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守真 上善若水

2019-09-04 06:15林迎
源流 2019年5期
关键词:书法

林迎

他,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位资深领导人,又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家。

当我们点击无所不在的各种网络时发现,吕如雄先生的影像、名字、作品,除了日常的公务活动外,其他信息基本上难寻踪迹。在当今这个人们热衷包装,喜欢推销自己的年代,这是并不多见的现象。一位了解内情的朋友告诉我,吕如雄在领导岗位时,对自己就有过“三不”的要求,即不办个人作品展览,不出版个人作品集,不接受宣传自己的媒体专访。因此,20多年来,他基本上是躲在荧光灯的后面潜心创作,默默耕耘,真可谓含章可贞,上善若水。

然而,当我们翻阅他的人生画卷时,却处处感受到其中闪烁着斑斓色彩和灼灼光华。

吕如雄是阳江市平冈人,1947年出生,9岁开始承父训临池,从而对书法产生了终身不渝的兴趣。1968年入伍,1972年因书法专长从南国边陲调到北京总政治部工作,1982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87年,他的书法作品作为国礼由全国政协赠送给朝鲜领导人。1992年转业到中国书法家协会,连续担任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并兼任评审委员会委员、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隶书委员会副主任、篆刻委员会副主任。

吕如雄书法博取众长,真、行、草、隶诸体兼善,楷书清秀劲逸,隶书凝炼高古,行书洒脱飞动。他的作品先后参加了全军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第一、第二届“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中国现代书法大展(法国巴黎展)等上百次国内外大型展览。其作品曾两次被邀伴随神七、神九遨游太空。1998年,他的行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刻在密山碑林中一块180吨重的扇形巨石上,被密山市申报收录入《吉尼斯世界大全》。中央电视台、岭南电视台先后拍摄播出《吕如雄书法艺术》专题。吕如雄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以及广东美术馆等各地博物馆收藏。

中国书法史上的“北碑”、“南帖”,哺育了一代代的岭南人。吕如雄从小得益于江南山水灵气和“南帖”的熏陶,最初临习欧阳询的楷书,一步一步走向书法圣地,在1962年在阳江举办的中学生书法比赛中,他初露峥嵘,获得了一等奖。

1966年的“文革”,当同学们忙着“造反”去串联时,他却出岭南,过长江,北上京都,西经长安,临齐楚,涉赵魏。他抚泰山极顶上李斯的墨迹小憩,头枕西安碑林的方正底座而眠。北国山峰的雄奇挺拔、“北碑”的渾厚狂放,强烈地震撼着他,吸引着他废寝忘食去潜心临摹……祖国传统艺术中刚与柔的融合,清秀与雄奇的碰撞,在他的脑海里激荡出灼人的灵感火花,使他常常睡到半夜又骤然醒来,在报纸上,在墙壁上挥毫泼墨。

命运似乎要刻意地把吕如雄造就成一名书法家,正当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在不断裂变、完善的时候,又一个机遇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968年吕如雄跨进军营大门,在这个几乎清一色的雄性天地里,西北男儿的倔犟、山东大汉的侠义、还有燕赵古风的厚道,再一次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启迪了他,使他渐渐领悟到“北碑”的精髓,以及书法揭示善与美的秉性。辛勤的磨砺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使他脱颖而出,成为卓有建树的军营书法家,并于1972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工作。

吕如雄的艺术水平在步步提高,名气也越来越大。京都文化氛围浓厚,他利用这得天独厚优势,不断拓宽视野和夯实知识的基础。他把一半工资用于购买书法帖和书籍,还费尽周折办了一张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每个星期都泡在图书馆里读书,做资料卡片。特别是对唐诗宋词,豪放婉约不拘,高山流水兼顾。字和诗的结合,在他的书法创作中相得益彰,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美感。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你简直分辨不出,到底是他的书法作品表现了诗情画意,还是诗情画意为他的书法作品增了色,添了彩。

吕如雄对各种书体都有所涉猎,而且都有自己的思考并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的行草书以二王为根基,以南宫笔法为枝干,既能对话古贤,践行经典,又能存乎一心,自出机杼,体现出“锋棱郁勃,捭阖八荒”的恢宏气象。正如著名书法理论家李庶民所言:“吕如雄行书整体给人以由二王入宋人的意韵的印象,有小王之逸气纵横,挺然秀出与米芾之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使吕如雄的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他却很自谦。他在一首自作诗中这样写道:“半世临池鬼画符,甘从碑帖作书奴。人多有道营三窟,我自无才守一株。创变何须空议论,功夫应在紧操觚。涓涓流水渠成处,满月秋光入九衢。”如此坦诚率真,是需要艺术家的勇气的。常常听到一些议论,所谓书家要善于创新呀,不要做“书奴”呀,但屈指可数,从魏晋以来,诸多有一定历史地位的书法大家,真正能成为王羲之乃至钟张之“书奴”的又有几人?“甘从碑帖作书奴”,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方为正道──这,也是吕如雄一步一步踏进艺术殿堂之秘诀。

