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2019-08-22 12:4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实验班译文

宫 丽

(青岛滨海学院 文理基础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在大数据、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与人工智能大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翻译教学先讲授技巧后练习的模式亟待变革,翻译教育者和学习者教学理念与学习理念急需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过度重视翻译技巧及策略的讲解,教学内容陈旧单一,课堂活动母语文化元素缺失。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低,进一步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与工作表现。虽然微课、慕课等备受师生青睐,但是新型教学模式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学生喜欢翻转课堂模式,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老师课堂多讲授知识点。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创新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课堂讲授与师生课堂互动讨论时间对半分配,以有效解决传统知识存储量与课堂讨论匮乏的矛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辨能力。

一、相关研究回顾

1. 对分课堂

张学新结合传统讲授式课堂与国外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名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改革模式。具体教学步骤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内化吸收的过程,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知识构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显著提升[1]。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众多学者实施了对分课堂与微课、网络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魏春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微课+对分”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微课拓展课外知识、以对分课堂保证讨论开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2];张春霞实施了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微课+对分课堂”的调查研究[3];王香馥、王小金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4];梁亚冰依托MOODLE平台进行了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研究[5];郭树荣实施了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与研究[6]。基于信息技术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面授教学的有机融合,克服了教师“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唤醒了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

2.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功能模块,具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自定义接口、数据统计的功能,为“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学习构建了新的平台与创新空间[7]。微信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的重要媒介,65%以上的学生乐意通过微信学习英语,85%的学生养成每天浏览微信1小时的习惯[8]。国内众多学者探索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内容集中体现在微信平台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习模式改革研究。刘红梅、江晓宇探讨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9];贾凌玉等实施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医学英语阅读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10];朱杨琼探讨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视听说”课程移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11];王晓晨进行了以手机微信群为媒介的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与词汇量[12]。

目前,国内教育者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尚处于非数据的思辨探索阶段,很少有学者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对分课堂为切入点构建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借助翻译日志、课堂观察及学生访谈等收集质性数据,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及成果展示,以实验班与控制班的期末成绩及问卷调查作为量化数据,探讨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的满意度及学习效果。

二、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课后“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翻译为例,探索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翻译题材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点话题,如经济、教育、科技、历史等,是为培养学生用地道的英语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平台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众多国内学者实施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借鉴王志宏基于QQ群在线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基础上[13],笔者构建了“对分课堂与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理论与实践交替融合的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依据对分课堂的特点与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设计了“必要储备-自主实践-理论总结-拓展实践”的教学模式,为实践而学理论,在实践中体验理论,以微信为平台使理论与实践交替融合。课程教学引导学生重视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领会,掌握使用相关翻译工具的方法。按照“理解-应用-熟悉”的方法要求学生扎实掌握意译、直译和无主句等翻译技巧。在实际译文分析、作业拓展中反复应用理论知识,巩固学习效果。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固化理论”的方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课堂讲授(Class 1:理论储备)。教师在课堂上以Mini-lecture和PPT展示的形式简要介绍中秋节的起源、风俗习惯及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等。逐步引入奈达功能对等、文化对等的翻译理论知识,教授学生使用在线翻译软件及翻译词典的原则。帮助学生区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的定义及相互关系,异化与归化运用及关系。借助典型译文介绍运用异化策略的翻译方法(零翻译、音译、直译),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意译、仿译、改译、创译),以及增译、减译、合译、分译、转换等常见翻译技巧。之后与学生对典型译文及文化专有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点评、总结,让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翻译理论知识及使用翻译工具的能力。举例有关“月亮”的诗句及翻译,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译为“I raised my head, the splendid moon I see; then droop my head and sink to dreams of my hometown”,杨宪益、戴乃迭译为“I lift my eyes and see the moon, I bend my head and think of my home”;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杨宪益译为“My one wish for you, then, is long life; and a share in this loveliness far, far away”。最后布置有关中秋节及课外补充材料元宵节的汉译英实践作业。

