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奄包联合耳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2019-08-31 07:21张可成党璨灿李书情
智慧健康 2019年21期
关键词:耳针耳穴消化道

张可成,党璨灿,李书情

(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四川 遂宁 629200)

0 引言

中药热奄包又称中药热敷法,为中医外治法,用药末及盐用布包加热的方法,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灵枢.寿夭刚柔》“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因其用药不同,名称与作用亦不同,都是将药加入布包,置于腹上熨之,使药气入腹,起到散寒驱邪,缓和疼痛的作用。正如《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三“温熨之法,盖欲发散血气,使之宣流”。[1]耳针是我国传统的针灸方法,历史悠久,我科采用的是耳穴压豆法,运用经络学说,通过辨证取穴,局部刺激耳穴达到调理肠胃、调和阴阳的目的。

我科自2016年以来,采用中药热奄包和耳针二者联合使用的方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对很多疾病如消化道疾病、风湿关节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有较好疗效。我们此次主要研究的是在慢性胃炎中的运用,在住院老年患者中,腹胀、纳差、便秘、进食少等消化道症状普遍存在,临床常用的西药如莫沙比利、吗丁啉等在老年患者中效果不理想,而我们通过使用中药热奄包联合耳针的方法,能迅速起到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道症状的作用,经过在临床中反复使用观察,发现该方法疗效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运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将我科有慢性胃炎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共258例,治疗组有143例,对照组115例,年龄分布在30-81岁,60岁以下者约168例,其余均为60岁以上老年人,按中医辨证论治,属于脾胃虚弱者149例,寒邪客胃者40例,痰湿中阻者34例,湿热中阻者25例,胃阴亏耗者10例,共2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有143例,对照组115例,两组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有上腹痛或上腹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内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片状或条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粘膜为颗粒状、粘膜色泽、皱襞细小,符合诊断标准[2-3]。原发病为慢阻肺、类风湿关节炎、晚期肿瘤等。以上两种情况均有食欲下降、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1.3 方法

(1)对照组。采用吗丁啉10 mg一日三次,莫沙必利5 mg一日三次,多酶片0.9 g一日三次等常用西药。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加用奥美拉唑20 mg,一日二次,连续服用2周。克拉霉素250 mg,一日二次,阿莫西林0.5 g一日三次,连续服用2周[4]。

(2)治疗组。中药热奄包方法:我们用小茴香、吴茱萸、丁香、艾叶等中药,按一定比例混匀,再加入一定的食盐,用布包紧,置于微波炉中加热,熨敷上腹部胃脘或神阙处,每次半小时,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注意事项:①护士定时询问患者感受,出现不适时及时处理。如果治疗过程中发现局部皮肤出现皮疹、瘙痒应立即停止治疗,严重者报告医生处理。②热敷时保持室内温暖无风,治疗部位也要注意保暖,治疗中适当补充水分。若用毛巾包裹,包裹的毛巾垫应平整,使热力能够均匀渗透;还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打法,促进热力渗透。③留药20-30分钟,勿剧烈活动,留药时间结束,揭开被子,祛除药包,擦干局部。④温度适宜,不宜过烫,一般温度为50-70℃,两次使用的间隔须大于5小时,以防止腹部敏感性下降而降低疗效。耳针方法:我科常采用的耳穴如下:胃穴、肝穴、大肠穴、小肠穴、神门穴、耳迷根穴、交感穴(下脚端)等。配穴:平素食欲不振、气虚者加用脾穴;反复发作伴呕吐脘闷不适者加用交感穴、皮质下、三焦穴[5-6]。根据病情辩证选用上述穴位,一般选2-3穴,在选用耳穴部位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粘附在0.6 0.6厘米大小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于耳穴上,并适当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即得气),分为强刺激按压法和弱刺激按压法,强刺激按压法每次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每天3-5次,适于实证、年轻体壮者;弱刺激按压法为一压一松地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感到胀、酸、轻微刺痛为度,每次压三秒,停三秒,每次每穴按压2分钟左右,每天3-5次,适于各种虚证、年老体衰者[7]。耳针均隔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①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进食明显增加,大便通畅,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②有效:患者症状有所减轻,进食有所增加。③无效:患者仍腹胀,纳差,大便干结。

2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3.6%,对照组有效率为79.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具体的临床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中医认为胃为六腑之一,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主要有收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具有喜暖恶寒、喜润恶燥、喜降恶升的特点,也就是说胃对温度十分敏感,喜欢温暖的东西,而惧怕寒性和冰凉的食物,在我科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阳气不足,更易滋生虚寒,加上长期服用各种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止痛药等,很多病人均有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如腹胀、纳差、恶心、大便干燥等,西医一般采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多酶片等促进胃肠蠕动以改善患者症状,但这些药本身也有一定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伤等,反复使用效果不佳[8]。对此,我科研制的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各种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慢性胃炎,有腹胀、纳差、便秘等症状者,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受到患者欢迎。该疗法将温胃散寒的中药小茴香、吴茱萸、丁香和粗盐等混匀,加热后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神阙穴上,通过热奄包的热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温热作用刺激穴位,加速药物吸收,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健脾益胃、祛湿散寒的作用[9-10]。中药热奄包为中医外治法,其充分利用了经络“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特点,对局部病变与全身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2]。我们常将热奄包放置于胃脘部,上可暖脾阳,下可温肾阳,有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能很快缓解消化道症状,该法为外治法,无明显不良反应。

我们常用药如小茴香及吴茱萸等,小茴香别名:茴香、谷香等。性味:辛,温。归经:归肝经、肾经、脾经、胃经。有温肾暖肝、散寒止痛,理气和中的功效。主要成分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排除积存的气体,所以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时胃肠蠕动在兴奋后又会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吴茱萸归肝脾胃肾经,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用于厥阴头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五更泻等。食盐加热后的发热波长的频率和人体经络气血的频率非常相近,所以自古我们的先人就采用盐块热敷以治病调理和保健。

结合以上药物多重功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突出。中药热奄包技术操作简单,经济实惠,还可重复使用,病人无痛苦,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确切,不仅其温度能够增加病人舒适度,而且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使病人易于接受[11]。

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相当密切,如手阳明大肠经别络入耳中,足阳明胃经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从耳后出耳上角,阴经则通过经别合于阳经而与耳廓相通,故《灵枢.口问》篇说:“耳为宗脉之所聚。”可见耳部与全身经络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12]。耳与脏腑的联系亦相当密切,因分布耳部的经脉均与脏腑有联系。所以我们刺激胃穴等耳穴,就能治疗慢性胃炎等疾病,缓解各种消化道症状。

我们常用的耳穴如脾穴、胃穴等,它们都具有调节胃肠道的作用,例如胃穴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脾穴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慢性腹泻。小肠穴主治:消化不良。大肠穴主治:腹泻,便秘。耳迷根穴主治:胃痛,腹泻等。交感穴(下脚端)主治: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通过耳穴压豆刺激这些反应点,同时通过中医辩证采用强刺激及弱刺激法,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发现确能起到健脾益胃,增强消化功能,促进肠胃蠕动,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13]。

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将热奄包及耳针联合使用,采用针药并用的综合治疗方法,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及统计数据,发现二者联合使用确实对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我们的研究表明主要是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优势,但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方面作用不明显,还须进一步研究,故目前须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耳针耳穴消化道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耳针联合八段锦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耳针结合化痔汤治疗内痔52例
越鞠十味丸联合耳穴压贴治疗代谢综合征172例
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60例
嘴和消化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