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效果观察

2019-08-20 07:02赵涌琪
医药前沿 2019年20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赵涌琪

(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重庆 400054)

心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1],其中由于缺血导致患者脑卒中,占心血管疾病中的80%,其中脑梗死常由于患者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产生循环障碍,脑组织发生局限性缺血性坏死或脑组织软化情况发生粥样性病变坏死,多由于患者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2],如:高脂高糖饮食、吸烟、饮酒、熬夜、缺乏运动等。且多发于中老年,大多数患者发病突然,临床症状明显,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临床上最为关键的一步[3]。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及时有效的采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防止患者脑部血栓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4]。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两种药物进行治疗,但缺乏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是我院在2017年1月—12月期间就诊患者,入选前均进行CT或MRI影像学检查后符合临床诊断学标准[5],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3例、27例,其患者年龄为45~72岁,平均年龄(65±2.87)岁,病程<48h。实验组中男女分别为29例、21例,其患者年龄为50~68岁,平均年龄(57±1.69)岁,病程<48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比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实验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6],经CT或MRI影像学检查后符合诊断标准[7],实验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实验前一周内服用相关治疗药物,存在内脏器官溃疡及出血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治疗前进行大型手术患者,对实验药物过敏患者,重要脏器疾病患者(肝脏、肾脏及心脏等),严重合并疾病患者,以及妊娠期患者等。

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手段治疗,实验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手段治疗,治疗前控制患者血糖正常,降低血压、血脂,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患者颅内压升高情况,患者进行首剂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尔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mg/片)300mg/次,单一负荷量,之后再给予阿司匹林100mg/次,每日一次,持续用药两周。每日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指标在治疗期间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1.4.2 实验组 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治疗前控制患者血糖正常,降低血压、血脂,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患者颅内压升高情况,患者每日口服氯吡格雷片,每次75mg,持续用药两周,并联合口服阿司匹林片,每日一次,每次100mg,持续用药两周,单一负荷量之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持续用药两周。

1.5 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比较情况,根据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8]将疗效分为:痊愈、好转、有效、无效四个等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0%,其中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率为91%~100%;好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率为45%~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率为18%~4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率为0.00%~17%。

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治疗后7d与治疗后14d的实验组患者评分与对照组不同程度降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7d 治疗后14d实验组 50 9.37±1.34 6.54±1.03 4.29±1.3对照组 50 10.14±1.49 7.89±1.38 5.08±1.43 t-1.639 2.91 2.207 P-0.087 0.003 0.026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3 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血脂水平普遍下降,仅有5例患者血脂降低不明显或未降低,对照组有15例患者血脂降低不明显或未降低。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最常见的、多发的疾病之一[9],具有高致死致残率,严重威胁现代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10],因其常由于脑动脉发生粥样性病变出现血栓或血栓滑脱导致阻塞所形成的,且血小板的黏附能力及血液中血脂水平对于血栓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因素[11],患者血小板障碍引起动脉粥样斑块的活化、黏附、移动、血栓生成以及血栓的移动,导致患者颅脑内微循环系统循环障碍,引起局部脑供血不足,从而发生脑梗死。当血液中血脂成分增加,增加血管内壁厚度,减少血管弹性,从而增加了血管内壁压力,因此血管堵塞,在患者脑部微循环中,可以引起患者血管缺血栓塞,从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临床上采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采用降低患者血脂水平药物[12],能够使患者尽快恢复脑内微循环的畅通,积极修复脑细胞对于缺氧的损伤,对患者脑内神经细胞及其系统进行修复与保护,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微循环的障碍,在减少梗死面积的同时极大的缓解患者脑梗死症状[13]。

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手段治疗,其中阿司匹林是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是治疗脑梗死最常规的药物之一[14],具有较高的活性,对改善血小板粘附性有良好疗效,但对于黏附在微循环的血管内皮内的血小板作用效果不明显,且对于存在血脂较高水平患者无法起到临床治疗效果,大量数据表明,患者长期单纯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疾病,患者机体会对阿司匹林产生耐药性,对脑梗死患者的继续治疗与防治效果不佳,甚至会对患者脑细胞及神经细胞与系统产生二次伤害,影响患者预后。

实验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其中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可以有效阻断血小板细胞的活化过程,从而使其无法黏附聚集,从而减轻血栓情况,氯吡格雷还从其他方面降低血小板活化活性,从而加强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由于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其活化与聚集反应均具有独立性彼此互相不干扰,采用氯吡格雷可以从两方面对血小板进行抑制,两者联合抑制从而发挥最大药效,最大限度的减少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性,从而减轻患者脑梗死情况,当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互补两种药物存在的缺点,共同发挥两种药物的特性,从血小板发生机制的各个部分进行治疗与纠正,极大限度的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微循环障碍,保护脑细胞及神经发生二次伤害,同时,对于血脂水平较高患者,采用相应的防治与控制措施,减轻血管压力,增加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性,保证患者脑部细胞氧气供应充足,对于脑细胞及神经的修复与分化起到重要作用,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高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支持并改善了患者治疗后的预后,对于患病患者采用此种疗法,可以获益更大[15]。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脑细胞及神经的功能,降低患者致死致残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