吕如雄之隶书,正如他在作品中自叙的“余临习隶书数十年矣,多沉湎于汉碑”那样,将《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名碑以及汉简熔为一炉。做到穿越古今,化古为我,从结字、线条、墨韵等元素对传统隶书进行新的诠释。他的隶书章法布局错落有致,意境奇崛。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叶鹏飞在解读吕如雄的隶书时说:“吕先生善于将古朴浑厚的汉碑书风与潇洒灵动的简牍书风合而为一,形成了他独特的隶书书风!”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艺术的本性是诗”。的确,我们在吕如雄琳琅满目的作品中无处不感受到浓浓诗意。内中,既可以看到“春虹饮涧,落霞浮浦”的绚丽多姿,也可以看到“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之风流倜傥。事实上,吕如雄也一直重视书法的“文化含量”。他曾说过:“书法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写书法最终是‘写文化,古人云‘学书以法,其妙在人,以人生的修为去对话书法本体的认知,达到天人合一,心手双畅,五合交臻。”话语中涵括了重大的书学理论和对创作者的素质要求,这,或许正是吕如雄在书法艺术上走向成功的一把钥匙。

按照佛家观点,“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意即发心如初,最开始觉悟发心的瞬间是最纯善的。还在孩提时,父亲就对吕如雄说:“毛笔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一定要把字写好。”从那时起,他就把父训铭记于心,与书法形影相随。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很多的纸,他就在地面的方砖上练习,放学回来,有时还要和弟弟去捡树叶作柴火,他常常是一边捡一边在地上练字。参军后,特别在解放军出版社工作时,他把书法艺术和装帧工艺以及印刷工艺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既促进了工作,又提高了书法水平。

2000年,吕如雄已成为中国书协的一个专职负责人。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领导班子对全国书坛的组织、指导和决策,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如:2000年第一次主持制定了《中国书协个人会员入会条件细则》,促进会员发展工作的规范化。2001年,策划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为服务会员开拓新的平台。2003年和2005年,书协和中央电视台密切合作,策划并组织了两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从2000年起,吕如雄担任了八届国展,两届“兰亭奖”书法展,文化部第十三、十四届全国群星奖(书法)等数十次国家级书法大展的评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同时,还多次以副团长、秘书长或专家学者的身份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为宣传和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作出了贡献。

吕如雄在书坛这个名利场中工作达数十年,但他对“名”与“利”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在《硯边碎语》中写道:“君子好财,取之有道,君子好名,水到渠成。”“学习‘兰亭应回归兰亭精神,淡泊名利,修养心性”等等。藉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在领导岗位时的“三不”承诺。也正由于他书品高,人品好,在协会曾连续多年考核被评为优秀,1998年被中国书协分党组作为中国“文联”十佳工作者推荐人选,还被评为中国文联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吕如雄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褪去袈裟万事疏,还将本色又如何?亲朋若问南山事,一缕香茗半壁书。”远离了书坛的风口浪尖,让他站在山外能更冷静,更超脱地面对书坛。比如他在《砚边碎语》中寄语年轻作者“要戒浮戒躁,切忌早熟,更不要侈求一夜成名。”

吕如雄主张书坛“不要‘风云突变,要维护书法的纯洁性。”他在一本书法作品集中的序言中写道:“书法,自从传统书斋走出以来,当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这是无需置辩的。但与此同时,它又因此失去了书斋原有的纯净。这种书法本体品格的缺失,表现在各种异化书法、玩弄书法、篡改书法、夸大书法现象的充斥与泛滥。其根本原因,是现代极端功利主义价值观绑架书法的结果。”他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延绵不断的血脉,是书法人精神家园幸福的根!”

不久前,吕氏宗族后人为了纪念姜尚,在山东淄博姜太公祠内树起一座高八米的石碑,邀请吕如雄先生在碑阳上题写了“吕氏先祖之碑”六个大字。我们相信,这六个神完气足、雄浑豪逸的大字,将凝聚着吕如雄一生的艺术修为,连同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深情与祝福而青史永镌。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