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8-17 07:25张琼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西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神

张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33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到“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立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际,将“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现实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农精神”与西农校徽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85周年以及合并组建20周年。上个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的战乱时期,外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内有饥荒侵袭,特别是西北地区连年干旱,人们生活苦不堪言。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大批爱国之士提出了“建设西北”的号召。193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也是近代中国西部第一所规模最大的、建设最早的高等农业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教事业也由此开始。在一段段艰难时期,全校师生面对国家、民族存亡,以责任与当担展现自身的爱国抱负,与国家、与民族共存亡,充分凸顯了西农师生的爱国之情。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时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了合并组建,树立了了西北地区科技与教育融合开展的新里程碑。200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合并建设5周年时期发布了校徽作品,并一直使用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徽包括了大圆环、中英文校名、内圆环种子以及内部两排呈上升状态的螺旋图案。对于诞生在国家危急存亡时期,拥有85年办学历史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来说,校徽的构成蕴藏着独有的特色,凝聚着“西农精神”。首先,在校徽中心区域构图为两条呈螺旋上升并排的遗传物质DNA链组成了该校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小麦图案,也充分体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科技特色,充分传递了学校传承弘扬农业文明,为国家解决粮食问题的使命与责任;其次,中间图案的构成也犹如成排朝上的树木,代表着林业,也意味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书育人核心教育思想。再次,校徽中间构图也可以看做是上下翻动的水波纹,意味着的水科学以及水利事业,代表着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需要拥有上善若水的品格修养。这三重造型充分表达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农业、林业、水利学科著称全国的办学特色。校徽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象征与标志,不仅仅代表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更加传递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西农精神”。在建校的85年来,一代代西农人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在“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带领下,始终坚持“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打造一条产学研结合高质量办学道路,为祖国繁荣发展、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生活做出贡献。

二、“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西农精神”的内涵,促进“西农精神”落地生根。2017年12月2日,校党委书记在学校院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尔后,全校上下迅速掀起学习热潮,“西农精神”的内涵已取得广泛共识。西农精神是学校83年来秉承“诚朴勇毅”校训和“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的实践认知,是广大科教工作者坚守“心怀社稷、情系苍生”默默耕耘的品格特征和家国情怀的高度概括,更是引领学校事业发展薪火传承、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将“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西农精神”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和渗透力。

“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现实选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环境的开放性和受教育者大众化、教育理念上更加注重‘以大学生为本、教育内容上突显生活化的特点”,培育大学生“西农精神”必须充分利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育人作用。[1]“大学生日常生活场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校园文化场域,大学精神、校风校训、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等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因子。”[2]大学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现实选择,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全体学生为国家振兴、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贡献更多的“西农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学是青年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逐步养成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培育大学生“西农精神”,要把“西农精神”转化为大学生行为规范,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为大学生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学习、宣传、践行“西农精神”的生力军。[3]

三、“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机制

“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促进大学生对“西农精神”的认知认同,要让学生对“西农精神”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这24个字的熟悉记忆上,更要使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对每一位西农学子产生深远影响,使“西农精神”不仅仅停留在西农校园中,更要传播、渗透到西农人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实践中。

“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在“融入”上下功夫,确保“西农精神”体现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渗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本质上来说,“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体现,要发挥校园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使“西农精神”真正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帮手。

“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实践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西农精神”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就要确保教育措施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主动参与、愿意分享、乐于实践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四、“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是要深入挖掘“西农精神”的内涵,广泛搜集西农历史上与“西农精神”有关的生动素材,通过走访调查、搜集档案、查阅文献等方式,积极搜集能够体现“西农精神”的有关物品、人物、事件等,深入阐释“西農精神”的内涵,院士精神、三秦楷模王辉教授精神、东南窑文化等等无不是“西农精神”的生动阐释,应该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如可以将“西农精神”融入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除了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拓展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空间,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宣传发扬“西农精神”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西农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西农精神”的引导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可以开设“西农精神”的“两微一端”新媒体,对“西农精神”的历史进行深入讲解,宣传“西农精神”的先进榜样人物,传播令人动容的历史事件,引导大学生深入汲取“西农精神”精神。创建具有校园特色,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媒体,发布积极的“西农精神”,传递正确的思想舆论,形成以“西农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要科学把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课堂教学外的时间和空间为引导大学生自育自为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都十分丰富,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辨析,使之为培育大学生“西农精神”所用。如可以将“西农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妥善利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这一渠道,满足大学生的成长发现需求。将“西农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做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将“西农精神”有机的融合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众多性生动西农先辈的先进事迹,突出崇高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三是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实施精准教育。要仔细寻找“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调研,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应采取各有侧重的教育方法,如本科生和研究生,农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应体现教育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实施精准教育。

四是要探索“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基于此,“西农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操作就要牢牢遵循这“三大规律”,确保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潘鑫.井冈山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24-25.

[2]邢云文,张瑾怡.构建面向“日常生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121-124.

[3]应中正,于春华,欧阳漫,闫煜蕾.将“北京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J].北京教育(德育),2012(3):8-10.

猜你喜欢
西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神
宝鸡市2020-2021年水地小麦新品种产量性状调查分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农系列小麦品种在连云港地区种植筛选试验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欢迎订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国审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西农100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