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河北西部山区栽培的黑木耳优良菌株筛选研究*

2019-08-13 09:05郑素月史灵燕赵翠敏张云龙郭金英
中国食用菌 2019年7期
关键词:耳片黑木耳菌丝

郑素月,史灵燕,赵翠敏,张云龙,郭金英

(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河北 邯郸 056021)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又称木耳、川耳、云耳[1],隶属木耳目 (Auriculariales) 木耳科(Auriculariaceae) 木耳属(Auricularia),是我国传统的食用菌栽培菌类之一[2],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泛,最主要的栽培食用菌之一[3]。作为一种可食用的大型真菌,黑木耳不仅营养丰富、肉质细腻、口感脆滑,味道鲜美,而且还具有多种保健医疗价值,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理活性[4-5],被营养学专家誉为“素中之荤”和“素中之王”,深受国人的喜爱。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6年黑木耳总产量为6.80×106t,仅次于香菇位居全国第二,是我国食用菌主要品种。其中,黑龙江省黑木耳产量2.83×106t,占全国黑木耳总产量的45.26%(数据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

河北省内保定市阜平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地处太行山脉[6]。2013年,国务院扶贫办将阜平确定为 “燕山—太行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经反复探索和考察论证,阜平县将食用菌列为 “三年脱贫、五年致富、八年小康”的重点产业来扶持发展[6],栽培种类以香菇和黑木耳为主。但阜平地区黑木耳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缺乏适宜的栽培品种。为此,课题组从黑木耳主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引进了24个黑木耳菌株。在前期菌株鉴定的基础上,从24个黑木耳菌株中选择了19株采用吊袋栽培技术进行出耳品比试验,以期为保定阜平地区为代表的西部山区黑木耳生产筛选出优良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供试的黑木耳菌株19个,分别来源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详见表1。

1.1.2 培养基配方

母种培养基:土豆200 g、琼脂2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3 g、维生素B12片、麦麸300 g(煮汁),水1 000 mL;液体摇瓶培养基:土豆300 g、葡萄糖30 g、蛋白胨2 g、硫酸镁1 g、磷酸二氢钾3 g,消泡剂3 mL,水1 000 mL;发酵罐液体培养基:复合培养基1 390 g、红糖925 g、玉米面1 600 g、消泡剂50 mL,水100 L;栽培袋:木屑88%、麦麸8%、石膏1%、石灰1%、豆粕粉2%,含水量为57%左右。

表1 供试黑木耳菌株及来源Tab.1 Tested strains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and their sources

1.2 方法

1.2.1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将菌种在母种培养基上活化后,打孔器取菌落边缘菌龄一致的菌种块,接种到母种培养基平板中央,25℃恒温培养。试验设3次重复,记录菌丝生长速度、长势等;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1.2.2 菌种制作

将黑木耳菌株活化后接种到液体摇瓶培养基中,7 d左右无菌操作转接到发酵罐中。接种72 h后,每隔24 h取样观察,看菌液颜色是否正常、澄清透明。培养7 d接培养袋,每袋接种量35 mL左右,每个菌株接1 000袋,移入20℃~25℃培养室培养。

1.2.3 栽培管理

栽培袋培养45 d左右刺孔,孔径0.3 cm~0.4 cm,孔深0.6 cm~0.8 cm,总孔数180个左右;刺孔后菌丝恢复5 d~7 d,喷水增湿,温度维持在18℃~23℃为宜;催好芽后吊袋入棚,每串吊6个菌包,干湿交替管理,当耳片充分展开,长到1元硬币大小时,即可采收。

1.2.4 试验地点和记录内容

试验地点设在保定市阜平县嘉鑫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生产基地。2018年春季栽培,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菌株重复3次,每个重复192个菌棒。各菌株分别记录耳片颜色、出芽整齐度、出耳时间、生物转化率等农艺性状。

1.2.5 数据处理

菌丝生长速度(cm·d-1)为菌落直径(cm)除以菌丝生长天数(d)。菌丝日均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采用SPSS 16.0软件中Duncan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黑木耳菌株母种生长情况

