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漏补缺 调整心态 沉着应对

2019-08-11 23:50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模拟考试名句考试

考前最后一个月是语文复习的关键时间节点,这时已经到了临考冲刺、准备“收网”的最后阶段。如何在关键时刻调整心态、全面提高应用能力?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来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如何在最后的冲刺中攻城掠地、稳操胜券?笔者结合高考实际以及往届优秀学生的实战经验,提出以下备考建议,供考生参考。

一、明确考试要求,熟悉试卷结构

高考考什么,就去复习什么,这是备考原则。这一阶段,考生应在全面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明确其中对各考点的具体要求。《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考生解读考试说明时,除了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可以让考生对高考试卷的题量、题型有大致了解,更能告诉考生本年度高考的命题走向。考生应该参照《考试说明》所附的题型示例,对规定考查的各个考点和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并通过训练逐个落实,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同时,对高考试卷的结构要了然于胸,熟悉了试卷结构,也就知道了高考考点,自然能明白高考的考查要求。

二、重视基础积累,扎实掌握知识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但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使考生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考生要在这一方面下工夫:

1.回归课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可以每天默写几句名言名句,理解几个成语,阅读几篇文章,切不要到考前才临阵磨枪。

2.要特别加强语言基础知识与名篇名句的积累。高考对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等的考查,一般选择的是常见词语,考生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古代诗歌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表现手法等也需要考生多加积累。同时,背诵名篇名句也是保证考场得分的有效方法。因为高考考查的名句都不会超出《考試说明》的范围,且背诵属于识记能力层级,难度不大,所以,考生要经常背诵、温习《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的名篇名句。而且背名句不仅能拿到名句名篇这部分的分数,还可以把有关名句运用到作文中,一举两得。

此外,建议考生最好有一个积累本,将平时学习中发现的知识盲点写在积累本上并经常翻阅,把已经掌握的标上记号,下次就着重看其他部分,这样积累本上的知识盲点就会逐渐减少。错题最好按基础、文言、阅读、语言运用等类别进行分类,把错误较多的地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反复出现。

三、端正解题态度,掌握解题技巧

很多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做题意识不强,存在着下列问题:做选择题时全凭感觉;答文字表述题时比较随意,不按照命题要求回答,没有答出要点或要点不全面。这样会直接影响语文考试得分。

最后阶段,考生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也可以检测一下对知识的掌握和审题、解题的能力是否还有不足,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在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做选择题时不能凭感觉,要学会比较,学会排除。在已经排除的选项前打叉,在存疑项前打问号。这样就体现出了思考过程,即使首次答题不能确定最后的选项,也为复查提供了依据,使得复查更有针对性。(2)做文字表述题时一定要认真,思路要清晰,要尽可能全面地答出要点,表述要尽可能准确、简洁。即使感到较难回答,也要准确地写下自己能答出的内容。

另外,在最后阶段,掌握解题技巧更加重要。考生要抽出时间,有意识地梳理各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如语病类、扩展压缩类、图文转换类、诗歌鉴赏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扎实掌握有关方法要领,考场上才能有效应对。

四、积累时新素材,锤炼典型范文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命运。怎样让作文夺人眼球?材料是关键。高考大纲对作文的一个明确要求是材料要“丰富”“新颖”,但在考场上真正写作时,考生往往达不到这个要求:一是因为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没有“下锅之米”;二是因为考试时间紧迫,容不得前思后想、仔细斟酌,考生在匆忙间很容易将平庸陈旧或文不对题的素材写进作文,这样的作文肯定难得高分。得素材者得作文,如果考生精心准备一些时新素材,就会在考场上得心应手。为此,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对此加以准备。从当代精英到热门红人;从年度热点到网络新词;立足时代,反映流行,在事件和人物中聚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对这些素材考生可按内容进行分类,如人文精神类、品德修养类、自然环境类、感悟生活类、理性思辨类、情感体验类等,并能够对这些素材进行多维的思考与解读。

大考在即,锤炼几篇典型的范文,也很有必要。这并不是为了“押宝”,而是为了更好地迎考。在备考的最后阶段,考生最好能对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仔细的推敲分析,以资借鉴。同时,对自己平时所写的作文,也要适当加以润色和锤炼,使之成为可直接应用的范文。

五、努力调整心态,消除不良情绪

高三模拟考试后,许多考生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对考试的恐惧和抵触心理。有关专家表示,在模拟考试失利后产生这样的心理是正常的,只要考生能够认真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就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高考。调整情绪的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三步:

第一步:寻根问底。一般来说,考生因考试(特别是高考)产生压力,原因有五点:(1)对模拟考试的目的不明确,不理解学校进行模拟考试的意义,过度夸大模拟考试与高考的关联;(2)自我感觉及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不少考生一味增加学习量,希望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对自己的情况分析不正确,没有找准方向,又因效果不好而产生压力,形成恶性循环;(3)对高考结果预期恐惧,面对高考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许多考生出现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式的担心;(4)面对激烈竞争,有些考生不能正视周考、月考、模拟考成绩的下降或波动,徒增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5)心理素质不佳,在考试压力之下出现注意力涣散、心烦意乱、浮躁、懊恼、孤独、白天困倦而晚上又失眠多梦等现象。

第二步:对症下药。找到恐惧、抵触考试的原因后,考生需要对症下药来缓解这样的情绪。考生必须明确模拟考试的目的。高三模拟考试的目的是查缺补漏,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因此,考生在考试中暴露的问题越多,对自己的了解就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在面对成绩波动时,考生要有“跟自己比,莫与他人攀”的心态,不要把模拟考试成绩视为高考的结果。要把高考之前的学习看作走向成功的过程,养成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样一来,心烦意乱、浮躁、懊恼、沉闷等心态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第三步:反躬内省。在考试结束后,分数和名次都可以遗忘,但认真细致的总结是不可忽略的。考生考后的反思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反思复习准备,准备考试的态度是否积极?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且是否有效?下次考试时又应该作哪些调整?(2)反思考试技巧,考试做题时间和顺序的安排是否得当?是否做到了小心细致?(3)反思考试结果,考试结果是否符合真实水平?若考试结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什么?考试结果反映出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下阶段应如何调整复习?(4)反思上课、听课、作业和复习的状况,上课、听课、作业和复习的效率如何?学习过程中是否遗留了知识盲点?

除此之外,也要注意适当调整自己的状态。建议考生把做真题的时间放在上午9∶00到11∶30,把写作的兴奋点调节在10∶00到11∶00,这样既可以保持高考复习所需要的训练量,还可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保证高考做题时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王学华/供稿】

猜你喜欢
模拟考试名句考试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一道高三模考题的多视角求解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