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商道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浅析
——以房山区南窖村为例

2019-09-06 01:22夏兰兰欧阳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商道商铺院落

夏兰兰,欧阳文

(1.保定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000;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南窖村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房山区中部。明、清时期,该村所在位置为西南方向进京的必经之地,曾为京西古道上一处繁荣的物资集散地,运载着居民生活和军营物需,街市上五行八作,商铺多达200多家。如今的南窖村失去了往日辉煌,但仍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村落格局、街巷肌理,尤其是1.2 km长的古商业街、36家老旧商铺展现出一幅山村商贾图,是南窖村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它不仅记载着京西古村落的发展,还反映着明清时期繁荣的经济发展以及商旅的生活贸易情况,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1]。

1 南窖村发展概况

早在元代之前,南窖地区就有“窖”形特色的沟谷地貌,南窖村南侧有南窖沟,这些山川形胜为南窖先人在此选址建村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因其位于京西深山区,直到唐末开辟进山道路后(成为后来南窖古商道的雏形),才为古村发展提供了先机[2]。明代迁都后,几次大规模山西移民至直隶各地,采煤业的发展繁荣也带动了相应服务业的发展,南窖村由最初的传统农耕村落转向商业集镇,成为当时的“西山小京城”。抗日战争时期,南窖村沦为敌占区,成为日伪军的重要据点,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2 村落空间环境和总体布局

2.1 村落空间环境特征

南窖村是典型的深山型古村落,位于大房山北麓低山区,四周群山环绕,背靠中窖梁,面朝南窖沟,南侧有馒头山、猫耳山[3]。其空间环境使村庄达到了阴阳二气和合、山气茂盛的自然状态(图1)。

2.2 村落总体布局特征

整个村落地势西高东低,南部坡度平缓,形如窖形盆地。从村西水峪口向东,南北两侧山退谷开,豁然开阔,至村东龙王庙才逐渐缩窄,形成一个核形小盆地。传统村落风貌所在区域位于村落中部,一条古商道沿东西方向贯穿全村,建筑沿古商道呈线性向外辐射(图2)。

2.2.1 空间组织模式

南窖村位于南窖沟东北侧向阳的缓坡上,村落总体布局随古商道走向延展。因南窖沟和两侧山体的限制,村落侧重在古商道东北侧发展,西南侧仅有商道和南窖沟之间的50多户院落。直到清朝早期,随着村落规模的不断扩大,才有大概10户院落出现在南窖沟西南侧。村内大部分院落垂直或平行于等高线布置,院落基本朝南,少部分院落受商道的影响呈东西向布置。

2.2.2 平面形态特征

受地形和环境的限制,南窖村平面形态沿古商道路线方向延展,呈较为常见的商道型传统村落形态:带状平面。明代村庄长轴和短轴的长宽比约为3.62,清早期约为2.3。随着采煤产业的不断发展,清朝时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此定居谋生,村落向北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如今的红南路。至清末民初,村落平面形态已经接近了团状平面,其长短轴比达到了2.1(图3)。

3 村落内部空间形态特征

3.1 节点空间

3.1.1 村落入口空间

东西村口各有过街楼一座,位于村子的大道上,是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过街楼成为村庄的门户,具有明显的标志性,同时也具有防卫和敬神的作用。过街楼上建造的是关帝庙,人们从过街楼下走过便等同于对关帝神灵进行顶礼膜拜,便会得到他的保佑。现在村内姑娘出嫁仍要从村口的过街楼走出去,以表示自己堂堂正正出嫁。

因村西古商道有一个分支,因此村内除了东西两座过街楼,还有一座西翁桥,起到防卫和标识的作用。村西的过街楼与仁义局、观戏堂、古树相互围合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态势的公共空间,使西侧主入口空间具有一定的公共交流、集散功能(图4)。过街楼门洞内墙壁各凿一个方洞,据说是清朝末年仁义局为了收税,在门洞内挡一根横木,拦截骆驼队用所。由此可看出,清朝时期南窖村的商业经济水平已经很高。

3.1.2 古商道节点空间

3.1.2.1 道路交叉口

道路交叉口不仅是交通流线的汇集点,还是人们生活交流的场所。南窖村两条入村的商道在村内西侧入口不远处形成一个Y型交叉路口,路口转角处有一不规则形的小高地,内有一颗古槐树,树下有一巨大的石撵,这个道路交叉节点不仅疏散着两个方向的人流、车流,还为当初的商队提供了一个集结、短暂休憩的场所,现在午后还会有很多村民在此歇脚聊天(图5)。

3.1.2.2 道路转折处

除了道路交叉口以外,南窖村古商道沿线还有4处设有古撵,这4处古撵位于道路转折角度较大之地,转折处因建筑转折形成一定的空地。老百姓便利用此空地放置石撵,既可以形成村民公共交流的场所,也可以成为转折的导向空间(图6)。

3.1.3 广场空间

距离交叉口小高地约20 m处有一不规则六边形广场,此广场面积约150 m2,属于村内最大的广场。这在一般的传统村落中实属少见,也只有在像南窖村这样交通便利、具有交易功能的村落才会设有。如今广场上仅留有一座古撵,已成为村内的健身广场,无从考证古代的用途,不过据猜测应该是类似集镇的场所(图7)。

