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2019-08-13 09:11王国雄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国智造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摘要]中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是核心。文章分析了工匠精神内涵,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社会价值导向异化、办学理念重技轻人、重理论轻实践三方面工匠精神的缺失现状,并对此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工匠制度体系、侧重思政培育路径、强化专业培育路径、打造校园文化培育路径、搭建产教融合培育路径、构建行业特色化培育路径等对策。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国智造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王国雄(1972- ),男,江西吉安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广东  佛山 52804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3-0092-0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制造已遍布全球,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然细论产品质量、工艺与设计等方面,与制造强国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挑战,中国政府主动应变,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强国战略,欲推动中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制造与智造相较,其别一字,其距万里。智造以智为上,不仅注重产品质量,更关注理念与创新。走出中国制造的泥潭,突破中国制造的困境,中国智造是必由之路,其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关键。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崇精尚巧,技术至上,在中国受儒家文化熏染,把善美的追求与技艺的精巧结合起来,创造了璀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融通工匠精神,凸显制造之“智”,高职院校责无旁贷。高职院校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己任,不能沉醉于所谓的做大做强,而应思国之所困,解国之所急,引领新风,助力智造。当下,中国智造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应是高职院校思考与探索的重要内容。

一、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既有形而下的技术技能内容,也有形而上的价值品质。在我国,工匠古称百工,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工”,是指具有某种手艺专长或从事实用专业技术的人群。墨子云:“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①在古代中国,将能工巧匠视为圣人之作,为人们所称道。这种称道既有外显之精湛技艺因素,更有内隐之道德价值原因。《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②工匠精神源自工匠,是对工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理念。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崇德求道的价值旨归。工匠精神受工具理性主导,技术至上,易流于偏狭。在中国,工匠精神自其肇始,就深受儒家德教文化熏染,形成了崇德品性。崇德品性化解了工具理性的褊狭,消解了心物、身心的对立。正是在崇德品性影响下,技术至上的工匠精神有了意义的旨归,确立了工匠精神的大头脑。大匠者,其德醇,其艺精,其用方广。中国古代,很多享誉海内外的工匠皆品德醇厚、功勋卓著,像巢氏、燧人氏、神农、后稷、鲁班、李春等。墨子认为工匠是德才兼备的人:“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③在崇德求道的价值旨归下,工匠精神超越技术惟上的工具理性,精于技术而不迷于技术,达之自由的境界。

2.求美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美尚巧是工匠精神的本来之义。工匠精神追求尽美尽巧,主张用美、巧来改造世界、创造世界。荀子云:“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 ④自古至今,工匠秉持美巧精神,不盲从,不迷信,突破传统认知,创新创造,日新又新,超越不止,不断探索技艺之巧,追求技艺之美。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能工巧匠者,如墨子、鲁班、蔡伦等,莫不具有不拘一格、求美尚巧的创造品质。墨子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观察、学习、创新,发明了很多机械制造,他精心研制了一种能飞行的木鸟,制造出了能载重30石的车子,精通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对于工匠来说,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求美尚巧精神是工匠的必备素养,也是器物扬名立世的必要条件。

3.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对专业规范、要求、品质的精深的学习与研究,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提高品质,精益求精,追求工艺之极致。精益求精專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对于工匠而言,匠艺不仅是养家糊口的饭碗,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庖丁解牛就是一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技艺之高,动作之美,皆精益求精之所得。景德镇薄胎瓷工艺精湛,享誉世界,其瓷轻若浮云,薄似纸片,亮如玻璃,工艺制作非常复杂,共有40多道工序,胎壁只有0.5毫米,精致程度可想而知。古人曾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比喻其精细与珍贵。正是由于历代工匠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中国古代的陶瓷、丝绸、冶炼、雕刻、织造等工艺才得以享誉全球。

4.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成就匠艺,固需有崇德求道的价值旨归,亦需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工匠从初学到匠人,需耐得住寂寞,经得住磨难,受得住挫折,忍得住痛苦,专心致志,方能有成。对于每一位工匠来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是其基本品质。荀子《劝学篇》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东晋王羲之师从卫夫人学习书法,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方能有入木三分之笔功,被后世誉为“书圣”。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缺失现状

高职院校致力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匠精神培育是其必然之义与内在之责。十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学生数量与本科院校相差无几,校园建设更是不相媲美,人才培养却一直无法定位。人才培养要么以本科院校为参考,要么以中职院校为比照,缺乏自我的定位。工匠精神囿于校内外环境,理论教学盛行,实践教学脱节,培育路径缺失,难以入校、入课、入心,徒有形式。

1.社会价值导向的异化,工匠精神难以入校。古代中国虽创造了璀璨的科技文明成就,却也一直存在重文轻技、崇本抑末的价值倾向,导致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近代以来,中国受西风熏染,以利相逐,以求富国强民。改革开放以来,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人们渴望名利双收,却总想不劳而获。对于那些技艺高超、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人,舆论是不屑的。加之长期以来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没有妥善处理好“高”与“职”的关系,高职院校以技术立校,工匠精神虽有强调,言高而行虚,简单化、形式化有余,未能有效入校。

