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机遇无限

2019-08-21 01:16皇甫平丽
党员文摘 2019年7期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班列倡议

皇甫平丽

“我们需要证明世界经济能够为全世界人民服务,需要让联合国的所有伙伴都能够实现公平、公正、共同的繁荣,‘一带一路提供了这种可能。”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源于对这一“世纪之问”的观察和思考,中国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6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超乎想象,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朋友圈”越来越大。“一带一路”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作为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和合力,推动“一带一路”合作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哈萨克斯坦缘何成为欧亚大陆交通枢纽

从2014年开始,哈萨克斯坦从传统内陆国转型为亚欧大陆运输枢纽。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此,“一带一路”倡议走进全球视野。

2014年,哈萨克斯坦提出“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是全世界最早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国家之一。

对接的重点是实现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一中亚一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同哈萨克斯坦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战略对接;国际产能合作同哈萨克斯坦加快工业化进程对接;中国陆海联运优势同哈萨克斯坦东向海运需求对接:“数字丝绸之路”倡议同“数字哈萨克斯坦”战略对接。

“一带一路”倡议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深入对接,极大改善了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水平,让哈萨克斯坦在东西方贸易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2018年,哈萨克斯坦GDP增长4.1%,超过预期,人均名义GDP接近1万美元。

“要致富,先修路”是中国的发展经验之一,也切合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和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五大合作重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设施联通也具有基础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中欧班列、蒙内铁路、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亚吉铁路等一批“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带动了贸易、投资和经济的增长。

“钢铁驼队”创造新发展机会

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其从中国多个城市始发,截至今年3月底累计开行超过14000列,到达15个国家的50个城市,被喻为贯通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

“渝新欧”班列是开通最早、货运总量最大的中欧班列,由中国的重庆至德国的杜伊斯堡,全长11179公里。中欧班列的开通,给日益萎缩的德国铁路货运网注入一剂“强心针”,让这个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城市杜伊斯堡重新焕发生机。

从重庆出发,还有通往东南亚的铁海联运大通道,与中欧班列一起,让“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了无缝衔接,进一步便捷了通道沿线区域的经贸往来,也助推重庆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一带一路”为经济全球化开拓了新空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等方面都暴露出问题,自顾不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回归,一些国家采取逆全球化的做法,提倡“本国优先”、不断“退群”,不再提供公共产品和合作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公共产品,受到广泛欢迎。

今年3月22日,中国与意大利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大利成为G7中首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3月27日,中国又与卢森堡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

陈凤英说,“一带一路”倡议让不少发达国家认识到,有大量基础设施需求的发展中国家不光是发展的洼地,更是发展的机会。尤其是2015年6月中国提出“第三方市场合作”概念,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契合各方需求,也给各方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共商、共建、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自2018年11月“松子包机直飞中国”项目启动以来,更多的中国消费者不出国门就可以品尝到正宗的阿富汗松子。

项目启动仅四个月,就有超过1000吨松子出口到中国,这为战乱中的阿富汗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而2017年全年,阿富汗仅有400吨松子出口中国。

中阿两国2016年5月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諒解备忘录以来,货物贸易额保持了年均11亿美元的水平,中国对阿累计投资额近5亿美元。中国每年还向阿富汗提供超过150个奖学金名额和1000个左右培训机会。

“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响应,成为开创世界和平与发展新局的中国方案。2017年9月11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首次将“共商共建共享”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联合国文件。

2017年9月,中国和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谅解备忘录,合作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以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需要证明世界经济能够为全世界人民服务,需要让联合国的所有伙伴都能够实现公平、公正、共同的繁荣,‘一带一路提供了这种可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一带一路”。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林永亮认为,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和全球治理模式,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有着“野生动物天堂”美誉的肯尼亚是世界上最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

在蒙内铁路建设施工过程中,中国企业与当地动物保护部门合作,设置了大型野生动物通道14条、桥梁79座、涵洞式动物通道100多处,保障包括长颈鹿在内的所有类型野生动物自由通过。

中国企业在蒙内铁路建设过程中还充分体现对肯尼亚文化和自然特色的尊重。沿线车站有的被设计成斑马状,有的外形酷似乞力马扎罗山,有的则是非洲最早民居的模样。

肯尼亚总统肯雅塔2015年视察项目工地时表示,“肯尼亚的米轨铁路是在英国人的皮鞭之下修建的。蒙内铁路则是友好的中国人民和肯尼亚人民用合作的汗水修建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张茂荣指出,中国认为文明存在差异,却无优劣之分;文明各有特色,却无高低之别。中国不先入为主,不企图征服和改造其他文明,而是通过彼此尊重、求同存异、交流互鉴,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使不同文明并行不悖、多元共存,形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合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说,“一带一路”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提倡以对话解决矛盾冲突,促进了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增进了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和谐。

6年来,“一带一路”开展了广泛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从文化艺术、教育、卫生、体育延伸到环保、科技、旅游、媒体合作,与经济、民生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带一路”强调建设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促进了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奠定了人文基础和民意基础,形成可持续支撑。

猜你喜欢
哈萨克斯坦班列倡议
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哈萨克斯坦压力容器法规标准简介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汉新欧”班列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