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证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90例临床观察

2019-08-31 07:21陶均伟
智慧健康 2019年21期
关键词:抽动症毒副多发性

陶均伟

(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 儿科,四川 会理 615100)

0 引言

导致小儿患有多发性抽动症的外因通常为疾病影响、饮食所伤、感受六淫之邪或紧张疲倦、就看电视等所导致的情志失调、五志过极;而导致小儿患有多发性抽动症的内因则一般包括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等,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脾气虚,与此同时,热病伤阴及久病失治误治也会导致患儿患有此项疾病[1]。从西医方面来说,其常应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药物对多发性抽动症进行治疗,此种治疗方案虽疗效尚可,但患儿疾病复发的几率较高,且具有十分明显的服药后副作用。而中医角度本病表现多为脏腑受累,五脏虚实不定,应调整脏腑,平秘阴阳入手,应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疗方向;也有观点认为本病应融柔肝、平肝、清肝、疏肝、健脾化痰、活血通窍为一体治疗;也有观点认为该病病理基础是脾虚,而脾主运化,升降功能失常,运化功能障碍,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成痰,痰成之后郁而化热化风,风痰鼓动从而引发本病,所以以健脾化痰熄风为主,认为本病的根本为土虚木亢,以扶土抑木法为治疗方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则主要为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疗效甚佳[2]。本研究旨在对中医药辩证方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自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因多发性抽动症来我院寻求救治的9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患儿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将其交叉分为对照组(45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患儿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6例、19例,年龄最大的为14岁,年龄最小的为5岁,平均(9.67±3.02)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63±0.74)年,17例患儿为轻度,22例患儿为中度,6例患儿为重度;研究组患儿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7例、18例,年龄最大的为15岁,年龄最小的为4岁,平均(9.94±3.16)岁,病程5个月至5.5年,平均(2.81±0.93)年,18例患儿为轻度,20例患儿为中度,7例患儿为重度,两组患儿相关资料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将西药治疗方案应用于对照组患儿,具体为盐酸硫必利片(泰必利;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217;规格:50 mg)每日2-3次口服,每次用药50 mg,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过程中可以患儿实际情况为依据对用药剂量进行合理调整。

(2)研究组。予以研究组患儿中医辨证分型中药治疗方案,持续治疗3个月。①肝风内动型:对于肝风内动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主要为其清肝泻火以达息风止动之目的。采用泻青丸加减,以栀子10 g、当归10 g、羌活10 g、防风10 g、川穹9 g、大黄6 g为基本方。将菊花、全蝎、钧藤加入方中以平肝镇惊、熄风通络;将大苦大寒龙胆草加入方中以平肝亢、直泄肝火;将白芍加入方中以提升全方柔肝息风之力。②痰火扰神型:对于痰火扰神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主要为其清火涤痰以达息风止动之目的。采用中成药礞石滚痰丸加减,以黄芩10 g、青礞石10 g、大黄6 g、沉香末3 g为基本方,若患儿痰热蔽窍则将郁金、石菖蒲、天竺黄加入方中以豁痰、清热、开窍;若患儿喉间痰鸣则将半夏、陈皮、竹沥加入方中以提升全方化痰之功。③脾虚肝亢型:对于脾虚肝亢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主要为其健脾化痰以达息风止动之目的。采用白术芍药散加减,以芍药10 g、白术10 g、陈皮10g、防风6 g为基本方,若患儿抽动频繁则将僵蚕、天麻加入方中以平肝、息风、止动;若患儿食量减少则将鸡内金、焦三仙加入方中以助其中焦运化。④阴虚风动型:对于阴虚风动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主要为其滋水涵木以达息风止动之目的。采用大定风珠加减。以生牡蛎30 g、生白芍12 g、炙甘草10 g、麦冬10 g、鳖甲10 g、龟甲10 g、阿胶10 g、9g生地黄、火麻仁6 g、五味子6 g、2枚生鸡子黄为基本方,若患儿具有潮热症状则将地骨皮、青蒿、银柴胡加入方中以滋阴清热;若患儿口干欲饮则将玉竹、石斛加入方中以生津、止渴、养阴。

1.3 评估依据

于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疾病治疗效果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其中患儿相关症状完全消失判定为显效;患儿相关症状明显减轻判定为有效;患儿相关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判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占总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若结果为P<0.05,则代表数据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所有数据的统计皆经由SPSS 19.0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疾病治疗效果比较

下表1,研究 组中93.33%(42/45)患儿治疗有效,相较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62.22%(28/45)更高,组间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儿疾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患儿均未发生用药后毒副反应,对照组中26.67%(12/45)患儿出现嗜睡症状,15.56%(7/45)患儿出现发胖症状,对照组患儿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42.22%(19/45),两组患儿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的统计检验结果为χ2=24.0845,P=0.0000,差异显著。

3 讨论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患儿面部、躯干、四肢肌肉存在不自主抽动且喉部伴随有异声秽语,患有此种疾病的儿童通常会具有心理行为改变与社会功能改变,此疾病亦被称之为秽语综合征,在中医方面属于“痉病”、“筋惕肉膶”、“瘛疭”范畴[3]。本研究得出,研究组中93.33%(42/45)患儿治疗有效,相较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62.22%(28/45)更高;研究组患儿均未发生用药后毒副反应,对照组患儿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42.22%(19/45),组间相关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显著(P<0.05),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4]。五脏为多发性抽动症的病位,其中以肝脾为主,中医范畴内对多发性抽动症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为“调理肝脾、息风止动”。中医认为小儿“肝肠有余,脾常不足”,因其肝肠有余,则其十分容易被六淫所感,致使其郁结不舒、情志所伤、木失调达、化火生风,进而引发抽动、眨眼、耸肩、摇动等具体表现;因脾常不足,若其过多食用甜腻、油腻的味道浓厚精细食物,则会中焦水谷不化、损伤脾胃,反生痰浊、湿热,如此一来,患儿机体痰热互结,气道受阻,气机不利,郁而化火,在中医范畴当中,火属阳,阳主动,会导致其气机动乱,进而发生引发肌肉抽动表现[5]。与此同时,患儿痰浊阻于气道,蒙蔽清窍,进而导致其喉间痰声辘辘,令其秽语、呼叫不止。本研究为多发性抽动患儿应用中医药辩证治疗方案,予以肝风内动型患儿清肝泻火之方,予以痰火扰神型患儿清火涤痰之方,予以脾虚肝亢型患儿健脾化痰之方,予以阴虚风动型患儿滋水涵木之方,均达到了息风止动之目的,使之疾病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6]。此外,本研究中接受中医辩证分型中药治疗方案的研究组患儿均未发生药物毒副反应,进一步提示了中医药辩证方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可见,为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应用中医辨证分型中药治疗方案可有效提升其疾病治疗效果,并具有显著安全性。

猜你喜欢
抽动症毒副多发性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大剂量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毒副反应分析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胸苷酸合成酶变化与结直肠癌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及毒副反应的关系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灵芝孢子粉对恶性肿瘤放化疗的减毒作用
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