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连接与共治:民族地区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研究

2019-08-29 02:59卯会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社会治理民族地区

卯会

摘  要  从公共领域视角,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重点探索村民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有效方式。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把村民连接起来共同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村民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研究村民参与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村民;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3-0039-03

1  网络连接:村民参与社会治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形成互联网+村民集聚力的社会治理方式,以网络为主要力量,村民积极参与意见的表达,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与政府建设,村民在网络时代被赋予更多的主动权和表达权来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打造新时代新型网络化村民参与社会治理方式。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多种即时互动平台同时并存,随着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社会治理的权力基础正在发生变化,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都有发言权。因此关于社会治理,村民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不断转变,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逐渐加强,同时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村民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各项发展中。

网络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共建、共享、共治”原则,而且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不是互相孤立的,“共建”是前提,“共享”是过程,“共治”是关键。互联网时代为村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便利,村民参与社会治理是一种社会责任、村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见表达,能够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建设。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论述:“媒介是人的延伸”“技术是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发展壮大对村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可靠的路径。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是国家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民生问题更加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同时民生问题也成为了核心问题之一,因此村民参与农村的社会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民族地区受到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公共基础设施的影响,因此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相对困难。

哈贝马斯认为“蓬勃发展的公共领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网络政治参与正是营造了一个公共的空间,并促成了公共观念的生成,保证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最后形成意志,达成共识。因此村民在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村民认同,只有村民之间相互认同,才能更有效地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在民族地区,村民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因此村民之间的相互认同是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身份相对具有稳定性,而在网络社会,村民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既可以充当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可以充当信息的接受者。现在互联网时代,每个村民都有智能手机,大部分村民也都会使用微信,这对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便捷。有一些村寨,还建立了该村的微信群,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途径发布相关社会治理的信息,加强了村民之间的互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村民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它要求国家与社会形成更加积极地互动,使作为公共权力代理人的政府不但要积极回应民众的诉求,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增进人民的生活福祉做出贡献,扩大社会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让民众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也要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发挥作用,从而为推动中国社会有序转型,建立民主、合作、共享、和谐的现代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村容村貌对规范社会整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民族地区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民族地区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不断实践而得到的结果,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式也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检验,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使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超越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村民与村民之间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络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关系是宗族关系、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他们之间根据各种关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桥梁,经过长时间的交流和互动,村民与村民之间会产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不断培育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这种凝聚力和认同感不断加强了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互动与认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拥有了共同的社会资本,比如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这些共同的社会资本,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更加有序和稳定,同时也可以改善民族地区村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秩序,提高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社会网络的发展与村民互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  村民共治: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由于民族地区自身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采取特殊的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村民的强大力量,最终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2018年,民政部出台《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提出“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鼓励扶持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基础”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并要求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使其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因此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坚持把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很好的结合起来,所谓的外动力就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所谓的内在动力就是村民要积极的参与进来,才能有效地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因此村民共治对民族地区有效的社会治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村民可以通过政府网站、网络论坛以及“两微一端”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政府网站承担主要的信息链接平台,村民通过政府网站參与社会治理,而所谓“社会治理”则是由社会来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社会治理不是单纯依靠国家机器或政府行政体系的强制力量,而是通过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依靠社会自组织形成的信任与互利的社会协调网络的作用来实现社会过程。

关于国家的治理类型,一些学者分为“社会管制” “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三种类型,而“社会治理”是目前国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如今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有效的社会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人们对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评价指标越来越高,因此村民如何更好地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是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创新社会治理,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考虑村民参与民族地区的治理,有利于村民的民主参与,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减少民族地区的矛盾,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发展。

3  民族地区村民参与社会治理路径

3.1  通过加大力度对村民培训,提升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要使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有特色,在网络社会要发挥出“人”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人”就是村民,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这就要加大力度对村民进行培训,对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进行培养,培养他们专业的社会治理能力,当地的基层政府和民族地区的村干部,不仅仅要关注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力度,还要关注村民参与治理的效率,只有这样村民的主体力量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才会有利于整个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得到很好的发展。

充分发挥好村民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村民就是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对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非常关键。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就需要大量培养民族地区技术人才,需要统筹解决好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才能使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成效更加明显。

3.2  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联村共治的方式

这就需要加强村与村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把村与村之间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想象成共同体中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加强治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发挥强化民族地区群体建立“想象共同体”功能,加强该社区的建构,有助于民族地区的认同感和共享文化资本的形成,减少民族地区村民之间的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网络社会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民族地区群体信息鸿沟,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方式、交往意识、交往原则、交往资源、交往权力和交往功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主要是在场交往,而网络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主要以缺场的形式进行交流和互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3.3  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要坚持以村民为核心力量,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主体是村民,要采取创新监管的方式,要充分为村民着想,政府可以组织一系列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更好地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4  结束语

通过网络的连接,村民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更加便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村民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作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季晨,周裕兴.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

[2]周奕.社会资本理论下我国少数民族社会治理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6):47-50.

[3]王思斌.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参与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7(5):92-98.

[4]唐勇.论新时代“民族在场”的社会治理[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3):31-39.

[5]钟卓良,刘珍.创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治理方式——以恭城县红岩村为例[J].西部社会,2019(4).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社会治理民族地区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理解公民道德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