3.2 街巷空间

3.2.1 路网组织结构

南窖村南区古村部分路网结构为环状路网,古商道为主路,现北侧红南路为次环路(因红南路被改为县路,现主次不鲜明),这是由于清朝时期村落规模的不断扩大,村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新开辟的次环路。在此之前,南窖村为典型的枝状路网,主次分明,以古商道为主路,次路与古商道垂直布置连接各民居院落。从明代到清末民初村庄路网结构的变化,清晰地反映出商道型古村落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图8)。

3.2.2 街巷空间的尺度

3.2.2.1 主路:古商道

南窖村古商道全长658 m,平均宽度4 m,与一般居住型传统村落主路宽度无太大差别,仅靠近村落入口处一段宽度可达9 m左右。其两侧垂直界面主要由倒座的后檐墙构成(仅几户为院墙或山墙),檐口高度在3~5 m之间。两侧建筑高度H与商道宽度D之比在0.4~1.5之间,此空间尺度给人向心、亲切的心理感受[4]。但由于其垂直界面为商铺,倒座的后檐墙上开有门窗,形成了虚实相间的垂直界面,由这样的垂直界面围合而成的街巷空间,使整个街巷显得开阔明朗,与一般两侧建筑毗邻排布,形成界面连续的古商业街(图9)。

3.2.2.2 次路

南窖村古村落中共有23条次路,平均宽度在2~3 m之间,与两侧建筑的高宽比保持在1~2.5之间(图10)。

3.3 院落空间

3.3.1 院落群体组合模式

南窖村古商道为东西走向,商道两侧院落沿商道走向与其横向平行布置,各个院落的倒座或正房的背面构成连续的沿街立面。这样不仅保证了大部分院落坐北朝南,拥有良好的通风采光,还为商铺沿街开口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商业氛围浓厚的古商业街。其余院落与地形结合,朝山体下坡方向布置,纵向垂直于由古商道引出的次级道路。院落基本朝南,少数院落受到河道、道路布局影响,朝向东南。

3.3.2 院落单体空间构成

村内现有传统民居延续北方山地民居的特点,以合院形式为主,一进院居多,最大的为二进院。按功能可分为普通民居院落和带有商业功能的院落。院落平面类型与其他北方山地民居无差别。带有商业功能的院落只是根据商业性能的不同,将倒座对外开门、开窗用为商铺,或将倒座、厢房作为物资和餐饮住宿用房。

因南窖村所处位置既是西南方向进京的必经之地,又是周围村子的中心,因此其商铺类型多样,既有经营转口贸易和期货贸易的商铺,也有为附近区域服务的集市贸易型商铺。商铺沿街立面形式必然也因经营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有沿街立面完全封闭、沿街立面仅设院落入口、沿街立面门窗均设3种类型(图11)。

3.3.3 重要建筑

除商道两侧的古商铺外,南窖村中的古戏楼、观戏堂等建筑也都体现着当初浓厚的古商道文化。古戏楼面阔3间,进深2间,后为抱厦化妆间。戏台的梁檩上几乎绘满了彩画,这在山区戏台中极为少见。彩画不仅有人文故事还有渔樵耕读,骏马异兽甚至龙纹饰。也许正因此戏台位于古商道型村落中,不仅是村中居民的娱乐场所,还是一种信仰的象征,同时为过往的商旅提供娱乐消遣,因此其彩画才如此丰富(图12、图13)。2016年4月,古戏楼因年久失修已经自然坍塌。

观戏堂坐落于古戏楼对面,在过街楼前十几米处,后面墙壁正对过街楼门洞。白灰挂浆的后墙上有清代村内的教书先生李天福题的壁书两篇:一篇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另一篇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据说在此之前,墙面上曾有其他壁书,但因重修时被覆盖,现已无从考证。如今村中还有多处古迹留有古代诗词歌赋,可以想象古时候的南窖村,不仅有商客聚集于此,也有不少文人骚客,可谓是商文相混,一片繁荣,这也是南窖村古商道的特色。

4 结束语

南窖村身处深山之中,其村落空间形态由地势、周围空间环境以及古商道共同制约形成。这既体现了先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智慧,也体现了古商道文化对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总体布局方面:空间组织随古商道的走向延展,古商道即为村落的空间轴线。

(2)节点空间方面:道路交叉口、广场空间更加体现了古商道型传统村落的独特之处。

(3)街巷空间方面:主街道较一般传统村落的主街道空间感受更开阔,垂直界面空间更丰富。

(4)院落空间方面:院落沿商道走向平行布置,形成了连续的商业街面,且院落空间布局为“前店后宅”式。

经过对南窖村由面到线、由线到点进行逐一剖析,将南窖村的空间形态特征完整地呈现出来,不仅为研究古商道文化提供了有利的资料,也为古商道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帮助。

猜你喜欢
商道商铺院落
8月广州商业地产市场:商铺成交上升,写字楼及公寓下降明显
八一作品
广州8月商业地产市场:进入下半年淡季,公寓、商铺成交仍有不错表现
商道与修身
院落春秋
从“计然之策”透出的商道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商道 川商和闽商比较研究
三家商铺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