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结构理论的现代汉语空缺句研究

2019-08-27 02:12王竹张天伟
关键词:话题

王竹 张天伟

〔摘要〕 文章基于信息结构理论,通过语料可接受度对比测试,认为汉语中存在空缺句,语境有助于提高其可接受度。汉语空缺句是话题—评述结构,借助对比话题和对比焦点传达对比信息。焦点判定和对比信息强弱是影响空缺句可接受度的主要因素。数量词、指示词和祈使语气可加强对比信息,提高可接受度;而副词、否定词和释因类句式会影响焦点判定,降低可接受度。

〔关键词〕 空缺句;信息结构;话题—评述结构;对比话题;对比焦点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4-0023-10

一、 汉语空缺句研究概述

(一) 句法语义特征和成因

目前汉语空缺句研究主要包括句法语义特征和

① 我们认为该句可接受度受语境制约,已被吃掉的食物很难用指示词指涉,故可接受度低。

② 据刘丽萍[14]的论述,(12)属于非事件性场景。

成因两方面,前者可归纳如下:

第一,对残余2性质判断有误。Li[12]和傅玉[17]认为残余2不能是光杆名词。但残余2是光杆名词的(6a)却合法;残余2不是光杆名词的(6b)可接受度却很低。傅玉[17]表示残余2为光杆名词时易产生“系词解读”,即把(7a)中的“我门”理解为“我是门”而非“我擦门”。但(7b)与(7a)类似,却并不会使人产生“小李是厨房”这种“系词解读”。同一光杆名词产生“系词解读”的可能性也受前行句谓语影响,如(8)。

第二,对语境判断有误。Tang[8]认为空缺句不能表达非偶发性事件,但(11)证明非偶发性事件也可接受。刘丽萍[14]认为事件性场景是并列空动词句的必要条件。经观察,非事件性场景不一定会导致语句不合法,如(12)②。

(11)老大擅长抒情散文,老二言情小说。

(12)甲:小王和小李是做什么的?

乙:小王医生,小李护士。

第三,对语气类型判断有误。傅玉[17]认为汉语空缺句要求“祈使语气”。但(13)表明非祈使语气同样可形成空缺句。

(13) 我来自美国,他德国。

再看空缺句成因。常用解决方案是生成语法的“删除说”和“跨界移位说”。但“删除说”较难解释辖域歧义(scope ambiguity)和约束(binding)等事实,“跨界移位说”较难解释并列结构限制(coordinate structure constraint)和主动词提升等问题[17]。Wu[9]认为汉语空缺句是话题—评述结构,话题为隐性抽象事件论元,通过前行句或语境得到理解,评述是省略

① Paul[13]误认为此句不合法,實则完全可接受。

② 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点,秦岭—淮河以北为北方人,以南为南方人。

③ 静态语料指未加语境的单句语料,如“张三吃了苹果,李四桔子”。

④ 动态语料指添加对话语境后的语料,如“他们刚才吃了什么?”“张三吃了苹果,李四桔子”。

⑤ 该分类方法旨在考察前人所列因素(如数量宾语、频度和持续补语、指示词、副词、否定词、语气和句式等)是否会影响汉语空缺句可接受度。了焦点标记“是”的后行句,如(14)。Ai[15]认为汉语空缺句经历了话题化、焦点移位和屈折短语删除等句法操作,如(15)。Wu和Ai都从话题—评述出发,但对话题和评述的认定却不同。汉语空缺句是否为话题—评述结构,话题和评述由何充当,仍有待探讨。

(二) 争议之根源

上述争议主要源于四点:(1)语料来源有问题。现有语料大多直译或仿造英语,许多仿造句即便不考虑空缺成分,本身也不自然。(2)语料判断有欠缺。前人多用自省法,Paul[13]虽意识到南北方母语者判断结果有差异,但仍以自身语感为准,时常判断失误,如(16)。(3)不区分语句类型。大部分学者未给语料分类。魏廷冀[18]将汉语空缺句分成四类,但分类标准不一致,所用语料也仅限于Li[12]的例句。(4)忽略口语特点和语用因素。书面语中极难找到汉语空缺句,前人评判时却多采用书面语标准,较少兼顾重音、语调和停顿等因素。Ai[15]指出汉语是语境敏感型语言,单独判断时不合法的空缺句,若辅以适当语境,合法性便会有所提高,试比较(17a)和(17b)。

b.(回答“咱们昨天都看见谁了?我记不清了。”)

