾画出一副茨达河场繁华的赶集场景图。通往茨达河场的几条商道一共分设了八道哨卡,分别交由居住在当地的各个彝族家支设哨,按规定收取哨钱和进行商道的维护管理。一个小小的乡场集市四周道路上就设有八个哨卡,集市上团保士绅、汉夷民人、来往客商等穿梭其中,可见茨达河场当时的赶集盛况。

2.4 茨达河场晓谕碑是茨达河场名噪一时的蜡虫交易会的佐证实物

清代《德昌所志略》记载有德昌虫会的情形:“每年谷雨前后,嘉、雅、眉各属商民,齐至德昌贸易。所之男、妇、大、小入虫园摘捡。市满山盈,络绎不绝,为建昌①之第一大会。”

虫会是白蜡虫②的购销盛会。西昌、德昌一带的蜡虫产业有悠久的历史。据民国《西昌县志》记载,昔年西昌县(当年德昌隶属西昌县)年产蜡虫6万余挑(担),价昂之年,每挑售银百两。而作为主产地的德昌就有多个乡镇出产蜡虫,但唯有茨达蜡虫质优价高,因为茨达虫子比外地虫子多一对脚,被虫商誉为“大山蜡虫”。专家说,这是因为这里优良的自然条件。

据老辈人说,旧时茨达河场虫会十分热闹,历时数十天。每年谷雨前后蜡虫成熟之时,虫农们每日黎明到山上虫园,男女老少竞相采摘,并迅速将摘下的虫子装进特编的竹篼里,摘满一背篼后就背到街上的收购点,过秤、结账、收钱。虫商购得,立即用双层皮纸包裹,竹篮装挑。每包0.5千克,66包为一担,雇挑夫日夜兼程,赶赴外地出售。清明节后,乐山、峨眉、眉山、洪雅一带的“虫儿客”们,挑着烟酒糖盐、布匹、文具、针头线等民用小商品,不远千里,陆续来到盛产蜡虫的茨达收购蜡虫。每天都有数十担白花花的蜡虫担子行进在茨达通往县城的山路上,浩浩荡荡,很是醒目,别有一番商旅风情。

虫会给茨达小镇带来的商机,不仅是蜡虫交易,还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客店、马店、烟酒店、饭馆、茶(赌)馆也都应运而兴。茨达河场虫会期间,家家门前都摆有供客商营业的摊位,外地百货客商陆续涌向茨达。大小旅店天天客满,店家应接不暇,招呼食宿,买菜做饭,忙得不亦乐乎。街道两边的“帽儿头”③店和各种小吃摊,从早到晚生意兴隆。本地身体强健的农村力汉,有的走出家门,为“虫儿客”挑虫担子,俗称“漂虫担子”④,挣点苦力钱。集市贸易达到高潮时,赶场的人们熙来攘往,摩肩接踵,将窄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据德昌文史资料记载,茨达河场虫会期间,沿途都设有哨卡维持治安,少有抢劫事件发生。虫担过哨卡,须缴治安费,路途安全,虫商乐意。

从茨达河场晓谕碑“夷目看哨应各给以哨钱,由夷目派妥人在各哨口照章抽取。除本境邻封熟人不取分文,空手行走不取分文外,凡过往客商货物一挑取钱十文,背篼取钱四文,蜡虫满挑取钱六十文,半挑取钱三十文,虫背子取钱拾二文,提筐取钱六文,贩牛马者每只取钱十五文,贩猪羊者每只取钱五文,大纸壹挑取钱六文以外,不准格外需索”的碑文中可以看出,设哨卡收取哨钱的主要名目是蜡虫。且“贩牛马者每只取钱十五文,贩猪羊者每只取钱五文”,而“蜡虫满挑取钱六十文”,一挑蜡虫被收取的哨卡费等同于四只牛马或十二只猪羊被收取的哨卡费,可想而知当时蜡虫的利润之高、交易量之大。可惜这一巨大富源到民国时期由于治安混乱、匪患严重,虫商累遭劫难,渐渐虫园荒芜、消亡,虫会无存。茨达河场晓谕碑是昔日茨达河场繁荣的蜡虫交易会很好的佐证实物。

2.5 茨达河场晓谕碑是考究当地地名旧称的重要依据

茨达河场晓谕碑记载有“茨达河场”“宽元顶”“邝家湾”“元宝山”“丫口街”“杜家老林”“仿山梁子”“偏岩子”“磨房沟”“钱窝子”“光头坡”“麻栗坪”“大店子”“普济州”“三锅庄”“二坪子”“三披汛”“丹桂乡”“大鹿槽丫口”“小鹿槽丫口”“大山”等20余处过去的老地名,为我们考究当地地名旧称提供了重要依据。

3 结束语

历史长河沉淀了无数的历史片段,历史碑刻就是这些片段中宝贵的一部分。茨达河场晓谕碑同其他历史碑刻一样,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细心地阅读它,专心地研究它,精心地保护它。

猜你喜欢
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六步提升自我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