课后实践(Post class 1:完成作业)。学生按照“明确译文主题-译文文本分析-翻译实践实施-检查修改完善”的步骤进行独立翻译。翻译过程要重视英汉语言的异质性特征,比如英语注重形和,汉语注重意和;英语多使用名词,汉语多使用动词;英语使用复合句较多,汉语使用简单句较多,还要熟练应用各种翻译方法与策略。教师要求学生记录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使用翻译工具及在线翻译软件,并撰写翻译日志进行反思与总结。

课堂讨论(Class 2:分析总结)。学生依据划分的小组进行有关译文的讨论与交流,每个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记录与协调讨论过程中的各种事宜。讨论首先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译本的体裁与语言风格是什么、翻译的重点与难点是什么、应用什么翻译技巧与策略。然后依据“亮、考、帮”的原则展开交流讨论,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运用PPT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其他班级同学对译文进行赏析与评价,找出译文对应的翻译理论与技巧策略,针对译文的错译与误译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最后老师针对译文进行反馈总结,客观评价学生的译文,肯定学生的译文成果,同时指出译文存在的不足,总结翻译理论在实践中具体的运用,同时进行理论的补充拓展。

微信平台(Post class 2:拓展应用)。教师主要应用微信“私聊”“朋友圈”及“公众号”的功能,在微信上创建“优秀传统文化汉译英论坛”,内容包括精讲精练、同类翻译及视频欣赏等模块。教师首先将挑选好的有关重阳节风俗习惯的图片、视频链接等上传到精讲精练与视频欣赏模块,并介绍一些核心词汇和术语,例如重阳糕、插茱萸、避免灾祸等;接着布置重阳节的翻译实践作业,并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对翻译理论知识的掌握,预测翻译过程中相关策略与技巧的合理运用。在同类翻译模块中,学生自主完成端午节的翻译拓展练习,各个小组先展开讨论交流,推荐优秀译文上传平台展示,全班同学在平台上进行优秀译文的交流及评价,最后老师对本次翻译拓展实践练习进行点评与总结。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深入的翻译实践来体验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强化理解理论,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scaffolding)的作用,逐步指导学生填补翻译理论知识与策略技能的空白,体现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智慧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对分教学实践,将翻译理论知识与实践交替融合,能否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学生对新型学习模式的满意度及评价。

2. 研究设计

选择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课后翻译练习作为教材。本研究以青岛市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依据英语高考成绩划分的A层两个班级作为控制班和实验班,其中控制班45人,实验班48人。第一学期末英语综合成绩平均为71.29和71.69,经SPSS检测(P=0.82>0.05),说明两个班级英语综合成绩无显著差异。两个班级用的教材和教学课时相同,由同一名教师授课,而且都在16周内完成7个单元的教学任务。

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通过控制班和实验班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控制班采用先由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再课堂讲解核对正误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实验班则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基于对分课堂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活动。在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撰写翻译日记并记录翻译过程遇到的翻译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及翻译实践的反思,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同时根据Strass & Corbin[14]的方法进行开放式编码获取翻译日记的质性数据。经过16周的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教学后,两个班级的学生参加新视野大学英语平台在线翻译考试,题型与内容跟平时翻译练习类似,成绩设定满分为20分,采用SPSS 18.0对比控制班和实验班研究前后翻译成绩的变化。

依据Keller[15]的课程兴趣调查设计了“互联网+下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学习的问卷调查”,在实验班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共有13个问题,按照专注(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满意度(Satisfaction)4个维度归类。问卷调查采用Likert五级量表,题目问题设置成“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值从高到低分别对应2、1、0、-1、-2,使用SPSS 18.0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以便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译新教学模式的评价。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对实验班与控制班前后测试成绩的影响。将实验班和控制班一学期期末的翻译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前测结果表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汉译英成绩分别为13.02和12.98,成绩显著性水平P=0.939>0.05;英译汉成绩分别为16.73和16.40,显著性水平P=0.445>0.05,实验班与控制班翻译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经过16周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后,得出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学期末实验班汉译英成绩均值为15.84,高于控制班均值13.13,实验班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P=0.000<0.05);实验班英译汉成绩均值为17.78,高于控制班均值16.53,实验班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P=0.009<0.05)。此外,在95%置信区间均不含有0,也表明了实验班和控制班均值的差异性显著。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分课堂与微信平台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作用显著。翻译理论与实践交替融合,在不断“反思-实践-重建-再反思-再实践-再重建”的过程中完成翻译知识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的能力。控制班采用“满堂灌”的讲练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的转化与重构很难发生,因此控制班前测和后测成绩无显著差异。

