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乡村人”的形象

2019-08-18 15:23蒋乐璇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萧萧边城沈从文

蒋乐璇

摘要: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表现者与反思者,其关于乡村题材的书写既唱出了他的理想生命之歌,同样寄予了他对乡村人生的反思。本文将以《萧萧》《边城》为例来探讨沈从文笔下的“乡村人”形象。

关键词:《边城》《萧萧》;沈从文;乡村人

一、乡村人生的反思——《萧萧》

(一)身处悲剧地位而不自知

《萧萧》叙述了古老湘西文化中的童养媳的传统。萧萧做媳妇时年纪才十二岁,嫁给的小丈夫还不到3岁,丈夫比她年少九岁,断奶还不多久。在萧萧试图逃跑被发现以后,按照本族的传统,要“沉塘”或是“发卖”。这些湘西古老有些落后的传统自然是导致人物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身处悲剧地位而不自知。即便伯父不忍把萧萧沉塘,萧萧也是“当然应当嫁人作二路亲了。”“这处罚好像也及其自然。”丈夫不愿意萧萧被发卖,萧萧自己也不愿意去,“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按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萧萧一家在大儿子十二岁时也为他接了亲,而这一天萧萧“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文中有现代新思想的象征即女学生们,然而当地人的印象中,“一想起来就觉怪可笑的!”即便此处的人们身处不幸,却浑然不知。他们好像都是“不得不做”,或者“好像就应该这样”,却从未思考过原因,或者有所反抗。萧萧作为童养媳习俗下的牺牲者,最后却成为了这个习俗的遵从者。

(二)保留着的源于古老传统的善良,纯朴

尽管在《柏子》《萧萧》》《贯生》等沈从文众多的小说中,乡村人虽然身处悲剧地位置而不自知,但是在他们身上,还一律保留善良,纯朴,诚实的品性。在小说最初萧萧还是一个12岁的小女娃,天真,单纯,“她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尽管如此,她还是尽心尽力的像对待弟弟一般的照顾着自己的小丈夫。她常常一个人爬到草料上面去,抱着已经熟睡的丈夫,轻轻的轻轻的随意唱着自编的山歌。在她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年纪里,她善良,单纯,对爱情有着朦胧的期盼和向往。即便是后来遇人不淑,她也没有过怨恨。萧萧怀孕后,在选择“沉塘”还是“发卖”时,萧萧的伯父不忍将萧萧沉塘。萧萧在婆家的日子并不艰苦,婆家人对待萧萧也算是好的。萧萧的丈夫3岁起就被萧萧带着,他始终都是一个孩子的形象,有着孩子的童真,透着稚嫩的可爱。他会用他的方式来关心萧萧,不希望萧萧远去。萧萧嫁人后,“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这只看她半年来的身体发育就可明白。”“这小女人简直是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了。”在萧萧怀上了花狗大的孩子以后,孩子生下来,“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全然没有介意那个孩子并不是自家的。

沈从文书写乡村生活就是这般,有着淡淡的哀伤贯穿其中,但是始终都是淡淡的,似有似无,隐隐的,像细流流进读者的心中。同时又是温情的。所以他的哀伤并不浓郁,悲剧也并非惊天动地,让人痛哭流涕或是恨得咬牙,它像是潺潺的小溪,徐徐的,缓缓的带着那些许的哀伤与温情一点点的流进读者的心中。

二、理想的生命之歌——《邊城》

如果说《萧萧》给予了沈从文对乡村人生的反思,那么《边城》则唱出了他的理想生命之歌。傩送与他的哥哥天保《边城》以大量的笔墨渲染出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俗画。这里的人们朴素,单纯,在人际交往中真诚且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加倍相报。他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山民。”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就植根于这一文化土壤之中。人性之美贯穿了《边城》整部小说。

(一)人情之美

《边城》中的人情如湘西水般明澈纯。“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要更可信任。”团总顺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大方洒脱,欢喜结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傩送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二人皆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端午节的时候,所有的人围到岸边,聚精会神地观看赛龙舟,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令人羡慕与神往。

(二)亲情之美

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是名老船工,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乐善好施,“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从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是翠翠。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儿,他疼爱有加。十七年前,他的独生女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孩子,他“却不加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这个事情一样,仍旧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女儿离开后,他负担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待到翠翠长大成人,他又惦记着为她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煞费苦心,在天保、傩送、船总顺顺间周旋。而翠翠也是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爷爷,她时常担心害怕“假若爷爷死了?”在雷雨的夜晚,祖父说“翠翠,不要怕!”翠翠说:“我不怕!”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祖孙两人之间的心心相惜,彼此之间的牵挂与深情十分的温情动人。

(三)爱情之美

首先是翠翠父母之间的爱情。翠翠的母亲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相爱。有了孩子后,翠翠的父亲便想约了翠翠的母亲一同向下游逃去。但逃走的行为,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翠翠父亲见翠翠的母亲无远走的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便服毒自尽。翠翠的母亲在生下翠翠后,亦跟着离去了。翠翠父亲与母亲爱得刚烈,爱得纯净,他们之间的爱情是至纯,凄美的。

其次是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首先他们相爱的过程就十分的浪漫——对唱情歌。"那歌声又软又缠绵,翠翠像是跟了这声音到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翠翠对待爱是朦胧的,没有极端的想念,只有对心念之人的若有若无的回忆,想抓住却又抓不住,想放下却又放不下,大概就是一份模糊的期待,说不上有多美妙,却令人万分不舍。这种朦胧的情感是极美的。在这段爱情中,傩送没有选取磨坊而舍渡船,他不改初衷。傩送与翠翠产生误会之后,他曾因天保的遇难、父亲的催问对翠翠有过一时的冷漠疏远甚至到最后驾船出行,但临行前对父亲说的话是一种婉转而坚定的表白:“我要好好去想一下”“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而翠翠则在傩送离开后始终如一的执着与期盼,等待属于自己的爱。

最后是自由的爱情。翠翠、天保、傩送之间多了一份执着和自然质朴的神韵。天保和傩送两兄弟出身富有而不骄横跋扈,真心实意爱上了船夫的外孙女,他们不在乎她有没有身份和嫁妆。其次,他们追求翠翠的方式“马路”“车路”都符合边地古老的习俗,以情歌赢得姑娘的芳心带有边地民族浪漫而自然的原始风俗,即使是托媒人来提亲的“车路”,也是以自由恋爱为开端、基础和结局。天保爱上了翠翠,请父亲做主托媒人到老船夫家;天保有爱的自由,翠翠亦有不爱的自由,双方家长把爱的选择权交给了年轻人。自由之爱无处不散发着人性之美。

三、结论

《萧萧》中萧萧是童养媳传统下的牺牲品,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下理性精神的蒙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身处悲剧却不自知。其中蕴藏着沈从文对乡村人生的思考与反思。但《萧萧》中的乡村人,不幸却也幸。萧萧虽是牺牲品,看似是悲剧,但是乡村人本身所带有的纯朴,善良又增添了不少的温情。没有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有的只是些许的若有若无的哀伤与温情。而从翠翠,傩送的身上,沈从文发现了乡村世界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它蕴含着勤劳,朴实,善良,信守人性的本质。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能自由选择,不为外物所诱,坚定不移地抗拒着“命运”施加的压力,由此唱出了他的理想生命之歌,完成了他对乡村题材中“乡村人”形象的构造。

参考文献:

[1]沈从文.山鬼[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2]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刘世婷.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人性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5):21-23.

猜你喜欢
萧萧边城沈从文
边城
The Swimming Pig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
泰山天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