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来华读书原因各不同

2019-08-16 03:42伊森
看天下 2019年20期
关键词:国子监琉球高丽

伊森

《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的通传陆三,讲着“歪果仁”的标准普通话,怎么看都像“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

陆三的扮演者,是来自日本的中日混血儿,名字叫岗村秀。根据人物设定,陆三是日本来的遣唐使,也就是留学生,学业完成考上大唐公务员,在负责首都安防的靖安司做了一名背着两根羽毛的传令官。

在大唐做公务员,待遇是不错的。从政府领取的俸禄主要有三项:禄米、俸钱和职田。陆三入职不久,大概是一个从九品官,相当于现在的科员,根据当时俸禄收入,在首都养活一大家子绰绰有余。剧中没有看到陆三的消费情况,作为参照,他的同事粟特人安柱国,能够带着夫人逛街买奢侈品,大理寺的元载,有实力四处花钱走关系。

唐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开放,接受留学生也非常多的一个时代,但并不是唯一的时代。唐之后,宋元明清,因为种种原因,都向外国留学生敞开过大门。

全额奖学金

作为留学生的遣唐使,大唐政府对他们也很不错。到唐朝,中国的学生们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准备科举考试了。来大唐的留学生,直接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成为太学生,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社科院研究生部或者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学生。

大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写了太学生的各种好: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并且,当时国子监还装空调和暖气。想不到吧!阴历的五月初到七月底,国子监每天都能领到七方冰块来降温。阴历十一月初到正月底,则每月发放烤炭四百九十斤。

来大唐留学的留学生还有全额奖学金——由朝廷“衣粮准例支给”,不要学费,不要住宿费,也不要生活费,一年四季吃穿住行全部由财政负责,甚至连随从仆人的衣服都发,回家探亲还给路费。

对于强盛的大唐而言,這些费用算不上什么,何况留学生人数并不多。朝廷对生源严格控制,能够到国子监上学的,大都是周边国家的皇族贵胄。《唐会要》上曾具体记载:“敕新罗宿卫生王子金义宗等,所请留住学生员。仰准旧例留二人。”也就是一次两人是长期的规矩。

据新旧《唐书》《大日本史》等记载,自贞观四年至乾宁元年的265年间,日本共派出遣唐使团19次,人数达数千人,但能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少之又少。

除日本外,朝鲜地区的新罗、高丽、百济,以及尼泊尔、印度、越南、印尼、爪哇、斯里兰卡,也都有很多留学生在长安。作为中亚粟特人的安柱国,应该也是接受了大唐的系统教育,才能进入靖安司“大数据处理中心”做一名“程序员”。

黑人当官

大唐的强盛,还在于对外国留学生的开放态度,留学生们,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学习各种实用知识技能。唐朝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法和算学。在“长安国安局”靖安司供职的陆三,应该是主修律学,而且他体育好跑得快,所以做了通传一职。

外国留学生中的佼佼者,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入仕。阿倍仲麻吕与陆三同一时期来到大唐,中文名晁衡,与李白、王维、储光羲、赵骅等人交往甚密。他寒窗苦读,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在唐朝任从三品秘书兼卫尉卿。后来,他回国遭遇风暴,消息误传他遇难,李白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哭晁衡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后来他九死一生,回到唐朝继续做官。

在长安,阿倍想念家乡,写有一首诗《望乡》:仰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用日本腔来翻译一下就是:抬头望天空的时候,思绪就跑到奈良边上了呢,三笠山上的月亮,想来是又大又圆这样子的吧。

崔致远是唐朝留学生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12岁时就来到大唐求学,18岁时进士及第,之后担任江苏溧水县县尉,负责军事、治安,相当于公安局局长,后又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授职幕府都统巡官。他的作品汇编为《桂苑笔耕集》一书,是韩国第一部汉文诗文集,被后世韩国学者称为“东方艺苑之本始”。

《长安十二时辰》中,昆仑奴葛老是黑恶势力头目,一幅非洲裔的面孔,很是引人关注,剧中他掌握了朝中各大员的把柄,得以成为长安一霸。

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位著名黑人——唐宣宗时期,大食国黑人李彦升跟着商队来到唐朝,后来,经官员推荐,唐宣宗特许他参加科举,结果,李彦升一举得第,而当年总共及第的人数也只有22人。

为此,很多人有意见了,一个大食黑人跑到大唐来抢名额,舆论汹汹。此时,一名七朝老臣卢钧站了出来说,有的人黄皮黑心,有的人则是黑皮黄心,“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异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恻”,“今彦升也,来从海外,能以道祈知于帅,帅故异而荐之,以激夫戎狄。俾日月所烛,皆归乎于文明之化。”当时的人们包括皇帝竟然被说服了,让李彦升到翰林院做了一名翰林。

