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与“言”考场作文讲评课(下)

2019-09-09 16:04熊芳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善言沈从文

熊芳芳

在本刊的1-2期《“痛”与“言”考场作文讲评课(上)》一文中,我们通过提取关键词“痛”“言”来打开写作思维,并从显性的关系——“痛而直言”“痛而不言”“痛而善言”中试图找到深层的隐性关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在上文中,笔者与同学们一起重点探讨分析了“痛而直言”“痛而不言”两种关系,现在继续这堂未完成的考场作文讲评课。

师:读完了,有什么感觉?

黄琳芸:有一种很惊艳的感觉。

师(没听清):什么?

黄琳芸(笑):惊艳。

师(亦笑):哦,很惊艳是吧。我也觉得这个是刘畅近期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了。尤其是考场作文,能够发挥到这个程度,真的是了不起,很厲害。我记得她之前好像也有一篇……对,就是那个“我想生活的时代”,那一篇也非常漂亮。我的感觉就是,她读的书跟别人很不一样,她积累的东西很特别,所以尽量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素材库。跟别人有不一样的阅读领域,你就会有更大的胜算,因为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不要动不动就把李白啊苏轼啊屈原啊那些死了很久很久的人拉出来,不要有太重的陈腐气息。好,我们再看一看徐嘉珞的,她其实也在说“超脱”,因为超脱,所以痛而不言。不过她对于痛的理解,又跟刘畅有一点区别。

暧昧的痛

徐嘉珞

痛,使我想起了一则希腊神话。

曙光之神欧若拉爱上了凡人,她请求宙斯赐予她爱人永恒的生命,宙斯答应却表示这愿望不可以再收回。(师插话:“这句能读懂吗?就是我可以答应你但你以后没机会反悔了。”)多年过去,欧若拉的爱人并没有死去,却一直老去,原来永恒的生命并不代表青春永在。欧若拉向宙斯求情不成,把爱人变成了一只蟋蟀。他们说这便是蟋蟀为何成日喋喋不休的缘故,它们很痛苦却不能死去,只能一直痛苦地呻吟着。(师插话:“我特别喜欢她的这个开头。她的作文经常用希腊神话开头,我很喜欢。用这个喋喋不休的蟋蟀的故事做开头,‘它们很痛苦却不能死去,只能一直痛苦地呻吟着,很切题,很漂亮。”)

的确,痛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就像少年派对着太平洋上的风暴痛哭流涕地质问那样,然而,世上也有很多痛而不言的人。(师:“前面从蟋蟀说到少年派,都是在说痛而言,现在笔锋一转,说到‘世上也有很多痛而不言的人。”)

罗兰?巴特是影响法国文学界很深的人,(师:“第一个例子‘罗兰?巴特。”)他没有良好的相貌,也没有来自名校的学历,他却是法国文学院最受欢迎的教授。他在母亲去世后,把悲痛留给了文学。但他又异于普鲁斯特的消沉,(师:“信手拈来普鲁斯特与之比较,自然而丰富。”)那种与众不同的痛不允许他就这样消失。(师:“点题。”)而后痛苦从四面八方向他侵袭而来,不久,他遭遇了车祸。前几天康复状况良好,后来情况恶化。巴特曾对他的朋友做手势表示把输氧管拔掉,已经没有理由再挽留他了。他在做手势途中表情冷静,似乎巨大的痛苦从来没有干扰过他。(师:“痛而不言,含蓄扣题。”)

痛而不言,就像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推动巨石上山,巨石一次又一次滚回原处。(师:“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吧,也是希腊神话,以前给你们讲过的。”)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所经受的痛苦是多么少,多么的微不足道。我没有资格像聂鲁达那般说出“我承认我历经沧桑”。(师:“看,她经常会看似不经意地带出一些东西来。”)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不朽》中谈到过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这种灵魂喜欢受人注目,热衷于生活,一旦与外界失去联系,就会觉得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一种则是做减法的灵魂,这种灵魂不想与这世界有太多联系,只想一生平淡,一直减为零。痛而善言,这言说得好不好,尽在心灵掌握之中。张爱玲便是个讲得很妙的人。(师:“带出张爱玲的例子。”)

