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校史编研工作内涵与外延的拓展

2019-08-27 02:22郑立梅
求知导刊 2019年12期

摘 要: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校史编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开发学校档案历史的手段,能够对提升学校形象,推动学校发展起到稳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日常的档案工作中,高校的档案工作者就应该加强对校史编研的关注程度,以保证工作的稳定推进。基于此,文章将对高校校史编研工作所能够形成的内涵以及外延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史编研;工作内涵;工作外延;工作拓展

中图分类号:G272;G647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2-0044-02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校史编研工作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该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学校的教务人员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历史,也能够帮助其更好地总结教学经验以及创建更加优秀的学校文化,推动学校的稳定发展。所以,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学校自身就应该注意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并应该委派相关的工作人才开展这一任务,以保证学校形象的妥善发展。此外,在开展校史编研工作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注重适当地进行外延拓展,以此为校史编研工作提供便利,同时也能够保护校史资料。

一、挖掘高校校史编研工作的内涵

通常来说,每一所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校史,并且会将其整理成实体化的资料并保存。一般来说,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时,都会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形成一定的校园基础文化。在学校内部,也会设定与校史编研相关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队伍,以保证校史文化的稳定发展及传承。而对学校校史编研工作进行内涵以及外延的拓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校史的受众面,增强学校的发展实力。

1.加强校史与其他层次之间的关系研究

站在性质的角度上来说,校史编研的工作内容并不仅限于将学校发生过的事件以多种形式记录下来,同时也包括对学校文化的构建以及文化的储存,促使学校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形成文化沉淀,构建完善的文化形象。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的工作人员们可以借助编研手段对校史进行合理的开发以及整理,加强学校与社会机构以及国家文化经济之间的联系,提高学校在教育领域以及社会中的形象地位[1]。与此同时,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校史编研工作者还应该注重对校史内涵的挖掘,以现存的校史资料为基础,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发挥出校史的最大作用。

2.注重挖掘开发高校历史人物的档案

所谓高校历史人物指的就是曾经在学校内部任过职,并且做出较多贡献、对学校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人。比如学校成立初做出过贡献的人、学校的历任校长、高级教师、优秀毕业生以及高等教职工等。在开展校史编研工作的过程中,对这些人物进行采访调查,将其所讲述的内容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档案资料,不仅能够提高编研工作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拓展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强,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负责校史编研工作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结合多样化的手段以及渠道开展这一工作,加强工作与时代之间的联系。比如,工作人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构建高校的电子人物档案,将收集到的资料以及信息上传到档案中,以此进行保存。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学校内部的大屏幕设备以及投影设备对人物档案资料进行展示,以此拓宽档案的受众面,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工作人员也可以将校史档案编撰成一系列的实体书籍,并将其进行出版或者保存,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校史资料的内涵以及作用,同时也能够便于传承[2]。

3.注重校史编研工作与国际之间的接轨

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的近代教育历史发展时间短且成效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校史编研工作自然也会稍逊于其他国家。在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事业中,教育已经开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其由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拓展为大众教育。在这一变化下,校史编研工作也随之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若想要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与国际之间的接轨,就需要结合国际的发展形势,对校史编研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借鉴其他国家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模式,注重现实发展,保护历史资源,对校史资料进行最大程度的开发及创新。

二、拓展高校校史编研工作的外延

1.开展多样化的编研工作,拓展校史工作规模

在传统的校史编研工作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会将工作重点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事件上,以此进行宣传,加强学校的文化氛围。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当前的社会中,大众对于历史资料的应用方式以及需求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3]。所以,为了保证校史编研工作的稳定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对工作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创新,拓展工作的渠道,以满足不同人的根本需求。

除上文提及的内容之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史中增加一些与学校文化、学生活动相关的内容;而除原本的档案模式之外,学校可以制作一些学校手册、学校画卷以及名人典故书籍等,并对其进行出版,以此拓宽其发展规模。

2.加强网络化的档案建设,拓展校史信息渠道

随着网络在大众生活中的不断渗透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开展校史编研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需要注意到网络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其展开合理的利用。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构建完善的校史档案馆,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资料进行上传以及保存。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该注意设定一些安全防护系统,保证除了学校内部人员之外,无人有权对信息进行更改,最大程度保证资料的安全性以及真实性。

此外,除了建立数字化的档案馆之外,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扩大投资,在校内构建实体化的档案展示馆,将其与信息馆相结合,共同推动学校校史资料的发展以及传承[4]。

三、结语

在开展校史编研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自身的工作价值以及工作意义形成系统的了解,并能够合理开展创新工作,以保证学校历史的完整性。同时,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中,编研工作者还应该形成较为先进的工作理念,能够推动工作的蓬勃发展,以此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从而拓展学校的规模,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学校集体中。

参考文献:

[1]杨舒丹,尹艺璇.高校师生校史认知行为现状调查分析——基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的调查[J].兰台世界,2018(6):97-102.

[2]赵林林,顾炜,司献英.全方位育人背景下高校校史育人路径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8(3):80-83.

[3]甘露华.基于专题研究视角探索高校校史档案编研的创新——以四川大学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7(S2):102-104.

[4]孟旸.浅析口述档案在高校校史编研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6(20):140.

作者簡介:郑立梅(1977—),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