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路径

2019-08-27 03:44李扬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2期
关键词:党员问题教育

摘 要:近年来,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受到国内外环境因素不断影响,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理念观念偏差、自身动力不足、政策举措滞后等问题。因此,提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整体水准,一是要筑牢思想意识根基,二是拓展党性教育阵地。

关键词:党员;教育;问题;路径

一、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问题

(一)理念与机制存在误区

1.受训方思想认知存在偏差。考核指标导向偏差。多数地方或部门考核党员干部的标准仍停留在GDP指标上,倘若经济量化指标不高,即便理论水平再高,理论也会被认为“无用论”。部分党员干部学习认知出现偏差。一些党员干部学习热情不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割裂看待,重实践轻理论,将理论学习简单化,认为掌握了实践技巧不学习也行,甚至认为党性教育只会延误发展时机,埋头苦干才会创造佳绩。学习动力不足。对于多数党员干部而言,理论学习考核无指标,经济工作量化指标化,使得其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诉求全无,而偏重向“经验主义”要方法,导致基层的“凭经验办事”作风长期存在。

2.培训方理念机制更新缓慢。培训理念与内容更新慢。在传统培训中,一方是干部教育主管部门为完成调训而下达任务部署,另一方是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为完成调训任务而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这种合作“默契”使大多数培训任务完成了形式上的“圆满”。由于主管部门对教育培训缺乏整体、科学的认知与规划,加之这种计划体制下培训方不担心市场开拓,继而导致无论是主管方还是培训方创新机制与动力严重匮乏。一些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将干部培训作为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的有效途径,重在强调组织需要,而缺乏对培训对象个人成长发展的通盘考量。培训需求与方式显匮乏。传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多以组织调训为主渠道,培训范围或对象主要依据党员干部行政级别或部门类别,缺乏对培训对象的前期沟通或征询,千篇一律的常规化培训难以满足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学员的需求。自选动作少,整齐划一多;实践学习少,课堂讲授多;互动交流少,被动接受多。方式方法少,学员参与度低等难以激发受训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训模式单一化。传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由于自成一家的干部教育培训环境,一定程度的封闭与垄断地位导致培训模式缺乏主动创新性与市场竞争意识。虽然,现阶段不存在与社会培训机构的竞争,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体制机制与时俱进。干部教育队伍综合素质亟待提升。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的党校教师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缺乏了解渠道、信息来源,甚或缺乏关注度。一部分教师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直接从校门到校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一定程度上导致学员懂的教员不懂,教员会的学员领悟更深,加之干部队伍近年来整体知识水平体系等综合素质大幅提升,这种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倒挂”现象,已严重影响干部教育培训的短期效果与长期发展。

(二)政策与保障相对滞后

1.政策制定与具体执行脱节。政策量化度偏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部分条文量化度偏低,缺乏相关量化考核细则。地方在制定相关配套细则中,部分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自由裁量”权偏大,导致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情况,政策权重大于部门权重。政策执行力强,一旦政策制定范围超过部门执行权限,则会出现政策具体落实难。另一种情况,部门权重大于政策权重。部门权重偏大,则政策执行有可能受人为干扰,导致政策缺乏系统性、常规性、规范性。如,《条例》指出“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每5年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以及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或者550学时以上的培训。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其他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90学时。”其中的“特殊情况”难以量化把握,在地方部门制定相关配套细则时,则可能出现前面的两种情况。一些干部由于“工作需要”学习教育不断延期、推后,直至出现培训不培训对提拔不影响的情况,此种情况势必导致出现负面示范效应。培训与使用脱节情况严重。对于一些地方或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与职级职务晋升间不存在实际的必然联系,使政策缺乏必要权威性与约束力。政策执行力度低。干部教育培训在一些地方或部门长期处于“软任务”窘境。地方工作长期将经济为中心作为硬指标,将其他工作看成“软指标”。地方干教主管部门在工作中“底气不足”、“腰杆不硬”,不能或不敢严格按照中央规定来硬性规定培训任务。一些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自认为工作实务要抓经济,甚至对理论学习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干部队伍整体理论素养低下。近年来,负面典型案例中的落马官员,根源问题便在于长期缺乏理论学习所导致思想防线的溃败。

2.基本保障的“地区差”。一些地方在制定干部教育培訓经费年度财政预算中比例较低,甚至出现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安排到位,致使基层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出现落实难、难落实困境。此外,经费参差不齐,还体现在地区间、行业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部分基层组织、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其重视程度的高低均为构成因素,以致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形式与内容上出现地区间、行业间的不均衡发展状况。