她前半生活得(师:“注意断句啊,她前半生/活得——”生齐笑。)多么引人瞩目,后半生却朝避亲友,夕避狗仔。(师:“这句话从哪儿化用过来的啊?”徐徵:“《陈情表》!”师惊问:“《陈情表》?”全体爆笑。徐徵连忙笑着大叫:“没有没有,我记错了!”师亦大笑:“原句是怎么说的?”生齐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师:“哪一篇?”生:“《蜀道难》。”)她便是那种减法灵魂。她曾向好友抱怨牙痛,好友劝她拔掉便无痛了。她自嘲道:“还是拔得不够彻底啊。”我不能清楚知道她前半生的痛,但她晚年说她喜欢这样的收梢。懂的人就知道她的收梢是多么智慧。(师:“‘收梢就是收尾、结局。”)

我想没有人能给痛下个定义,但无法否认的是,痛是暧昧的。有时你会对痛恨之入骨,有时会感激不尽。痛陪伴人们一生。对于痛,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尊重它,就像孔子的“祭如在”。

师:其实孔子是不信鬼神的,但是在祭拜的时候,他还是会把鬼神当作是真的存在,心存敬畏。徐嘉珞的意思就是:痛,可能是我们无法定义也无法捉摸的,但是我们要尊重它。可惜的是这篇文章只得了41分,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吴展国:她在写的过程里面好像没有很突出地去切题,主题比较隐晦。所以可能会让那些阅卷的老师不能很清楚地理解她想要表达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不过,我给她的定义就是,她是个天才,这是一种天才式的写作,她不喜欢说得很明朗直白。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冰山有几分之几是在水下的?

生:九分之一吧?

师(笑):不是吧,我记得是八分之七啊。意思就是说,写作需要含蓄,绝大部分要潜藏在“水面以下”,不能太露。所以徐嘉珞奉行的创作原则就是这样,她阅读了很多的外国作品,受到了很多影响,所以像她这样的天才式的写作,在考场上,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他们不能一下子就读出来她的意思。所以她会吃亏,没办法。但是我还是非常非常欣赏这种作品。还有一种痛而不言,是因为渺小(点击幻灯片:渺小),这也是大家没有涉及的一个角度。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痛了却不说话?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实在太渺小了,我们个人的一些得失,在这个宇宙当中真的什么都不是。我给大家看一个作品:

德国黑贝尔的小说《意外的重逢》,从法伦煤矿的一个年轻矿工的订婚讲起。婚礼前夕,矿工被砸死在坑道深处。他死后,新娘忠贞不渝,多年以后变成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有一天,从废弃的坑道里挖出一具死尸;由于浸泡在硫酸铁液体中,死尸没有腐烂。老妇人认出这就是自己的未婚夫。此次重逢后,她也被死神唤走了。黑贝尔这样描述那一段岁月:“与此同时,里斯本被一场地震夷为平地,七年战争爆发又结束了,法皇弗朗西斯一世死了,耶稣会被取缔,波兰被瓜分,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死了,施特鲁恩泽也被处死了。美国获得独立,法国和西班牙联军没能攻下直布罗陀。土耳其人把施泰因将军关在了匈牙利的维特拉纳洞穴,约瑟夫皇帝也死了。瑞典的古斯塔夫斯国王征服了俄国占领的芬兰,法国大革命和随后长期的战争开始了,皇帝利奥波德二世也进了坟墓。拿破仑攻占了普鲁士,英国人轰炸了哥本哈根,农民们种了收,收了种。磨工磨面,工匠们挥锤打造,矿工们在地下挖掘,寻找矿脉……”

师:女主人公的故事可算是个大悲剧(她的恋人死在了她面前,而她老在了她的恋人面前),但作者为什么不去渲染这个悲剧,却反而对一些不相关的事件大肆渲染呢?这一段描述了很多很多很多的大人物和大事件。为什么要这样写?

