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厢记》与《牡丹亭》中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2019-08-18 15:23饶斌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西厢记女性意识牡丹亭

饶斌

摘要:《西厢记》与《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剧艺术的瑰宝,其塑造的崔莺莺和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为了追求自由爱情,都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表现出了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当时社会更多的女性对命运、爱情和人生价值进行重新审视。本文分析探讨了《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古代女性意识觉醒经过,解读了两个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揭示了古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中所遇到的重重阻碍。

关键詞:《西厢记》;《牡丹亭》;女性意识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戏剧艺术发展历程中,《西厢记》与《牡丹亭》被誉为“双璧”,这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刻画丰满,文辞语言典雅秀丽,且具备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代表作。《西厢记》与《牡丹亭》中所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与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婚姻观念进行抗争,展现出了两位主人公在女性意识觉醒中表现出的不同形态。

一、《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敢于向封建制度反抗的经典女性形象,代表着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西厢记》的创作背景为元代,元代实行十分严苛的民族政策和等级制度,使得“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在废除科举制度之后,汉族文人很难走上仕途,一直面临着“十儒九丐”的困境,导致汉族文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在这一背景下,王实甫创作出了带有浓厚反封建礼教色彩的《西厢记》,为崔莺莺的女性形象提供了现实的创作情境。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原本是一个美丽深沉、精通诗词、善于女工的相国小姐,长期受着封建礼教的约束,生活范围局限于闺阁。崔莺莺与众多封建家庭中的女子一样,应接受父母为其定下的婚约,听从命运的安排。但是,这样安排却成为了崔莺莺心中无法言语的青春苦闷,在崔莺莺读到《诗经·关雎》时,对爱情萌生了最初的想法,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现状,发出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内心感慨。当崔莺莺在普救寺遇到穷书生张生一见钟情之后,便陷入了更加矛盾苦闷的境地,促使崔莺莺萌发了女性意识,渴望拥有自主婚姻,追求与张生之间的爱情。然而此时的崔莺莺已有婚约,她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只能在月下烧香时默默祝祷。正是机缘巧合,叛将孙飞虎带兵包围普救寺,欲抢崔莺莺为压寨夫人。崔莺莺心生反抗,并且在追求爱情的内心驱使下,立下了若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的誓言。但是,当张生依靠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危机之后,崔母却一反常态食言许下的婚约,在崔莺莺预想得到自由爱情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崔莺莺虽然爱着张生,但是碍于封建礼教并没有正面表白,从大胆“寄谏”到无奈“赖谏”,经历了内心的激烈斗争和精神煎熬。终于,在红娘的帮助下,崔莺莺鼓起勇气跨出了封建礼教的门槛,走出了深闺,与张生在住处私会,这是崔莺莺将觉醒的女性意识大胆地付诸于实际行动。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在爱情上体现着不平等的思想观念,崔莺莺的爱情也不例外。当崔莺莺与张生结合后,说道:“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由此看出,崔莺莺将爱情与命运全部系于张生,使张生拥有了男性话语权,同时在《西厢记》中张生的行动也主导着事态发展和最终结局。同时,崔莺莺和张生还不得不答应崔母的门第要求,要求张生必须在考取功名之后才能迎娶崔莺莺,可见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还是受到了门当户对的约束,没有最终冲破封建等级制度。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女性意识觉醒体现在为了追求爱情敢于逾越封建阶级社会的道德规制,破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觉醒的女性意识,经历了矜持、犹豫、顾虑的矛盾阶段,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内心脆弱面,但最终还是迈出了跨越封建礼教的一步。但是,崔莺莺的爱情结局却又是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未能从精神层面、行动层面完全实现女性意识的独立。

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女性意识觉醒伴随着反反复复的内心矛盾和自我斗争,使得女性意识觉醒呈现出半开半合的状态。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意识觉醒却是对爱情不懈追求,可以为爱情而死,又可以为爱情而生的女性个性解放。

杜丽娘生活在理学盛行的年代,自幼接受封建教育,身居高位的父亲和遵从家训的母亲对杜丽娘的生活约束极为严苛,使得杜丽娘连自家后花园都未涉足,只是每天重复着针线女红与读背《四戒》。在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环境下,杜丽娘在读到《关雎》时激起了内心的情感波澜,萌发了对情爱的欲望,促使杜丽娘的女性意识缓缓苏醒。于是,杜丽娘在春香的鼓动下来到了后花园,她被大好的春光景色所迷住,坚定了自己享受美好年华的想法,这种想法给杜丽娘带来了一场孕育男女之欢的春梦。在梦中,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但当梦醒时却一切如空。自此,杜丽娘每天都在寻找梦中的书生,勇敢果断地追求着爱情,乃至于得了心头病,最终不治而亡。然而死亡并不代表着爱情的终结,相反却是追求新生活的起点,更是杜丽娘反抗封建礼教的高潮开始。杜丽娘来到了地狱,处处打听丈夫的姓名,她的精神和举动感动了地狱中的判官、夜叉,为杜丽娘的死而复生奠定了基础。

当柳梦梅路过梅华庵时,对爱情执着的杜丽娘以鬼魂前来相会,这样的爱情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超越了不同时空的阻隔。在杜丽娘生还后,她与柳梦梅的爱情遭受到了父亲的反对,此时杜丽娘继续捍卫者自己的爱情,表达出“宁不做杜家女,也要做柳郎妻”的决心,她为了心中的爱人可以放下一切,甚至与封建家庭决裂,这是杜丽娘强烈女性意识的彻底觉醒。最终,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超越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且成就了一段“为爱而死”与“为爱而生”的佳话。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塑造肯定了女性对爱情欲望的追求,真正体现了爱情战胜一切,不受任何环境因素的束缚,相比较《西厢记》中崔莺莺的角色,更突显出了杜丽娘女性意识觉醒的个性解放色彩和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如果说崔莺莺的女性意识觉醒是行为上的觉醒,还要受到封建社会门当户对条件的束缚,那么杜丽娘的女性意识觉醒则是精神层面上的觉醒,她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追求爱情,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在彻底破除封建规制的情况下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自由爱情,标志着杜丽娘的女性意识正在迈向女性精神独立的更高阶段。

三、结论

总而言之,《西厢记》与《牡丹亭》中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女性意识觉醒过程,实质上是古代女性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过程。但是,两位人物形象在女性意识觉醒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崔莺莺在矜持犹豫、矛盾斗争中觉醒,而杜丽娘却在果决坚持、一往无前中觉醒,是女性意识觉醒在古代戏剧作品中更深层次的体现,展现了古代戏剧作品中女性意识觉醒的不同形态。

参考文献:

[1]杜萱.女性意识觉醒之比照分析——《西厢记》与《牡丹亭》女性意识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92-93.

[2]高淑丽.《西厢记》与《牡丹亭》人物形象比较论[J].名作欣赏,2015(3):108-109.

[3]常民强,常怡明.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西厢记》、《牡丹亭》和《桃花扇》为例[J].文化与传播,2014(12):71-73.

[4]同银娣.从《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看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6):42-44.

[5]王妍.《西厢记》《牡丹亭》“女性意识”之解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7-50.

猜你喜欢
西厢记女性意识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