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小学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调查与分析

2019-08-30 09:49王柯心郑雪松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

王柯心 郑雪松

【摘要】河南省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通知》,各中小学校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着重强调了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以周口市太康县阳夏路华夏中学、信阳市浉河区第十小学、信阳市胜利路小学等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河南省中小学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目的在于了解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现状与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了解程度,找到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小学 认知调查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 2018 年度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河南省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2018-DXSZD-009 )重要研究成果;2018年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课题(ZXYB18020)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3-0251-02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对河南省信阳市、周口市所属的乡镇30所中小学发放了问卷,其中从周口市太康县的华夏中学抽出高一、高二学生共400人、信阳市浉河区第十小学、信阳市胜利路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共800人。问卷从基本信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共40小题,之后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出当前河南省中小学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现状。

一、河南省中小学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现状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认知和态度

如表1所示,在抽样调查的1200位学生中,觉得传统节日很有意思,并且乐于参与其中的学生占90%,此项数据表明河南省多数中小学学生还是非常喜爱并且愿意参与传统文化节日的,不过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学生比起中学学生更喜欢传统文化节日一些(如图1)。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们对《论语》、《增广贤文》、《中国神话》等传统文化书籍都十分感兴趣;也喜欢读例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故事》等历史相关的书籍,这同时也表明学生们都很希望通过书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本次问卷调查(如表2所示)取样的中小学学生中,男女比例平衡,且中学以高一高二为主,小学则以五六年级居多,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思维基础,他们都能够做出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选择,保证了本次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在问卷第二部分第一题“我愿意多花时间跟父母交流,陪他们散散心”中98%的同学们都选择了希望多跟父母交流这个选项;第三题“我对四大名著很感兴趣”中,97%的中小学学生都选择了非常同意这个选项;中小学学生们虽然不一定从理论上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仁义礼智信”,但却在日常行为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核心要素的继承与发扬。

二、河南省中小学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误区及分析

问卷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共涉及11道小题,主要考查了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朝代历史、核心要素与名城古迹等。在第一题“以下哪本书籍属于四大名著”中,96%的学生都选择了正确选项《红楼梦》(如表3),而在第四题“历史上成为王城最多的城市是?”98%的中小学学生都选择了洛阳而并非正确答案西安;第五题“以下哪个习俗不是我们除夕的时候会做的?(穿新衣、吃元宵、收压岁钱、吃团圆饭)”中,很多人都会认为穿新衣和吃团圆饭不是除夕做的事情,但这种选择跟现在生活状况的改善有很大的关系;在回答有关历史名胜古迹如天坛、龙门石窟等的问题上,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判断西安和洛阳的代表性建筑。这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建筑都有一定的所了解,但知晓的区域过于片面,回答问题过于想当然地进行主观判断。

(一)认识误区

在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六题中,第一题“以下哪个节气既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清明、芒种、霜降、大寒)”中,多数中小学学生都明确地掌握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但对二十四节气还是有一定的认知缺失,清明是我国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往往在这个时节踏青郊游,甚至常说的“明前茶”也跟这个节气有关;中小学学生们知道都知道清明作为传统节日的来历,但却不明白清明作为节气具有的含义。第二题“以下哪个节日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中秋节)”中小学学生都选择了正确答案中秋节,他们对传统节日都十分了解,但第四题“历史上成为王城最多的城市是?(西安、北京、洛阳、南京)”中,多数学生却选择了熟悉的河南省洛阳市而不是正确答案西安,说明学生们答题多半是根据自己的模糊印象和对传统文化一定的基本认识进行判断的,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的客观性与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的全面性。

(二)误区分析

“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遵循传统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去。”[1]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知晓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更要将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教学方法中体现出来;单单只了解自己区域的传统文化知识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学生们还应当多元化、全方位、深层次地去了解传统文化,把握如二十四节气存在的意义,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当时的社会人文结合再去进行学习,从生活中去履行自己的仁义礼智信。

三、改进河南省中小学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认知的措施

(一)加强中小学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全面性

由表4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与是否正确回答第四道题的r=-0.01,是一个负相关的相关系数,这个数据表明学生的年级与正确率的相关性不高,不管哪个年级的中小学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在第四题考察的知识都有一定的认识误区和认知盲区,表明中小学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系统性方面还有待开发。有人将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分为“经典文本、文化知识和技艺技能三个部分”[2],学生要首先在这三个部分进行深度学习与传统文化核心要素的思维,才能加深我国中小学学生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更新中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念

传统 文化教育不光是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要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科学是文化的诊断性、批评性维度,意识形态则是辩护性、辩解性的维度。”[3],中小学学生应该洞察传统文化教育的时效性和动态性,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理念,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思维意识,将传统文化知识加以自己的经验予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他们可以在没有困难、乏味、抱怨或挨打中掌握科学,好像在做娱乐活动。”[4]只有保持教師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思维不断更新,学生才能接更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保存儿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5]

参考文献:

[1]沈立.浅论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5):2-6.

[2]徐梓.中华传统文化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正餐”[J].群言,2014(7):31-33.

[3]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译林出版社,2014(6):231.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23.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61.

作者简介:

王柯心(1998-),女,甘肃兰州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本科生。

郑雪松(1967-),女,河南固始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