我看见了张三,你,李四。

二、 语料可接受度测试和分析

为避免上述问题,考察汉语中是否存在空缺句及语境的作用,我们对现有文献中所有汉语空缺句语料(共116条)进行了可接受度对比测试。

(一) 被试

被试为50名大学生,男23人,女27人,年龄22~28岁,能熟练掌握普通话。北方30位,南方20位②,籍贯南至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以排除方言的影响。语言学专业12人,非语言学专业38人,既包括新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人文学科,也包括车辆、土木和计算机等理工学科,以排除学科背景的影响。被试均无留学背景,以排除英语空缺句的影响。

(二) 测试设计

测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用“静态语料”③,第二次用“动态语料”④。语料类型多样(见下表2第一列),旨在核查表1所列特征是否影响空缺句合法性。前人判断时确定程度多有不同,故本测试在选项设置上没有采用二分法,而是提供了5个程度依次递减的选项:1—完全可接受,2—基本可接受,3—不确定,4—基本不可接受,5—完全不可接受。

(三) 测试结果与分析

我们首先统计两次测试中单个语料的可接受度,计算出百分比(限于篇幅未列于此)。然后给语料分类⑤,统计各类空缺句的可接受度,计算出百分比(见下表2)。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下表3和4)。

结果表明:(1)汉语存在空缺句,前人对语料存在误判。(2)据独立样本T检验,Levene统计量为9.004,显著性P值为0.03<0.05,故方差不齐。不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量t=6.491,P值为0.000<0.01,故静动态语料可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语境可大大提高可接受度。(3)可接受度与残余2性质有关。残余2为数量宾语、频度或持续补语时,可接受度最高(静态语料为79.7%、84.7%和83.0%,动态语料为91.2%、93.4%和97.0%)。残余2为光杆名词时,静态语料可接受度为50.0%,动态语料可接受度(84.5%)与带数量宾语的空缺句(91.2%)相差无几。(4)残余2含指示詞时,可接受度受句式影响,祈使句较高(92.1%,98.7%)括号中有两个数据时,前者表示未加语境时的可接受度,后者表示添加语境后的可接受度,下同。,陈述句较低(44.9%,75.2%)。(5)带方式副词时,可接受度低(仅为28.5%),补充语境后得到较大提升(67.5%)。(6)带否定词时,可接受度极低(10.0%),补充语境后仍较低(30.0%)。(7)汉语空缺不限于并列结构,条件复句的可接受度(90.0%,97.4%)比大部分并列结构还高。(8) 因果复句中空缺的可接受度低(42.0%),添加语境后未见显著提升(50.7%)。(9)从属结构中左边界删略句和空缺位于后行句主语位置时,可接受度均较高(前者为77.5%,87.5%;后者为84.7%,92.7%)。

三、 信息结构视角下汉语空缺句分析

早期空缺句研究多以生成语法为框架(如Ross[19]、Jackendoff[20]、Neijt[21]、Siegel[22]、Johnson[23]和Hartmann[24]等)。国外省略理论也主要是基于形式句法的研究,该类研究大致有三种路径:无结构路径[即间接允准机制(Indirect Licensing)]、有结构路径一(即空代词或LF复制)和有结构路径二(即PF删除)[25]。它们都尝试找到省略的句法—语义—语用接口,但都有一些问题悬而未决。

近年来从信息结构角度探讨句法操作成为国外形式句法研究的热点之一[26]。陆俭明[27][28]认为,要“摆脱印欧语干扰,用朴素眼光看汉语”就应重视信息结构研究。我们认为既然汉语是“语用敏感型”语言,汉语空缺句不局限于“句子语法”,更像是“语篇语法”[17],用信息结构理论分析口语特征明显且受语境影响较大的汉语空缺句势必更加有效。

