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是我们给你太多自由了

2019-09-06 06:29陈瑜
中国德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成人规则幼儿园

“熊孩子”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当今社会之中。近几年,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层出不穷,从破坏公物、扰乱公共秩序到伤害自己、他人,甚至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均有涉及。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引起一系列熊孩子事件的真凶到底是什么,又应该怎么去预防熊孩子的出现。

熊孩子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调皮捣蛋、爱搞破坏、爱惹事端、不按常理出牌,喜欢做一些规矩之外的事情。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幼儿的道德发展阶段正处于前习俗水平,自身没有意识到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故而熊孩子们随心所欲地拆毁玩具、撕坏图书、欺负小朋友,完全按照自己的套路出牌。在未习得相应的规则之前,他们总热衷于尝试感兴趣的事情而不计后果。那我们就应该任由他们随心所欲吗?

当孩子犯错之后,有些家长会说“他只是个孩子”。他真的“只是个孩子”吗?“只是个孩子”就可以这么做了吗?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任由孩子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孩子终要成为大人,成为社会上的一分子。20世纪80年代后,独生子女的出现让家长们视仅有的孩子为宝贝,纵容他们犯错,过度的溺爱最终会导致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父母对孩子过于宠溺,给予孩子过度自由,对其某些調皮、违规行为采取放任或忽视的态度,任由其犯错而不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便会让这些孩子形成霸道的性格,唯我独尊。

不仅是在家庭中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自由,幼儿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师们学习了大量的理论。随着西方课程模式的大量涌入,不少教师过度推崇自由,曲解了西方国家课程原本的理念,对规则的理解有失偏颇,无法把握该给予孩子的自由度。幼儿园班级是一个集体环境,也是一个小社会,幼儿本应在这个小社会中进行社会化。教师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让孩子去自主探索,这本没有错,但若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太大,加之不注意引导,就会使得孩子失去方向。

所谓的“自由”,不能绝对化,自由一定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之下的。熊孩子事件中,更多是因为成人对自由的理解发生了偏颇,认为自由是不去控制、没有约束。然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自由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管理之下。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认为的自由归根结底是一个“公认的个人私人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可以完全不受强制地做他想做的事情。只有建立这样一个领域,我们才可以说一个人是自由的。那么这样一个私人领域如何才能建立起来呢?这就需要依赖一组普遍而抽象的规则,即“公正行为规则”,实施“公正行为规则”,不仅能够保障自由,而且依照规则而行动才是自由的真谛。人的行为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才得到许可的、可行的、健康的、安全的行为,这是构建和谐生活与社会的重要因素。

规则在生活中貌似就意味着枷锁,束缚着人类的言行举止。从表面上看,规则和自由是矛盾的,因为规则教育是要通过限制幼儿的个体自由而满足社会对幼儿的要求。但是,社会上无数规则的产生都是源于人的需要,如生命安全的需要、共同利益的需要等等。规则并不是人们刻意设计的,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方便性、利己性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规则,这些规则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哈耶克认为在这种文化进化的过程中,那些被证明有助于人们作出更有效努力的规则存续了下来,而那些被证明只有助于人们作出较为低效努力的规则则被其他的规则取代或淘汰了。人以规则为自己的存在方式,那么,人的自由也就离不开规则,规则与自由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规则就是自由。人恰恰是生活在规则中才有作为人的自由,也恰恰是生活在规则中,人才能打破约束自由的规则,创立新的自由规则。

幼儿生活在社会系统之中,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规则,满足其基本需要,保障其日常生活的有条不紊。那么成人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并遵守规则呢?

首先,成人应该正确认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规则与自由并不是对立的,相反,规则是为了保障一定的自由。规则也不是强制性地去束缚幼儿,而是在留有一定自由基础下的规则。成人还应该明晰哪些规则是幼儿生活之中必要的,即幼儿所必需的规则应是从幼儿自身出发,在于保护自由,保障其免于强制或损害的规则。其次,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规则都可以通过和幼儿商量建立。在规则的建立过程中,家长与教师须让其明白规则建立的意义在哪里,此规则为什么被需要,这样会使幼儿更容易接受、遵守规则。最后,成人也可以用多种策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这里可以使用换位思考的策略。学前期的孩子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其在行为或观念上完全以个人为主,不考虑他人的倾向,那在建立“不能打人”这一规则时,就可以让其明白自己被打的时候也会疼。以“利己”的角度让幼儿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之后,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另外,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成人在生活中的每个细小行为,都有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成人在孩子面前需要遵守商定的规则,给孩子树立的榜样是至关重要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必须贯彻该规则,不能够妥协。若因为孩子的哭闹妥协,则该规则的权威就会降低,他们甚至不再遵守此规则。

家长对自由的曲解、给予幼儿过度的自由导致了熊孩子的产生。所谓的规则是社会存在的必需品,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也一样需要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成人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其作为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仍需要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陈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谷 月

猜你喜欢
成人规则幼儿园
养大成人
爱“上”幼儿园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神奇的太阳
二则
想念幼儿园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