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琴独奏曲《欢乐的火把节》的演奏体会

2019-08-27 05:37赵香玲
名家名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火把节晨雾扬琴

赵香玲

[摘       要]《欢乐的火把节》是一首由刘希圣老师创作的扬琴独奏曲,具有很强的风俗性和色彩性,描绘了彝族人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的场景。以乐曲中的主要技巧及情感表达分析为主体,重点谈及自己的演奏体会。

[关  键  词]演奏体会;竹法;技巧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欢乐的火把节》是扬琴演奏家刘希圣老师创作的扬琴经典作品。作者曾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创作了扬琴作品《红河的春天》《欢乐的火把节》等,民乐合奏作品《泼水节》《节日的瑞丽》等。其中,《欢乐的火把节》曾获“全国第五届文艺汇演优秀奖”,并被列为全国艺术院校扬琴教材的必弹曲目。

该曲以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的生活为背景,采用了当地音乐素材,是一首风格浓郁的成功之作。火把节是彝族人民自己的重要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每到这一天,彝族人民就会穿上隆重的节日盛装,晚上点燃火把在村寨巡游,年轻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二、乐曲的演奏分析

1.引子【圭山的早晨】

引子描写的是圭山宁静优美的早晨,晨雾若隐若现地笼罩着山林,鸟儿在空旷的山野中鸣叫,还有潺潺的流水声,好像和人们一样迎接节日的来临。

乐曲一、二句用连续轮音的强弱变化来体现晨雾的若隐若现。此处最先出现的是琶音轮音,练习时先做琶音练习,再做旋律音轮音的左竹法练习,之后二者结合就会使演奏顺畅自然。乐曲三、四句分为上下句,用扬琴中“拨弦”的技巧来模仿了鸟的鸣叫,两句一低一高、一明一暗做呼应,使人感受到山林中晨雾散去而伴着鸟鸣叫,给人带来了喜悦之感。之后清泉声采用双手分奏的手法,只改变旋律音,右手伴奏音保持不变并采用连竹的打法。

2.慢板【如歌的行板】

此部分描写了彝族的人们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乐曲体现了彝族的音乐风格特点,也就是以三个主音“1,3,5”和小六度跳进的主题音调为此部分的旋律,而且在旋律中还加入了三度压揉音,使得音乐更加柔美。使用小三度压弦柔音时,把钢弦最下方的琴码换上29号琴弦,把右侧定音为C调的3。

接下来的段落织体发生了变化,为主题的第一次变奏,其特点是织体发展成双声部。该段分为四个乐句,每句各四小节。在演奏双声部的时候,右手的伴奏要相对弱一些。第37—40小节进行了离调,使得情绪更加激动,之后又转回原来的调,结束处理的时候要渐慢渐弱。此部分大量运用了左手的单轮技法,弹奏时要注意左手旋律音密度的保持,保证旋律的线条流畅、起伏自然。

3.快板【节日的欢喜】

这段描写的是彝族人们为了火把节的庆典紧张忙碌着。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运用了转调、移调以及大小调的转换。让旋律在不同的调上演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演奏者在演奏时也要注意力度强弱的对比。这段进入的时候为G大调,音乐欢快热烈,演奏的时候要富有弹性,俏皮一些。接着,转入到了bB调,用的还是前面的音调,只不过变成了小调式,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格。演奏时要弱奏,音色应柔和一些,力度与G大调形成对比。最后又转回到G大调,音乐的情绪慢慢高涨,要欢快热烈。

4.散板【火把节之夜】

“火把节之夜”是这首曲子的华彩段,为后面的狂欢之夜做铺垫。火把节之夜的情緒应该是激动的,所以演奏者在处理时不能一带而过。演奏不应只体现夜的寂静,而应做成抒情段,要具有一定的力度。刚开始为一连串的琶音,演奏时要干净、清晰、饱满、有力,以便凸显出节日的气氛。在单轮的时候可以做较细致的音乐处理,尤其进出时的力度控制要收放到位。后面的反竹情绪要慢慢地弱下来,为下面“节日的狂欢”做铺垫,形成对比,以更好地衬托下一段的热烈。

5.结尾【节日的狂欢】

这段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以大三和弦135为骨干音构成了旋律,其中有明显的舞蹈节奏,人们为了庆祝节日会跟着旋律舞动起来,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为了体现出节日的气氛,演奏者要保持激昂的情绪,要有一种自己也想要跳起来的冲动。击弹重音时要求双手有爆发力。在对此段的八度分奏练习时,可使用左竹法训练,增强左手的独立性,从而使双手击弹更加平衡。乐段行重复的时候可以把音提高八度,使情绪高涨起来,但是对演奏者左手高音区击弹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想完整地表现一首音乐作品的内容,一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乐曲有好的控制力;二是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不同的作品要有不同的处理手法,要使自己真正投入演奏中,让自己的情感随音乐作品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使音乐“活”起来。

作者单位: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火把节晨雾扬琴
彝族火把节民俗纹样元素分析与开发
晨雾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村庄晨雾
晨雾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彝族火把节与火崇拜初探
“人本文化”的口头表述和行为实践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
晨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