这也是一种大唐气象。

女留学生

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使团来中国学习,但使团作为外交使节不能停留太久,随使团而来并且留下学习的学生,就叫留学生。最早的留学生,是隋朝大业四年,即公元608年,日本派出遣隋使团,带着学生来中国长期学习。

使团的团长叫小野妹子,这名字听起来很软萌,但他其实是个爷儿们儿。回日本的时候,小野妹子还把国书弄丢了,差点掉脑袋。

唐之后的兩宋时期,日本忙于内乱,耽误学习,留学热情大减,而朝鲜半岛的高丽,与唐代相比,留学人数也大为下降。宋代明确见于史书记载的高丽官派留学生仅有十一人,但从高丽留学生在宋学习和及第的表现看,质量颇为不错,这些学生都是高丽青年学子中的优等生。

官派留学生之外,还有自费生。元朝时期,高丽王王璋仰慕中国文化,让位给他的儿子,自己到中国北京居住,学习中国文化,与当时的文人学士交游。

到了明朝,虽然已不复大唐盛景,但因为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周边关系和平,汉文化的影响深入周边,外国来华留学又到一个高峰。如唐朝一样,来华留学的外国人,也是进入国子监读书。明沿袭前朝之制,允许外国留学生参加科举。

朱元璋在位期间,有一年,高丽派了四个人到国子监来留学,其中一个叫金涛,后来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殿试排名第六,成绩也算不错了,朝廷想让他去当一个副县长,他不去,回国做了高丽的宰相。

明朝时期,琉球国——也就是今天日本冲绳——成为来华留学的主力,人数最多。史料记载,琉球国中山、山南和山北王先后派遣留学生11次,一般三五人居多,最多时十余人。

并且琉球国还送过女留学生。洪武年间,琉球国中山王“遣寨官子二人及女官生姑、鲁妹二人,先后来肆业,其感慕华风如此”。大概是这个原因,现在的琉球,仍然保留很多中国的文化及生活方式。

无论是隋唐还是宋明,待遇一向优厚,管理也一向严格。学习不认真、违反规矩、个人行为不检点等,是要受到处分的,严重则甚至被开除学籍,遣送回国。《唐会要》记载,大和九年,便有7名新罗籍留学生被处分,遭“勒还蕃”。

比如根据明代国子监“监规”,对毁辱师长,非议政事或诰书者,要处杖刑充军,重责施以死刑,对外国留学生也是如此。洪武年间就有琉球国学生非议诏书被处死。

死亡率超高

历史上高丽、琉球等国派留学生到中国来读书,大多是为中华文化吸引。到清朝时,一度暂停接收中国留学生,到了康熙年间,琉球国中山王来信恳求说:我们这里穷乡僻壤,经济条件不好,教育资源有限,但又一心向学,之前经常派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现在心愿不改。康熙收到信后,让礼部问了下国子监情况,确实有例可循,便又恢复了接收留学生。

不过,随着清朝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加深,彼此政治外交往来频繁,来华留学生的任务,变得更复杂了。雍正之前,清朝和俄国打过仗、谈过判、签过约,中间的翻译沟通工作,大都由耶稣会士承担。逐渐,双方对耶稣会士不满渐增,俄国希望能有自己人直接传递中国的情报,而康熙到晚年对耶稣会士的一些传教行为不满,最终禁止这些人在中国传教。

外交桥梁中断了,但外交需求还在,俄罗斯对清朝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的请求。1728年,两国签订了《中俄恰克图条约》,约定每年俄罗斯可派5-6名学生到中国留学读书。

据史料记载,自条约签订到1840年近120年的时间里,俄国共派41人到华读书。

不过,这些俄国留学生的情况并不太好。他们当中一些人把中国视为“天之涯、海之角”,自然,并不愿意过来,但又碍于政治命令,不得不远离家乡到达中国。如此一来,这些留学生的心理,多少会有些问题。他们总是盼着赶紧有新学生过来替换自己,在中国期间也不好好学习。长期居住在异国,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寂寞无聊是经常有的,有的人因此酗酒无度、顶撞上司,甚至打架斗殴。

《清史研究》曾刊登《清代俄国来华留学生问题初探》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前述提到的41人中,由于疾病、酗酒、打架,就死了十几个人,死亡率超30%。

当然,那些终于活下来,回到俄国的留学生,很多人后来就直接进入外交界,像俄国外交部的亚洲司、当时与大清接壤的恰克图海关衙门等部门,负责与华交涉、翻译各种文件等。也因为了有了一定数量的“知华派”,掌握了大量清朝的信息,俄国对中国的外交事务也更加主动起来了。

猜你喜欢
国子监琉球高丽
看牙记
《简易方程》思维导图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高丽莉作品赏析
参观国子监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琉球王国
新女娲补天
悲愤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