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9-08-27 03:33王永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7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教材

王永虎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可见,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研究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的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深入体会教材的德育因素,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精心设计教学,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

德育教育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即把握住时机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不感觉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不能因为思想教育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也不能只顾及教学而对德育敷衍了事,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的德育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目的。

三、把握学科特点,增强德育教育的生动性

教师要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如:(1)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2)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教师可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后,让学生设计“铺设自来水管的最佳方案”;学了计量单位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3)在地理教学中,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领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有960万平方公里,山川秀丽,资源丰富。(4)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教授《全家福》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典型事例,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习《贴春联》一课后,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要以此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四、尋求最佳结合点,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德育教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还应选准它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面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耐挫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节俭思想意识淡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认准学生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例如,在讲授《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时,针对当今学生耐挫能力差这一精神需求,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做到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乐趣,从而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将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呈现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师除了要具备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外,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融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教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