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踝足矫形器结合腕踝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能力影响*

2019-08-17 06:19罗雪梅黄任秀曾懿懿胡怡佳覃中华
中医外治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矫形器腕踝针步态

罗雪梅,黄任秀,曾懿懿,胡怡佳,覃中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 54500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小儿时期最主要的运动功能伤残性疾病,其中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 SCP)的发病率最高,约为50 %~60 %[1],SCP患儿通常会因局部肌张力增高、关节挛缩和异常的肌肉活动而导致异常低效的步态模式。踝足矫形器可对患儿踝足的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提供合理的运动控制,同时能较好地控制跖屈,增强踝关节稳定性,降低肌张力,起到改善步态的功能[2]。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新兴的针灸疗法,该方法可改善SCP患儿尖足步态,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及痉挛程度[3]。笔者采用动态踝足矫形器结合腕踝针治疗SCP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治疗的90例SC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入选条件的90例年龄21个~72个月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单纯康复组(A组,n=30)、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康复组(B组,n=30)、动态式踝足矫形器结合腕踝针康复组(C组,n=30)。A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C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结合腕踝针治疗。三组患儿性别、年龄和治疗前GMFM量表(D区、E区)分值及Berg平衡量表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儿脑瘫诊断及分型标准[4];②患儿有独立行走能力;③排除髋、膝及踝的挛缩;④排除踝部骨折或异常骨化所致畸形。

2 治疗方法

三组均给予痉挛型脑瘫常规康复治疗。B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C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穿戴动态踝足矫形器和进行腕踝针治疗。动态踝足矫形器初期使用每日至少穿戴2 h以上,每次穿戴1 h后需将其拆下观察局部皮肤及关节是否有压力过大反应,待肢体适应后每日佩带6 h~12 h。腕踝针:腕踝针选穴,针刺点大致排列在内踝和外踝以上约三横指环踝一圈处,选取下2(位于踝之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下4(位于胫骨前嵴与腓骨前缘之间的胫骨前肌中点),运用1.0寸毫针,以30°角刺入皮下,沿皮下表浅进针,不捻转。留针120 min。每日1次,3周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周。腕踝针留针后佩戴动态踝足矫形器进行步态训练。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由同一位治疗师对患儿的GMFM-88(D区、E区)及Berg平衡功能量表进行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有14个项目,满分56分,低于40分表明有摔倒的可能。GMFM-88中的D区、E区分别从站立、走跑跳两部分评价患儿站立和走跑跳运动功能。由于本研究的治疗方法主要对下肢肌张力及行走能力方面的改善,故选择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进行评估。站立功能总分为39分,走跑跳功能总分为72分。每项指标的记分方法:完全不能作为0分,完成不到10 %为1分,完成10 %~99 %为2分,全部完成为3分。记分方法:两个能区实际得分/两个能区总分×100 %。

3.2 治疗结果

表2 三组患儿治疗后量表分数比较

经治疗后,三组患儿的GMFM分值及Berg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复治疗、动态踝足矫形器、动态踝足矫形器结合腕踝针均可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B组治疗后GMFM分值及Berg分值较A组分值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动态踝足矫形器加康复治疗与单纯康复治疗比较两者提高患儿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方面无差异;C组治疗后GMFM分值及Berg分值较B组、A组分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动态踝足矫形器结合腕踝针治疗较动态踝足矫形器康复、单纯康复治疗比较,可有效提高患儿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

4 讨 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存在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增高,导致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曲困难,形成屈髋、屈膝及尖足的异常步态,影响其运动和平衡能力。本研究通过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踝及足部进行有效的控制来改善其异常步态,同时通过腕踝针治疗对下肢肌张力进行有效的缓解,两者配合有效地提高了患儿的运动及平衡能力。

踝足矫形器,又被称为小腿矫形器,覆盖于小腿下部和脚,对踝及足部进行支撑和控制,可以改善异常足踝力线,给予良好的运动控制。动态踝足矫形器重点关注是步行周期中踝的功能,如支撑相早期足接触地面的瞬间及地面时足跟的位置等,它可以通过增强首次触地时足跟触地及足背屈运动来改善踝的功能。动态踝足矫形器与静态踝足矫形器比较,可避免出现踝关节活动受限,使踝关节在步行过程中的活动范围更接近正常人群[5];同时在站立相和摆动相对距下关节和中足关节进行最大范围的固定,更好地提供踝足的稳定性,使踝关节保持良好的对线,产生稳定的步态,提高行走速度和步幅,降低了能量消耗,防止膝关节不必要的过伸和屈曲[6]。

腕踝针作为一种皮下浅刺法,通过刺激十二皮部与十二经脉的“根”、“结”,调理相关经络脏腑的功能,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有研究表明,肌肉的长期痉挛会引起疼痛,为了缓解疼痛而采取一些异常姿势,而疼痛的缓解可以改善异常姿势,从而缓解肌肉的痉挛,而腕踝针的镇痛作用已被很多研究证实。同时腕踝针局部无重要器官,不损伤大血管,针刺时又不要求出现酸、麻、胀、痛等反应,易为患儿所接受;针刺期间可活动机体,不受任何体位的限制,腕踝针带针后佩戴动态踝足矫形器,两者结合运用,在控制下肢肌张力的同时对足踝进行良好地控制可明显改善患儿步态,从而改善其运动及平衡能力。

猜你喜欢
矫形器腕踝针步态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防崴脚,佩戴踝矫形器管用吗
矫形器技术及发展展望
色努矫形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应用进展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步态识人
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腕踝针通过提高血清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
腕踝针镇痛实验机制及fMRI应用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