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康复作用研究

2019-08-15 01:53罗海燕
医药前沿 2019年19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状态护理人员

罗海燕

(贵航集团302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贵州 安顺 561000)

老年慢阻肺是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进行性发展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肺部的异常炎症反应。由于患者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因呼吸道阻塞产生的呼吸困难,需要进行住院治疗。但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受到疾病的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健康问题等,且多数患者年龄较大,还会有产生心理抑郁的不良潜在风险。针对这些患者,护理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全面关怀,让患者具备依从性,更好地配合开展治疗和护理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所收治的96例老年慢阻肺患者,并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70.8±2.4)岁,病程10~15年,平均时间(11.7±1.2)年;对照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71.1±2.5)岁,病程9~14年,平均时间(11.5±1.5)年。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患者与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展开。

排除标准:患者伴有其它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病变、神经病变。

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等基线资料的数据对比方面无显著差异,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心理干预 患者因长期受到疾病折磨,必然出现各类心理问题,所以护理干预的前提是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增强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自信心,更好地配合开展各项工作。如果患者对医护人员具有恐惧感,那么在长期的治疗时间短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就与其保持密切沟通,从交流过程中了解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情况,切实地让患者感受到关心。此外,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还应该每日根据患者状态进行记录。

1.2.2 健康教育 患者普遍年龄较大,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有限。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的实际状态后,应该告知患者日常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根据现有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向患者告知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与护理工作必要性,让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健康知识,在疾病发生时具有反应能力,减少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可以采取专家讲座的形式让患者进行集体沟通和交流,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将共同疾病类型的病友进行聚集,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病情,也能让部分患者融入家庭式的护理体系当中,充分激发患者的自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果是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健康科普知识,使其在生活中明确疾病预防的要点。

1.2.3 康复指导 康复指导即根据患者的状态制定康复训练措施,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鼓励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训练。对于一般患者来说,患者取半卧位,放松腹肌后用鼻子缓慢吸气,进行坐位联系,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错误动作给予指导,让其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式,监督患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和住院时间进行护理结果的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判定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肺功能检测改善情况方面以93.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9%。在住院时间对比上观察组也要更短,说明护理干预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信息如表所示。

表 两组患者数据指标对比

3.讨论

老年慢阻肺的发病因素较多,至今为止也有许多因素不够明确。一般情况下慢阻肺可以被划分为两种典型类型,一种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主要表现,另一种则是以肺气肿为主要表现,但通常情况下慢阻肺患者兼有两种类型的临床特征与肺功能特征[1]。患者主要表现为气短、咳痰、呼吸困难、胸闷等,且部分患者还会伴有体重下降、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特征。基于这一原因,临床护理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患者病程时间普遍较长,特别是老年患者长期患病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类负面情绪,影响后续的预后和恢复进程[2]。目前,当代医学普遍认为心理因素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根据患者实际状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恢复进度[3]。

从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来看,观察组在肺功能改善情况与住院时间两项指标上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以护理人员的过程来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了良好的护患交流,让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从而提升其对于治疗的移动性,避免疾病更进一步地发展[4]。具体来看,对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干预、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指导,每一种护理干预模式的作用和价值也存在差异。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其预后恢复;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减少患者今后可能出现的疾病复发,并了解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如何应对疾病;康复训练的作用在于改善呼吸功能,减少疾病的影响程度[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恢复状态,如果能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作为一种主要的护理措施。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状态护理人员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状态联想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