(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学习模式的效果与评价。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进行了对分课堂与微信平台结合的大学英语翻译学习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SPSS 18.0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依据双向态度公式

Fi=Σajnij/2N[16],

式中:aj代表各个等级的分值;nij表示第i个问题达到j等级的人数;N代表班级总人数。计算后得到Fi值(保留两位小数),见表3。

表1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前测试成绩及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汉译英和英译汉各为20分)

表2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后测试成绩及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汉译英和英译汉各为20分)

从Fi值来看,学生在专注、相关、信心、满意4个维度的13个问题项目的得分均高于0.5,表明对分课堂调动了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作业涵盖面广且内容丰富,微信平台进行成果展示及师生互动反馈,这种“对分+微信”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与课程学习兴趣。学生普遍认为,理论与实践交替融合的翻译学习模式与自身发展的相关性较高,拓展了所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因而愿意积极参与讨论分享成果,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与情感。该模式让学生面对翻译不再无从下手,而能将翻译策略与技巧运用得得心应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从老师的学习效果评估与同学的探讨中获得激励。学生不仅对课程教学内容给予高度评价,而且对课程的学习效果满意度高,通过微信平台将学习成果分享给班级同学时获得满足感,认可老师对课程的评价方式。“对分+微信”实现了翻译课堂学习向实践应用的有效转化,强调翻译理论学习与自我实践体验的融合,关注学习者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反思,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文本进行学习,注重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认知与体验中掌握翻译方法,使得翻译学习成为多元智力与情感发展的实践过程。

表3 实验班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以翻译日记为参考,从实验班随机选取了10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结果表明, 学生高度认可混合式教学模式, 翻译日记中的“成就感”“学习收获”“感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充实”等高频词说明满意度较高。 新型教学模式促进了英语学习观念的改变, 学生的最大收获是从 “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 从“学英语”到“用英语”,充分感受了英语学习的快乐。 学生表示, 课堂小组讨论和平台成果展示提升了他们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 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 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交流中保持沉默,怀着“搭便车”的心理,很少发言与分享成果, 因此对分课堂的学习评价与监督机制还需完善。

四、结 语

本次教学实践得到如下启示:

(1) 新的模式实现了传统讲授课堂教学与基于微信平台教学的优势互补,让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拓展和延伸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时间,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

(2) 新模式有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压力与课堂焦虑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对实验班的课堂观察及访谈发现,课堂小组讨论准备充分,小组译文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效果好,强化了对翻译理论知识与方法策略的理解,提高了翻译水平;学生还学会了如何与同伴交流协作,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分享成果及荣誉,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尊心、荣誉感有所增强,并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 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完成的译文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交流,学生间相互评价、打分。每名学生根据别人的评价、打分总结自己的所得所思,写出个人评价小结,教师将形成性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考察了自我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认识到自我总结实践经验是制定下一步实践目标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对自己存在不足的总结。教师充分发挥了“专家”优势,及时帮助学生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访谈发现,个别学生没有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导致翻译水平出现不升反降的情况。今后教师要科学搭配小组成员,发挥小组长的领导和协调能力,明确个人角色及责任分工。新型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与传统课堂相比,虽然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减半,但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临场反应、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构建了 “必要储备-自主实践-理论总结-拓展实践”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讲授式翻译教学模式,体现了“为实践而学理论,在实践中体验理论,理论与实践交替融合”的崭新理念。整个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译者能力和提高译者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实验班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弟子规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