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没有消失,而是成熟了

2019-08-13 12:26胡波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舍友一代人消失

胡波

有一篇题为《有一批80后正在集体消失》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我忍不住翻了翻几位80后好友的朋友圈,他们大都设置了3天可见,即使没有设置权限,据我的记忆,也是好久没有发状态了。当然,并不是所有80后都在朋友圈消失了,一些活跃分子还在,只不过他们所发的状态中“晒娃”内容多了起来,甚至还有一些80后转移阵地,玩起了抖音。

这些年,据我在手机、网络上观察,不少在校生有什么心情,总要发一条状态宣泄出来,然而,一旦毕业工作了,发的状态就渐渐少了。记得我大学刚毕业时,舍友、同学见面,一起扎堆儿抱怨老板、抱怨工作的情况也很常见。这似乎都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经历了些磨砺,思想上成熟了,才发现自己以前的表现有些幼稚,逐渐地变得克制起来,再也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心情,而且,动辄就将心情状态公开,让天下皆知,只是在暴露自己的“情绪”,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倒不如埋藏心底,随时间慢慢淡去。

作为一名80后,我感觉自己不再年轻了。如今偶尔和80后的高中、大学同学一起聚会,话题自然离不开工作、孩子、体检,有在官场、在企业工作的朋友,平时应酬多的,也会借机吐吐槽:“平日那些应酬当然不舒服,真不如和老友一起喝喝酒,叙叙旧,但为了工作,也没办法。”以前上大学时,一个舍友到了夏天动不动都要喝点冰镇啤酒,毕业后有次见面,问及他还喝不喝“冰啤”,他却说:“不喝了,那时候年轻,不懂,太伤胃了!”每每单位组织体检,身边的人查出来大小毛病的屡见不鲜,我们可都是80后,在领导的眼里,正是事业刚起步的“年轻人”,身体垮了,哪里还有事业可言。

回想过去,80后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应该是在1998—2008年这个时间段,自2009年开始,90后逐渐取代了80后,成为新一轮的关注焦点,2018年则是第一批00后走进大学之年。我感觉,2018年以来媒体似乎并没有像当年关注80后、90后那样,对00后掀起更多的热潮。也许,大家对这种代际之间的标签都感觉审美疲劳了,过多的炒作已经没有太大的新意,又或许,这才只是刚刚开始,还没进入舆论集体关注的“高潮”。

青年总会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青年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很容易成为舆论争议的话题。钱理群先生在他所著《致青年朋友》的《如何看待“80后”这一代》一文中说过:“我在研究近百年历史时,早就發现,几乎每一代人都不满意于下一代,而且批评的言辞都差不多。比如,手头这篇《老实说了吧》,就是刘半农批评上世纪30年代青年的,说他们不认真读书、又喜欢乱骂人等等。如今上世纪30年代的(还有四五十年代的)青年已经成了婆婆和爷爷,他们对后辈(也包括上世纪90年代青年)的批评,仿佛也是不读书、好骂人之类;这历史的循环是耐人寻味的。”

其实,为下一代人担忧,总有些杞人忧天,走出校园,社会、生活仍然会给年轻人上一堂终身的课程,年轻人注定要接受工作、生活的考验和洗礼。80后不是消失了,而是当年那种鲜明的“个性”,逐渐被生活、工作的压力磨平,他们开始学会忍耐,开始承担起责任了。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代人都要“接班”,终将都会有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的时候。要知道,每一代人面临的问题,都要靠他们在成长中自己去解决,而旁人大都只能是观察者、评说者,然而,我们总要保持一种信念,那就是相信青年,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

猜你喜欢
舍友一代人消失
生活的快乐源泉——“奇葩”舍友
一代人
消失之城
无债一身轻
我们见证了
重要言论
消失
我们的春节
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