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2019-08-15 06:18唐永新
关键词:围护结构温湿度布局

唐永新

贵州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2

21世纪,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环保的呼声得到不断的提升。如何才能够在住宅设计之中应用生态建筑理论,其发展又如何,就成为我们需要去探讨的重点话题。

一、生态建筑的特点

(一)健康、舒适

对于住宅建筑而言,舒适与健康是首要要求。舒适度主要是针对温湿度、空间布局等应该满足人们的实际要求,如房屋布局合理、面积合适、拥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光照充足等。身体健康方面,则需要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应该满足建筑的安全性。

(二)节能、环保

建筑设计要求能够实现建筑材料最大限度的节约,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将能源的实际利用率提上去。如,合理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就可以尽量降低对于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通过无污染的环保材料使用,也可以循环的利用材料。

(三)美观

美观,作为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在基本功能得以满足的前提下,还应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二、住宅设计之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一)“热岛”现象

在城市建筑环境之中,“热岛”现象是主要的城市气候表征。这主要是来源于人为的改变城市地表局部的温湿度、空气对流等诸多因素,热气聚集之后无法适时扩散,这样就会导致局部的温度高于周边,因为升高了微环境温度,这样就会出现高温的孤岛现象。住宅设计还需要与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去计算合理的密度与容积、内部布局的形式优化、建筑工程材料选用、加大绿化面积等,进而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与考虑。

在住宅设计之中应用生态建筑理论,避免“混凝土盒子”对于自然环境带来太大的影响,并且提高绿化的使用率,这样就可以在实现整体布局强化的同时,合理的利用植被与水景等,就可以满足热岛现象概率的降低。

(二)风环境

在设计之中,还需要考虑到风环境的问题。室内外的空气流动,能够合理有效的降低热气过度聚集的问题,这样在满足室内外温湿度有效控制的同时,就能够达到居住环境的有效调整。

在实施住宅的规划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通风的问题。针对性的规划楼栋实际朝向的时候,还需要与工程实际建设的位置相互的结合,能够基于分局各项条件来进行设计。针对楼栋的规划布局也会存在不同,其形成的微气候环境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设计人员还需要在风环境与再生风环境明确的基础上,实现对风环境设计的注重,具体见图1所示。

图1 不同规划布局住宅应注重风环境设计

建筑平面布局至关重要。针对住宅套内的组合模式,也能够表现出不同的风环境体验。针对其建筑门窗,在达到日常的使用之外,还应该进行更加精细的设计,这样才可以达到通风的规范标准。并且设计人员还需要综合性的分析建筑平面功能、外观造型等诸多的因素,这样也能够让风环境的设计更加的合理。

(三)日照、遮阳与采光

在住宅建筑设计之中应用生态建筑理论,主要是降低对于空调、照明等的应用,能够满足能源节约的目的。合理的设计建筑,需要确保其日照间距、抽象等都可以满足建筑日照时间充足的要求。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构造的优化、建筑外表面选择浅色面砖、增强外遮阳等方式,就可以降低热辐射量。针对夏热冬冷的区域,夏天可以考虑到将活动这样或者是平板这样设置在外门窗,从而隔绝室内外热的传递;冬季则可以利用外围护结构的保温层,将建筑热传递降低;在冬季则可以考虑到外围护结构保温层的使用,以此来降低建筑热传递,再配合上合理的日照来增加热能的补充。尽可能减少建筑全年的采暖量以及耗能,这样就可以降低各个电器设备的实际使用率,最终满足生态节能的要求。

在建筑平面布局方面,要求各个功能房间都能够做好外窗的设置,以此来满足自然的通风与采光,避免“黑房间”的设计。针对卧室、起居室等重要的功能房,还应该让窗地面积满足规范要求,保持大小适中,这样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随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持续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住宅的设计与实现。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来说,除开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之外,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以及政策方面的推动。因此,基于建筑学、生态学等技术的基础上,将生态建筑理论作为建筑住宅设计的指导思想,再配合上各个住宅区因素的考虑,就一定能够实现健康、舒适、高效的住宅设计。

猜你喜欢
围护结构温湿度布局
浅谈深基坑咬合桩围护结构的施工技术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围护结构隔热评价探讨
基于AT89C51的数字型蚕用温湿度计的设计
超载影响下围护结构非对称基坑的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基于DSP的多路温湿度监测系统
基于温湿度控制的天气预测装置
基于DSP和μcos的温湿度检测系统的设计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