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下高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探索

2019-09-03 03:25张旭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互联网+互联网

张旭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需要对扶贫的方式进行创新,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脱贫攻坚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对扶贫对象的识别。高校作为教育输出的重要载体,其对于脱贫攻坚工作有着难以取代的作用,不仅可以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群众的素质。为此,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高校要构建扶贫数据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工作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借助互联网推动电商创业,从而完成脱贫攻坚的工作任务。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9-004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2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做出了“扶贫必须扶智”的战略部署。尽管高校当前开展了三支一扶以及三下乡的活动,可是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在经济以及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想要实现精准扶贫要明确扶持的对象、方法以及主体等诸多问题。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扶贫的类型从经济型朝着增强型转变,将授人以鱼朝着授人以渔转变。

一、高校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

贫困地区居民思想贫困是约束他们摆脱贫困,寻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贫困地区多数村民本身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很少会接触现代信息,对于外界事物的了解机会相对较少,这导致了他们会产生消极等待以及听天由命的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他们主动脱贫意识的产生。想要真正地实现脱贫,精神扶贫是关键一环。为了转变居民保守的观念,激发起他们脱贫的自觉意识,高校扶贫工作可以给予居民一定的教育引导,向居民灌输全新的价值观念.知识信息以及行为模式,充分激发居民致富的积极性,加强他们摆脱贫困的勇气。

(二)有助于推动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集中于交通欠发达的区域,这些地方基本没有经济实业,农业已然成了支柱产业。除此之外,因为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劳动以及封闭的生产经营等综合因素的影響,造成了贫困地区农产品的产量较低。强化对这些地区的产业扶贫,推动农业发展,是提升农民收入,降低贫困人口数量的关键举措。所以,高校脱贫攻坚工作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强化产业扶贫工作的发展。比如,高校采用自身的资源、学科以及人才优势,在科学规划以及实地调研的前提下,优化贫困地区的传统种植物以及畜牧养殖也,指导贫困地区不断的开发自身的优势资源,改造生产工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以及知名度,打造地区品牌。

(三)有助于提升群众素质

采用定群培训的形式,推动群众素质的提升。长久以来,政府将贫困区域的居民收入以及物质水平作为扶贫的重要指标。所以,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更加倾向于物质投入,教育培训投入不足,造成了贫困地区居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是我国众多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所以,高校在扶贫工作当中能够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利用高校优势学科,制定出可行的培训方案,推动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互联网+”视野下高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机制

(一)构建扶贫数据库

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统计分析平台,精准识别需要教育的帮扶对象。统计分析帮扶对象的家庭收支情况,这是教育扶贫的基本前提。对扶贫对象进行数据调查,注重扶贫由粗放型向精准化的转变。扶贫关键要从扶贫特定区域转变为特定个人的扶贫。当前,国家扶贫的主要做法是把教育扶贫资源分给贫困地区政府,政府开展具体的扶贫项目。可是,因为扶贫地区政府没有能够全面的掌握扶贫对象的相关情况,在扶贫过程中缺少监管机制,必然会出现挪用与挤占扶贫资源的情况。在“互联网+”视域下,精准规划扶贫资源:国家教育扶贫项目资金要下发到地方政府,构建扶贫资金的专用账号,把扶贫资金下发到个人账户当中,确保教育资金可以被用于个人。

精准识别帮扶对象要对识别机制进行创新,进入到帮扶区域中,了解帮扶对象的需求、现状,获得准确的资料,然后采用单位联结村庄以及领导联结县。充分使用网络平台,构建大数据,统计帮扶对象贫困数据,充分使用当前的网络教育平台,有效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实现教育扶贫从线下转变为线上。

(二)增强“造血”功能

过去,教育帮扶这是局限在“输血”这一单一层面,没有构建有效的“造血”体制。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挥在那,网络以及智能终端产品的不断普及,网络教育扶贫,不单单能够进行持续的输血,还能够为造血机制提供一定的力量。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虛拟技术不断地为网络教育服务,可以更好地对高校优质资源进行整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推动贫困区域教育发展。为此,高校需要充分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关键,充分使用网络技术建设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开发智能化的教育产品,不断地向贫困地区输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以及高效率的人才帮扶机制。高效以及便捷的“互联网+”教育,能够推动当地的专业人才队伍发展,这些人才以当地为发展区域,充分发挥联动作用,推动人才发展,实现“造血”功能。

(三)加强创业扶贫

我国正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阶段,其不仅能够拓展就业、增加收入,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社会纵向流动,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伴随着网络的推广以及普及,互联网与创业的结合更加的紧密“互联网+”创业逐渐成为带动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需要和贫困区域共同抢抓时代机遇,使用网络平台对扶贫方式进行创新,推动“互联网+”和贫困户创业的有效融合,推动贫困工作的快速发展,将不利因素逐渐转变为有利因素,加快发展的速度。

为此,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将“互联网+”创业资源和贫困区域进行深入的对接,创办电商培训班,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与当地的农民共同探讨创业相关事宜,充分使用校内网络平台以及商业平台,帮助销售农产品。通过这种“互联网+”创业的形式,能够提升贫困户电商经济活动的开展,提升了脱贫的速度以及决心。

脱贫攻坚的主体为贫困群众,他们要依靠电商脱贫,因此关键是让群众掌握基本的电商销售技能,充分解决百姓知识缺失的问题。高校可以在贫困地区开设电商公司,由高校派遣专家团队帮扶贫困村,教导他们如何实现特色农产品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品牌化、标准化以及组织化建设。此外,高校要依托地区中职院校确立电商创业培训基地,市场营销以及信息技术专业的师生共同参与其中,举办青年创业培训班,为贫困区域的待业青年讲授网络文案制作、电商平台操作等相关课程,教导他们如何在网络上销售农产品,为地区电商发展储备人才。

(四)构建贫困生资助体系

高校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要注重将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首先,对于贫困生本身所具有的思想问题,在识别贫困生的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識、责任意识以及自立自强意识,鼓励学生成才。其次,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鼓励学生认识、接纳以及发展自我,最终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困难。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要注重“授人以渔”。将帮扶作为基本的手段,将推动学生发展作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勤工俭学岗位,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学习一技之长,实现自我脱贫。

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抓取学生的所有数据,并且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比如,现在大学在学生入学指出会将其个人的信息录入一卡通中,学校通过一卡通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同时也能够了解学生日常的收支情况,从而精确的了解学生贫困程度。精确扶贫作为高校扶贫工作的核心,对于贫困生的识别准确性至关重要。只有精确识贫才能够精确扶贫。针对目前高校扶贫形式相对粗放的实际情况,使用分梯度与多维度的帮扶措施,做好不同等级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帮扶工作需要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进行有效的融合,物质扶贫主要指的是借助国家以及学校的助学金等常规形式的扶贫,充分结合大数据给予贫困指数相对较高的学生以优先帮扶。精神扶贫则是针对特定贫困指数的学生,为他们免费提供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培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就业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李鹏,庄法兴,雷丽君.脱贫攻坚视阈下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探究——基于山西农业大学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分析[J/OL].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9-92.

[2]杨成光.论地方本科高校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和作用[Q].铜仁学院学报,2018,20(9):86-89.

[3]李楠.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高校的使命与担当[N].天津日报,2018-8-6(9).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互联网+互联网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