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没有发言权

2019-08-27 03:33潘芳芳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以生为本数学

潘芳芳

【摘 要】一直想找有关“数学文本解读”的著作,但是搜索了很久,都没能找到。在百度中,有幸拜读了马玉涛工作室的《教材文本的解读》,现结合自己的想法,抒发一些感想。

【关键词】数学;文本解读;以生为本

近年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频繁出现,而一节课,究竟学生得学到什么,教师又该教什么?我想课堂教学诸要素集结的“载体”——文本至关重要。文本包括哪些?该如何进行数学的文本解读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下面我主要结合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乘法(1)”并根据自己的解读经验谈谈浅薄的看法。

什么是数学教学文本?它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如果问“这节课得给学生上什么?怎么上?”我想有大部分的教师会第一时间选择教学参考书,因为这本书里面有教学目标,有对引入、例题等的详细解读;我想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为了对教学深度拿捏得更准,会选择先解读课程标准或是考试说明。解读教参或课标和考试说明都是极其重要的,它能防止我们盲目拔高,自觉曲解,但教参或是课标和考试说明都不是唯一标准,它们自身也会存在不足,因此我认为我们必须先经历最关键的一步——“深入解读教科书形成自己的上课思路”。那该如何深入解读教科书呢?

一、钻研课题,形成初步认识

很多教师解读教材时瞥一下课题便马上进入正文,殊不知错过了对课题的思考机会。如何解读课题?

(一)拆分课题

例如“有理数的乘法”,对课题拆分,出现两个名词,一个是“有理数”,一个是“乘法”。通过“有理数”我们能确定这节课学的是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它为实数范围内的乘法运算、代数式的乘法运算奠定基础;通过“乘法”我们会联想到已学的加减法,未学的除法、乘方,因此这节课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可见,通过对课题的逐字剖析、积极思考,便能形成这节课的知识网络结构。

(二)不断提问

透过课题,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提问。对于每一节课,我们必须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为什么要学有理数的乘法呢?”从运算的角度看,可类比小学时乘法运算的意义,乘法就是对几个相同数的加法的简便运算,当正整数与任意有理数相乘时,都可以由以上方法推导,从而归纳出正有理数与正有理数,正有理数与负有理数,正有理数与零相乘的结果特点,即提出课题—分类—对运算结果进行猜想—通过实际检验—归纳法则。可见,“为什么要学”和这节课法则的引出息息相关。

通过对课题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形成自己对一节课的初步思考,这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将引领我们对教材进行进一步解读,从而进一步完善对一节课的把握。

二、解读正文,设定教学目标

解读正文,我想参考语文的阅读方式“快读”和“精读”。

(一)通过快读,理清思路

通读整节课后,我将“有理数的乘法”这一课大致分成了三段。第一段,通过有理数的加法和实际问题得出具体的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第二段,根据具体的算式和结果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第三段,通过例题进行法则的应用并提出相关外延知识。

以上认识有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从而让学生学得更有条理。

(二)通过精读,发现疑惑

疑惑一:为什么用数轴来表示乘法结果?

与“解读课题时”的结论一致,对于正有理数与正有理数相乘,负有理数与正有理数相乘,它们的结果获得,教材上也是想借助有理数的加法。不解的是,这里为什么要用数轴来表示?数轴究竟表示什么?是乘法运算吗?不是!应该是加法运算。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的运算法则后,再用数轴法解释加法运算再得出乘法运算的结果,有必要吗?

疑惑二:由“3×2=2×3”能理所当然地、类似地得出2×(-3)等于多少吗?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乘法交换律,负数与正数相乘和正数与负数相乘的结果特点是类似的。但是下一节课,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得出却不是那么地理所当然,而是要通过验证大量的特殊例子才能归纳出乘法交换律,这是不是显得有点矛盾呢?

疑惑三:作为“负数与负数相乘”的实际问题,它合适吗?

如果直接抛出该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去做,我估计几乎不会有学生会列出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算式,因此大部分教师会舍弃这个例子。但只要我们再细读这句话“下面我们来探讨两个负数相乘的结果,先看一个实际问题”,不难发现,这个实际问题是可以列出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算式的,它的结果可以由学生按正常的思路得出,从而得出两个负数相乘的结果。这个实际例子其实选得相当好,因为并不是任意乘法的例子都能设定出负数乘负数的算式,这也较好地解决了不能通过有理数的加法解释负数乘负数的问题。只是负数乘负数的实际意义确实有点难理解,应该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科书只是载体,不是唯一标准。对于疑惑,我们需通过查阅进行多方求证后,最终做出取舍。

(三)通过精读,挖掘本质

1.法则的解读

对法则的解读,不外乎内涵和外延。如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前提是针对两个有理数乘法运算,对于非零有理数参与的运算,它的结果包含两个方面,即符号和绝对值的确定。法则的外延,对于三个有理数相乘,结果如何确定?四个、五个、甚至n个呢?

2.例题的解读

例题是法则的应用和拓展,只有深入挖掘例题背后的意图,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3.习题的解读

习题绝不是对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

经过对教材的深入解讀,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初步形成也顺理成章。为了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对知识把握更得当,我们可借助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进行一定的调整。

“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不断进行深刻解读,我们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知识。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以生为本数学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