二、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路径

(一)筑牢思想意识根基

1.发挥最大政治优势。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无产阶级执政党,理论与实践早已证明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便是勇于自我革命。随着执政基础不断巩固,执政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被党吸引进来,加入队伍。队伍的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问题自然也会愈发多起来,其中最为引人关注也是最根本的便是思想意识问题。一些原本不属于无产阶级思想观念的消极意识,不断侵蚀到党员队伍的“肌体”,直至深入骨髓,积重难返。对此,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地寻找问题,勇于与时俱进的发现问题,敢于刮骨疗毒的治疗问题,才能使得党永远保持肌体的健康与活力。就像列宁指出的那样:“消灭阶级不仅意味着要驱逐地主和资本家,——这个我们已经比较容易地做到了,——而且意味着要消灭小商品生产者,可是对这种人不能驱逐,不能镇压,必须同他们和睦相处;可以(而且必须)改造他们,重新教育他们,这只有通过很长期、很缓慢、很谨慎的组织工作才能做到”。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到:“无产阶级即使在革命胜利以后,也还有极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无产阶级革命,和过去历史上的一切革命是不同的。比如资产阶级的革命,通常是以获取政权来完成的。而对于无产阶级,则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获取胜利,还仅仅是革命的开始,极大的工作还在革命胜利以后”。以往资产阶级政党的斗争都是以是否夺得政权为胜利标志,而我们的党不仅要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还要不断寻找自身问题,勇于发现自我问题,敢于自我革命的解决问题,最终为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而不断奋斗。

2.避免陷入两个误区。马克思、恩格斯曾讲到“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行动中,在革命中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当今党性教育要避免陷入两个误区。一个误区,外部环境不恶劣就不去注重党性教育。党性教育要持之以恒才会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反之,党性教育如果成了“消防栓”,只有在起火的时候才去动用它,不加强日常的演练,只怕发现问题再去“灭火”为时已晚。另一个误区,党性教育成为了简单手段或工具。党性教育虽是手段,但绝非简单工具,它应植根党员内心,成为自我提升、不断进步的有效途径。

3.强化问题导向意识。只有时刻注重问题意识,才能在问题出现之时,“手中有米,心中不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虽已成为主流,但战争阴霾绝非远去。何况战争的形式出现了多种趋势,除热战外的冷战,其中冷战的形式还在不断纷繁复杂化。和平演变、西化分化等趋势还在不断通过各种形式干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进程,这一特征使中西方在社会经济问题中的博弈更具隐蔽性。倘若党性不强,则很难在深藏的问题中“摸准脉”。只有时刻强化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与政治本色,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才能在辨识敌我矛盾基础上,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与斗争中找到症结抓住要害。

4.时刻秉承历史担当。刘少奇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党员,不是什么普通人,而是觉悟的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的自觉的代表者。因此,他的个人利益完全不应该在党和无产阶级的利益之外突现出来。”“只有彻底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以无产阶级的理想为理想的人,才能彻底了解和掌握它。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职责担当。站稳人民立场,不仅是党的奋斗与发展的坚强保障,更是中华民族在党的带领下永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拓展党性教育阵地

1.创新党性教育发展模式。巩固党性教育主要阵地。不断增强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加强硬件建设,增强软件投入,尤其是提升人才吸引力度,将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级人才政策笼子,保证干部教育事业的薪火相传。强化党性教育培训力度。改进、优化、合并相应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与形式,在保证正常培训基础上,不断吸收意见或建议以适应各类学员需求。增强红色教育正向引导力。将红色教育纳入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性教育内容,重拾革命理想教育,真正实现党性教育的“入脑入心”。加大党性教育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将党的理论、政策法规、重大时政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定期宣讲与不定期巡讲结合,实现党性教育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实现更好的为民服务,进一步拉近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探索党性教育“公开课”。以定期或不定期模式,开展党性教育“公开课”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并将其纳入各级单位、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2.将党性教育与基层治理融合。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为基础,加强党性教育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导向性。以党性教育进街道、进社区等模式,实现与基层治理问题的紧密结合。实现党性教育进社区“清单化”、“点单化”。时政讲堂。开设社区党性大讲堂,针对国内国际局势,国家大政方针等问题,结合群众关注度,邀请专家进行解读。政策法规讲堂。结合基层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政策、法律困惑、疑难问题等,邀请相关政策、法规、法律专家进行案例分析、政策法律解读。中老年讲堂。针对中老年群体对健康养生、医疗卫生、应急急救等知识的需求,邀请专家,开展社区定期中老年讲堂。一方面满足群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对健康常识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可抵制虚假医疗、养生宣传,有效保护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与财产安全。传统文化讲堂。以党性教育为主线,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针对基层群众、青少年群体开展传统文化、国学教育,为提高基層人民群众整体传统文化水平提供主阵地。红色教育讲堂。开展定期红色革命影片观影活动,同时,不定期组织基层群众免费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故居等,加大红色教育在基层的正向引导作用,强化提升青少年在课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与养成。

3.激发党性教育外化效应。健全党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党性教育的外化效应。将各级各类党性教育主阵地,以定期开放的模式,向基层群众开放。一方面开放场地。增进党性教育阵地与基层民众的联系度,让干训基地走进群众,让群众更直观了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地状况。另一方面开放课堂。以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为主阵地,以党校教师为主体,聘请相关专家或知名人士,利用节假日定期开设党性教育大讲堂。在进一步拓展广大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非党员群体的综合理论素养,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上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2]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Z].2015.10.18.

[3]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M].《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 费尔巴哈[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 度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民主化以来西班牙左翼运动的新变化及其动向研究》(L16WSZ0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扬(1982.09- ),男,吉林四平人,硕士,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党员问题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是党员向我看
题解教育『三问』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