(一) 汉语空缺句是话题—评述结构

据陆俭明[27][28],句子信息结构有四种说法:(1)主位—述位;(2)话题—评述;(3)话题—自然焦点;(4)已知信息—未知信息。主位概念过于宽泛,既包括话题主位,也包括提供“背景信息”和“衔接性信息”的人际主位和篇章主位。“话题—自然焦点”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无法反映所有句子的信息结构,如在(18)答句中自然焦点“张萍”在前,而已知信息“看过这个电影”却在后,故“话题—评述”更适用。

第一,汉语空缺句多为主谓结构,但不限于主谓结构,话题—评述视角的解释力更强。话题—评述原是语用概念,可追溯至法国古典学家维尔(H. Weil),他认为每句话都有“说话的起始—说话的目的”,通常起始在前,目的在后,西欧语言中“起始”(即话题)往往与主语重合[29]。甲柏连孜[30]提出心理主语和心理谓语概念,前者是指称部分,占据绝对位置(句首),后者是对指称的陈述。除语法主语外,其他成分位于句首时心理主语与语法主语并不重合。Hockett[31]主张主谓结构本质是话题—评述结构,汉语主语就是话题。Li & Thompson[32]则认为汉语根本没有语法主语,属于“话题突出型”语言。LaPolla[33][34]和沈家煊[35]认为汉语语法根本不需要

① 话题大多携带旧信息,但携带旧信息并不是话题的必要条件。

② 评述绝大多数携带新信息,但携带新信息并不是评述的必要条件。

③ 语料下方表格显示该空缺句的可接受度(上排为未添加语境时的数据,下排为添加语境后的数据),从左至右依次为完全可接受、基本可接受、

不确定、基本不可接受和完全不可接受,下同。

主语,语序区分的不是主语和谓语,而是话题和自然焦点。可见学界对话题—评述的认知经历了以下过程:(1)话题—评述约等于主谓结构;(2)话题—评述包含主谓结构;(3)只区分话题和评述,不区分主语和谓语。

本文例(1)-(17)中对应1和残余1都是典型施事,符合传统主语概念,但当二者由受事、系事、工具、时间和地点等角色充当时[如(19)],难以判定为主语,因为汉语主语没有狭义的屈折变化,句首受事是主语还是宾语,时间和地点是主语还是状语有较大争议。将它们视为话题—评述结构则可避免此问题,因为话题可由各种角色充当。

第二,对应1和残余1具备话题的基本属性。学界对话题有多种定义,但大部分学者(如Hockett[31]、Gundel[36]和Lambrecht[37]等)都把关涉性(aboutness)

作为最基本要素,话题即评述所关涉的对象,属于语篇旧信息①

。屈承熹[38]总结出汉语话题的7种属性,见(20)。我们发现,空缺句对应1和残余1居于前后分句句首,后面可停顿,可带话题标记(如“至于”、“啊/呢/嘛/吧”和逗号等),携带已知信息,指称上为有定,属名词性成分,具备话题的所有基本属性,见(21),属于典型话题。

第三,空缺句残余2虽为名词性成分,但具有指称性,符合汉语评述的特点。据LaPolla[34],评述与话题相对,提供与话题有关的信息。典型评述通常位于话题后,传递未知的新信息[28]②

,是说话人强调的内容,也是自然焦点所在。传统语法认为评述一般是谓词性的,基本等于谓语部分。空缺句后行句缺少动词,似乎违背评述的特点。但沈家煊[35][39][40]指出,那是受印欧语以主谓结构为本、以动词为中心的句子观影响,实际上汉语谓语也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汉语说明部分也是指称性的,具体体现在:(1)说明部分很多是名词性的(如“鲁迅绍兴人”);(2)名词性说明和动词性说明常常并置;(3)“流水句”可体现说明的指称性;(4)“是”“有”“在”可突显谓语的指称性(如“他(是)喝了农药”),句中出现“是”“有”“在”后,原句谓语部分变成了指称性宾语,此时谓语的指称性得到突显。我们认为空缺句后行句虽缺少动词,但残余2本身就符合汉语评述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具有指称性的特点。

猜你喜欢
话题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将话题紧依活动,让活动承载话题
让新闻“四季歌”推陈出新
以《听见》节目为例,浅谈县级广播访谈节目之突围
话题开路,思路扩充
如何指导学生写话题作文
浅谈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
口语交际需多点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