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方法

2019-08-30 09:49孟有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职高生教育方法心理问题

孟有萍

【摘要】职高学生大多数源于初中学习成绩、纪律、品德、习惯等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厌学、依赖、焦虑、逆反、偏执、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技能训练及日常交往,甚至严重地影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职高生 心理问题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3-0248-02

一、职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职高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以及个性发展上都逐渐趋向成熟。但以中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职业中学以及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为主要原因的心理负担,使职高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近几年,职高生因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分析职高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其健康心理素质对职业教育及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职高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大多数职高生由于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而不得不进入职高,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成长发展不自觉地缺乏信心,在自信心不足而竭力维护自尊的同时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和长处,总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而失去了该有的活力和朝气。

2.混世心理

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自感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家父母不指望,在校老师不重视,在社会上受歧视,总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上了职业学校,不好意思见人;看看自己的学习成绩长期不理想,常常自暴自弃,对前途缺乏信心;习惯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缺乏进取心。他们抱着“混”世度日、得过且过的无所谓的态度,时常流露出“看破红尘”的情绪,表现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言行,对于学校的一切活动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只盼着“混到毕业”。

3.依赖心理

职高生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在学习过程中无所事事;在课堂中遇到任何一点问题,从来不自己分析和解决;翻开课本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解决,但脱离了课本马上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下课之后不做任何复习与预习,不读任何和课本有关的课外书;缺乏创新精神,只会照搬课本中的例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4.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个体因预期目标不能达到或不能克服障碍式威胁,而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和内疚感增强、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通常表现为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学习焦虑是职高生中最常见的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些学生一进课堂就头疼、一拿起作业就烦躁,更害怕考试。焦虑心理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它会使学生变得退避、消沉、冷漠,并且带有自动谴责的倾向。

5.逆反心理

进入青春期的职高学生,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空前的高涨,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自身性格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批判性和反抗性心理,认为外界无视自我的存在,却又时时束缚着自我,往往促使青少年产生我行我素的失控的、过激的言行。职高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约束力量的排斥意识和行为倾向。他们不接受管理,不接受教育,甚至表现为对抗、冲突或暴力,这种逆反心理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给班级和学校的和谐稳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6.偏执心理

偏执心理表现为对挫折、羞辱過分敏感,具有歪曲体验的倾向。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生活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从心不良。他们往往在家不能与父母、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在校不能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这种心理对职高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给课任教师、班主任和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职高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它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作预防性辅导。为此,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心因素,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同时各学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心理出现的“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暴力倾向等,及时疏导。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集体活动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大课堂。它可以使学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在互动中相互沟通消除心理障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班主任可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开展集体活动。如郊游活动、开展野炊活动、各种球类比赛、知识竞赛、参加市级、省级技能竞赛、辩论会、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活动。另外,学校学部、学生会、共青团组织要在课外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给学生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道德讲堂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学生在增强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能使他们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在不经意间加强与同学和老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心理得到净化,受到感染。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各科教材中蕴含着不少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情境。因此,教师要细心挖掘并有效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运用心理教育中的一切有效方法和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

4.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

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等因人而异,要消除这些心理障碍,仅仅通过上课、团体辅导等形式难以收到最佳效果,而要通过个别咨询,针对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采用个别与小团体咨询。个别心理咨询以其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许多心理问题。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称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是为了帮助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或困惑的学生。但是学生根本不可能走进咨询室,他们不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不会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班主任可以,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学校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借鉴心理卫生和发展教育代替心理咨询技术,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在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5.实现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家长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育方式不科学,有的简单粗暴,有的溺爱娇纵,有的放任自流,这些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真诚、和谐的关系,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家长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过程,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模范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子女,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改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职高生教育方法心理问题
浅谈职高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