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口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8例

2019-08-17 06:19杨雅琴
中医外治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阴虚肝肾阴阳

杨雅琴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 妇科,山西 长治 046000)

更年期综合征即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女性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减退、性激素波动所致的一系列精神及躯体表现[1],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生殖系统萎缩、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关节疼痛等。是围绝经期妇女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据了解,更年期综合征发病率高达80 %~90 %[2~3]。目前,西医学通常采用HRT治疗本病,其疗效确切,但长期应用可诱发子宫异常出血、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病发生,还可增加心脑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故此疗法仍未能广泛推广。而中医药防治本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独特,可缩短疗程、减少复发,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推崇。笔者临证总结发现,临床以肝肾阴虚兼心肝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最为多见,而采用自拟中药方口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本病7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门诊2017年5月~2018年6月就诊的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中,年龄43岁~54岁,平均(49.1±2.6)岁;病程0.5 a~3.2 a,平均(1.2±0.7)a。观察组中,年龄44岁~56岁,平均(48.5±3.2)岁;病程0.6 a~4.0 a,平均(1.4±0.6)a。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拟定的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妇产科学》[6]中拟定的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年龄为40岁~58岁;③改良更年期综合征Kuppeman评分≥15分;④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排除心、肝、脑、肾等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病、肿瘤患者,并在3个月内未接受本病其他药物治疗。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中药汤剂治疗,具体方药为黄芪20 g,桂枝1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杜仲15 g,桑寄生15 g,百合15 g,生地黄15 g,浮小麦30 g,五味子15 g,钩藤15 g(后下),竹叶15 g,莲子心3 g。肝经郁火者加丹皮12 g,栀子9 g,柴胡12 g;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15 g,夜交藤15 g;脾胃不和者加白术15 g,茯苓15 g,口干明显者加元参15 g,麦冬15 g,何首乌15 g。上诉药方均为每剂2煎,早晚分服。观察组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将肉桂3 g、吴茱萸3 g、磁石30 g、王不留行15 g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分别外敷于三阴交、肾俞、涌泉穴处,以胶布固定,24 h更换1次,连用6 d停用1 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比临床疗效。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治疗后改善情况;②改良Kupperman更年期症状评定量表积分[7];③血E2、LH、FSH水平。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制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判定。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74 %,对照组为86.84 %,经χ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6.582,P<0.05),说明中药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口服中药。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Kupperman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内外合治在更年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方面的疗效比单纯运用中药效果好,能明显降低患者Kupperman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积分比较分)

3.4.3 两组治疗前后激素水平相比较

两组治疗前E2、LH、FSH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自身比较LH、FSH下降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E2上升程度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E2、LH、FSH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3.4.4 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血常规、肝肾功能异常。观察组38例,2例出现不良反应,1例出现胃脘不适,1例乳房胀痛,不良反应占5.26 %;对照组38例,3例出现不良反应,占7.89 %,其中1例乳房胀痛,2例子宫异常出血,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 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9]:约75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会出现程度不等的更年期不适,约25 %妇女症状明显,显著影响其生活工作,需要积极药物治疗。中医学将更年期综合征隶属于“绝经前后诸症”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七七,天癸竭。”可见肾主生殖生长发育,为先天之本,与女性活动密切相关,更年期综合征最根本的病机亦是肾元虚损。同时,“肝肾同源”“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肾气充沛则肾精化血,滋养肝脏;若肾脏衰弱,无以滋养脏腑,肝肾阴虚,则肝阳上亢;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偏亢,则表现出心烦失眠、潮热出汗、腰膝酸软等症。著名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亦认为心-肾-子宫轴紊乱,肾阴亏虚、阴阳失衡是产生本病的根本病机[10]。笔者临床工作中总结也以肝肾阴虚兼心肝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发病率最高。故治疗采用滋养肝肾,清泻心肝,调理阴阳之法疗效显著。

本研究方用生地、百合、旱莲草、生牡蛎、生龙骨、女贞子等中药,其中生地味甘性寒,可“补益肾水真阴不足”;百合归心、肺经,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配合地黄组为百合地黄汤,为《金匮要略》治疗百合病之名方;浮小麦、五味子益气养阴敛汗;杜仲、桑寄生、旱莲草、女贞子平补肝肾,亦取“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意;钩藤、莲子心、竹叶清泻肝心之火。其方中桂枝、黄芪、牡蛎、龙骨四药合用可调理阴阳,用于更年期阴阳失调的潮热汗出、失眠效果较好。关于汗出的机理,《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记载:“汗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结合绝经前后肾阴亏虚的本质,潮热汗出的机理为阴虚营亏,阳气无所依附反而逼津外泄所致。关于不寐,《内经》云:“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而夜不冥”。而更年期不寐则为营阴不足、阴阳失调、卫气不能顺利入于阴分所致。可见更年期失眠、出汗均为阴阳失调引起。黄芪、桂枝、龙骨、牡蛎四药配伍可震慑浮阳,益气固表,调理营卫阴阳,即如陈蔚云:“取龙牡……抑亢阳以下交于阴;取桂枝辛温之品,启阴气以上交于阳……”阴阳之道路可通而失眠汗出之疾已矣。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肝肾、清泻心肝、调理阴阳之效。

本研究中,观察组中药口服配合穴位贴敷外用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单用口服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更年期综合征是由于肾气渐衰,肾、肝、脾脏腑失于濡养引起机体阴阳失于平衡而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又是足太阴脾经腧穴,因而刺激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三脏气血,使阴阳重归平衡,患者诸症亦随之好转[11]。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刺激该穴能滋肾补精,调理冲任阴阳,提高更年期女性免疫力。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灵枢》记载:“肾出于涌泉”,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从此流出,刺激此穴可使肾水充足,滋阴降火,遏制上炎之虚火。诸穴合用配合内服中药,更好地发挥调理阴阳,恢复脏腑功能平衡的作用。

综上所述,得出研究结论,对肝肾阴虚、心肝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运用口服中药配合穴位贴敷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阴虚肝肾阴阳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两腿一分补肝肾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