2.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重技轻人,工匠精神未能入心。高职院校立校以来,“高”“职”未辨,没有处理好“技教”与“育人”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高职教育的价值,将高职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技术技能教育,推崇技术至上,过分张扬工具理性,忽视了价值理性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专业与技术技能教育至上,育人平台、育人环境缺失,人才培养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没学问,有理念没实践,工匠精神教育徒有形式,未能入心。

3.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工匠精神难以融入专业。高职院校以技术立校,竭力培养区域社会经济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它在专业建设方面过于关注热门专业与热门职业,专业建设未能沉心积淀,亦步亦趋,专业建设同质性高,专业发展受社会经济影响很大,而没有学校自身的特色。专业教学内容浅显,技术技能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教育与企业的需求尚未完全融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尚未建立,工匠精神难以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当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过于重视工匠的器物层面,而忽视了工匠的人文内涵;注重了工匠精神的口口相传,而忽视了工匠精神的手手亲授;重视了工匠培育的短时成绩,却轻视了工匠精神的长时积蓄。工匠精神培育关系中国智造,须沉心静气,循序渐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首先要克制浮躁心、功利心,从理念入手,逐渐祛除认识偏见与器化之弊。高职院校要定位好自己,不好高骛远,真正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追求。其次要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制度,搭建培育平台与路径,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既要切于人心,接续地气,也要高瞻远瞩,甄别利弊,更要谨严务实,稳妥推进,如此方能入校、入课、入心。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思想观念。培育工匠精神,首先需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日趋利欲的社会价值导向。从国家层面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国工匠》节目,推介了胡双钱、高凤林、孟剑锋、张冬伟、宁允展、周东红、管延安、顾秋亮8位平凡又伟大的工匠;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 “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的百年老店”。从学校层面上,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培养的重镇,不应随波逐流,沉迷于一时之虚名,而应转变观念,立足长远,扎扎实实推进内涵建设,深化办学机制、管理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改革,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培育环境和氛围,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始终,培养职业技术技能,培育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推动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建立健全工匠制度体系。培育工匠精神既要转变思想观念,也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工匠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工匠体面工作,受人尊重。政府建立健全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制度,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提升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加大奖励扶持力度,让技术技能人才有充分的成就感和不断向前的追求。政府要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与奖惩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粗制滥造产品,推崇质量至上,提高质量标准,夯实工匠精神的制度基础。同时鼓励创新,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与产权侵权行为,构建良好的工匠培育环境。

3.侧重思政培育路径。教育首在育人,工匠重在培技,育人需德教,培技须匠心。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思政教育是主阵地。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其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所涵盖的敬业、精业、创造、超越等内容一致。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政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从以思想道德修养为主转变为思想道德修养与工匠精神共育,通过专题教学与特色教学,寻找思政教育与工匠内涵的融合相通之处,如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工匠理念,开展工匠精神教育。

4.强化专业培育路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它既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主干,也是区域经济社会与人才培养需求的纽带,理应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专业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也包括职业兴趣、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培养。在专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就要结合工匠精神,优化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第二课堂之中,分级设置专业拓展、素质提升、创新创业等教学模块,培养职业情怀与职业取向,激发求知欲与探索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多重方式进行分类培养、实践育人,邀请行业企业大师、技术能手等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共同开展专业教学。挖掘各专业优秀工匠典型事迹,鼓励和引导专业课教师开展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情怀。

5.打造校园文化培育路径。校园文化是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润物细无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以职业文化与技术技能文化为主,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素养、质量意识、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定期开展工匠精神宣传活动,介绍工匠知识,传播工匠精神;定期邀请企业家、技术技能能手、优秀企业校友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职业荣誉,激发职业热情;定期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班会、演讲比赛、校友报告会等,提高工匠精神认识,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以社团和班级活动为基础,以大学生艺术团和活動阵地建设为切入点,以举办校园文体艺术节、科技学术节为主线,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寓教于乐的工匠文化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入耳、入脑、入心。

6.搭建产教融合培育路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破解人才培养难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途径,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搭建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开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多模式的人才培养,连接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在真实的工作环境、生产任务中,由师傅言传身教,融合价值培育、知识传授与技艺实践,培养学生敬业、精业、乐业精神,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培育好工匠精神。

7.构建行业特色化培育路径。职业院校皆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任务,建立之初就都具有各自院校的行业特色。工匠精神的培育就应从职业院校的行业特色入手,凝练行业个性特色,确定行业培育目标,将行业特点的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注重工匠精神培育的针对性,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培育路径,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实效。例如,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以纺织服装立校,其工匠精神培育就立足于纺织服装特色,通过广东纺织职教集团与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平台,以黄道婆精神为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以黄道婆的顽强乐观、勇于革新为培育内容,不断推进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非一蹴而就,而需厚积长蓄。既需创新工匠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也需要拓宽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夯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础。高职院校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镇。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不仅需要痛揭当下之弊,更需要高远、宏观的机制建构与路径探索,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制度环境、培育路径等诸方面统筹推进,为中国智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注释]

①③墨翟.墨子[M].王学典,编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17,31.

②闻人军.考工记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59.

④荀况.荀子[M].王学典,编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45.

猜你喜欢
中国智造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闪耀西子湖畔的“中国智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