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Honda:一位新晋思域车主的告白与告别

2019-08-08 18:11江德洲
汽车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思域买车本田

江德洲

在并不严谨的中文语境里,“再见”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分别,二是再次见面。

按理说,买车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情,特别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本田粉”终于拥有了一台本田。这种感觉说不上圆梦,但也算是值得高兴,怎么也跟分别扯不上关系。

再见Honda,Honda再见。

我爱1990s

盘尼西林有首歌叫《1990s》,我在网易云音乐听到的。歌底下的第一条热评被赞了很多次,我特意将它摘了下来:

“1995年我出生,我比超载和《红色摇滚》小4岁,我比红磡小一岁,我比《黑梦》小一岁,柯本在我出生的去年决定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我前脚刚出生看了一眼这个自由的世界,张炬后脚就走了,我没有赶得上,但他们活在我的热血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90年代。”

95后的孩子可能看不懂这段话里的很多意象,但可以肯定的是,90年代的确有很多东西是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比如诗歌,比如散文,比如港台金曲。它们在千禧年钟声敲响的时候集体死去,又在第二天清晨以衰老的模样活过来,不复存在。我并不责怪它们,因为它们只不过是把最好的时间落在了过去。

本田车也是这些意象里的其中一个因子。

这个品牌曾经有多么令人着迷,我想再多的文字描述也是苍白的,最能生动还原那种情愫的,莫过于你我身边都少不了的玄幻流言。

我爸曾告诉我,他有一位同龄的哥们儿,买车从来只认本田,换了一辆又一辆,H标从来没变过。要知道,彼时“一日本田”的梗还远未流行起来,这件事也成为我对“品牌粘性”一词最早的认知。

就连我爸自己也曾有过跟本田擦肩而过的经历:换车时相中一位南方朋友手中珍藏的墨绿色四代雅阁,90年代中期生产,当年少量引进国内的全进口车型,状态完美,熟人关系只消小几万块。

后来,这车因为排放问题未能过户,入手(确切地说是收藏)计划只能作罢。至今提起这事,他还是屡屡叹气。我也问過他为什么要执着于这么一台老到掉渣的车,我爸只回了我一句“发动机好”,像一种冷酷的回避,倍儿摇滚,就如这个品牌本身那么摇滚。

这就是“那个本田”的魅力。在见过真正的好东西的一代人眼中,它是传奇,是信仰,是街头斗士,是平民福音。当时的本田技研可以做出参加F1比赛这种“天方夜谭”式的举动,仅仅为了证明它有能力造出世界一流的汽车;可以为了纯粹的驾驶乐趣,把赛道上习得的技术如数塞进一台家用车的发动机里。

而如今的“这个本田”……好吧,我不敢对它妄言什么妥协、平庸之类的话,但总之是跟上面那段让人热血沸腾的句子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

在逼仄的岁月里,环境的悲观总能促使一个人或一家企业发散思维,打破常规,用野路子干翻那些财大气粗的爷。当日子安稳了,有钱了,天天满腔热血刀剑相向也确实挺累的。

但就像之前提到的,我并不责怪它。

“那个本田”终究只是我们这代人生命中的过客,它的表演结束了,总该离场,你挤干泪腺也没有用。

Civic is the best?

无论如何,我弥补了父辈的遗憾,顺利成为一名国六时代的本田车主,这也引出了我接下来要谈的内容——思域。

为什么要买一台思域?这是一个我准备了很久但却无法流利回答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剥离“600万以下无敌手”的段子,剥离汽配城改装风格爆棚的抖音视频,剥离所有这些黑暗的光环与毫无营养的外延,思域,只不过是一瓶“万金油”而已,没有那么优秀,也没有多么不堪。它不过是在它所能允许的价位中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均衡,仅此而已。

就拿我的这台手排FC1来说,它好看,好开,省油,空间大,坐着舒服,养着便宜……在实用性层面几乎百分之百符合我自己乃至全家亲朋好友的期待。再说了,如果你真想放飞自我一下,它跑得也是真特么快。难道这些理由还不够吗?

当然,买车始终是一件希望与失望并存的事情。在开了一个月涡轮增压车后,即便强如L15B,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念着自然吸气的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杜琪峰在香港那一亩三分地里总能拍出神作,可一旦银河映像北上跟大陆制片方合作,即便大师的功底还能保存个七八分,但总觉得束手束脚弄出来的东西味道不太对了。

怀旧就像一种绝症,它无解,同时也没有任何替代方案。我就愿意很渣男但也很坦诚地承认:本人最钟爱的思域永远都是老思域。

比如最靓的EK9,短促掀背搭配万转VTEC的滋味,用跑得很快的香港同行的话来形容就是:喂,你有几耐未「爆Tec」呀?呐,我啱啱就「爆」完,好鬼正!

猜你喜欢
思域买车本田
全方位提升 全新一代东风本田CR-V
不谈油耗 只讲运动 试驾第十一代思域e:HEV
东风Honda第十一代思域
一位十代思域车主的独白
买车前VS买车后
掀背来袭本田思域HATCHBACK
本田在华高管集体升迁
寻衅滋事 本田新Civic VS.马自达3
买房买车记(外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