供试的19个黑木耳菌株在母种培养基上长势情况见表2。

所有菌株菌丝颜色洁白,多数菌株菌丝生长粗壮、旺盛,菌丝边缘生长整齐;各菌株间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显著,日平均生长速度为0.5 cm·d-1~0.7 cm·d-1,其中Aaj6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显著高于其他菌株(P<0.05),其次是Aaj17和Aaj7菌株,Aaj1菌株生长速度最慢,显著低于其他菌株(P<0.05)。

表2 黑木耳菌株母种菌丝生长情况Tab.2 Mycelium growth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strains on mother chlture media

2.2 不同黑木耳菌株出耳性状比较

部分菌株出耳场景见图1,不同黑木耳品种出耳过程子实体农艺性状见表3。

图1 部分吊袋栽培黑木耳菌株形态Fig.1 Morphology of some strains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cultivated by hanging bags

从鲜耳形态来看,菌株Aaj20、Aaj19、Aaj12子实体颜色黑,正反面差异明显,耳形优美,肉厚,耳根短,表现较好;从干耳形态来看,菌株Aaj9、Aaj19、Aaj23等,耳片黑褐色,有光亮感,背面灰色,无拳耳、流耳、蛀虫耳和霉烂耳等情况,并且朵片完整;从出耳整齐度来看,菌株Aaj16、Aaj22出耳快,出耳整齐,木耳正反面差异明显,耳边缘圆整,且抗杂性强。

表3 黑木耳不同菌株的耳片形态特征Tab.3 Fruting piece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2.3 不同黑木耳菌株产量分析

不同黑木耳产量统计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菌株Aaj22产量最高,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其次是菌株Aaj16、Aaj19、Aaj20、产量均在25 g/棒以上;多数菌株的产量集中在18 g/棒~25 g/棒;菌株 Aaj17、Aaj9、Aaj11、Aaj10 的平均产量较低,产量均在15 g/棒以下。

3 结论

黑木耳的形态特征因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差异较大,东北地区为我国黑木耳的主产区,主要包括黑龙江省的东宁、瑗珲、延寿、林口及延吉、吉林等地市县[7]。针对东北地区黑木耳优良菌株的筛选前人已做过研究[8-9]。近年来,黑木耳产业有着由北向南发展的趋势,河北西部山区特定的气候条件较适宜黑木耳的生产,通过引进的19个菌株综合栽培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分析,野森一代、黑丹一代、黑山、黑耳厚4个菌株第一潮耳产量较高,抗杂能力强,其鲜耳形态、干耳形态表现都好,出耳较早,整齐度高,栽培表现优异。其中菌株黑丹一代耳形好,颜色黑,抗杂能力强,出耳齐,出耳快;菌株黑山正面黑色略亮,耳片宽大肥厚,耐高温;菌株黑耳厚颜色黝黑,耳片较厚,耳片边缘整齐,形状好;菌株野森一代半筋品种,浅黑色,耐大水,出耳快,耳片边缘较为整齐,抗杂能力强,正反面差异明显,4个菌株适宜在河北西部山区进行推广栽培。从19个菌株的母种生长速度和产量对比结果来看,母种生长速度与产量不成正比。因此,黑木耳的母种生长速度不能作为衡量产量等出耳性状的指标。

表4 第一潮木耳的干重产量统计表
Tab.4 Dry weight production statistics of the first tide Auricularia auricula

?

[5]Reza MA,Hossain MA,Lee SJ,et al.Dichlormethane extract of the jelly ear mushroom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higher Basidiomycetes)inhibits tumor cell growth in vitro[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2014,16(1):37-47.

[6]通占元,郑素月,侯桂森.精准扶贫视角下河北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食用菌,2016,35(6):63-66,68.

[7]马云桥,张介弛.黑龙江省黑木耳菌种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10,42(14):218-219.

[8]杜萍,张春凤,姜国胜,等.黑龙江黑木耳优良菌株筛选研究[J].菌物学报,2014,33(2):230-241.

[9]杜萍,曹天旭,徐文东.34个黑木耳菌株秋季栽培比较试验[J].食药用菌,2013,21(6):360-363.

猜你喜欢
耳片黑木耳菌丝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耳片接头系数的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会“变身”的黑木耳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探究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