李中汇:等于在说,地球没了你照样转。

林岸修:个人的渺小与无奈。

师:对,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很多大事,我们每一个人的悲歡、苦乐,真的是微不足道,我们只是一粒尘埃。在这样的一个现实、一个生命的真相面前,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说,有什么好说呢?你个人的悲苦算什么?整个宇宙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发生好多好多的事情,所以当我们认识到人的渺小的时候,在这个宇宙之间,我们也会觉得无话可说。我们没有什么要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里斯本大地震,伏尔泰有一首诗也是写这个大地震(幻灯片):

我的确曾经用不那么阴沉的声调

歌唱过普天欢乐的阳光之路;

时过境迁,老之将至,

带着人类的弱点,在暮色中寻找光明,

我只能受苦,却不会呻吟。

——伏尔泰《里斯本的灾难》

师:人类太卑微,太渺小,受苦,其实是我们的一种幸运,因为死去的人是没有机会再受苦的。只有活着的人,才有机会受苦。所以你就继续承受吧,不要呻吟。在茫茫宇宙之中,我们就算痛,也当默默无言,除非上帝命令我们说话。就像里尔克说的:

愿我们见到伊甸园的夜晚:

你是手握号角的牧人,

仅当号角吹响时,人才说话。

——里尔克《上帝的宣告》

就是说,只有上帝发令,允许你说话了,你才说话。

师:好,刚才我们说的是痛而不言。下面我们来看第三组关系:痛而善言。(点击幻灯片:痛而善言)

怎样才算是痛而善言呢?之前我们看过了万伟杰的初中同学的作文(生齐笑),(师亦笑)叫王晓欣吧?南沙一中的。(生齐答:对,是!)

她在开头引用了泰戈尔的一句诗,就是这句诗吸引了我,结果我给她打了58分。(生齐笑)我不知道另外一位老师打了多少分,总之这篇文章就成为一篇优秀作文了,呵呵。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

——泰戈尔 《飞鸟集》

我特别喜欢她以这样的诗句来开头,以这样的角度来切入,很切题,很漂亮,很美好。被世界要求回报以歌,固然多少有些无奈,但我们若能回报以歌,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人生态度。里尔克就有过这样的独白:

诗人啊,请告诉我们,你在做什么?

——我赞美。

那些可怖而诡异的东西及其方式,

你怎能忍耐,为它受苦呢?

——我赞美。

那些匿名的、平庸的日子,

你如何响应你的呼召呢?

——我赞美。

这么多的形式,各有各的面具,

你怎能说出真理的状态呢?

——我赞美。

你知道你沉静如星子一般,

狂热如风暴一般吗?

——因为我赞美。

师:这首诗是他一时灵感迸发,信手写在他的朋友的一本书的扉页上的。世界以它的可怖而诡异让我受苦,我赞美;平庸无名的日子让梦想搁浅,我赞美;世界向我们隐藏了它的真相,我赞美;我的情绪时而沉静时而如同风暴,因为我心中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爱,我赞美。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痛而善言。

前几年莫里?施瓦茨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这本书非常火,你们有没有读过?

生:没有。

师:莫里?施瓦茨是一个社会学家。1994年莫里被查出患上绝症,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托马斯?米奇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关于人生的课。14个星期后,莫里?施瓦茨去世。米奇将听课过程写成了书,莫里的名字顿时传遍全世界。这本书在中国的译本是余华作序,他说:

莫里?施瓦茨人生的价值在绝症的摧残里闪闪发光,如同暴雨冲淋以后的树林一样焕然一新……他时常哭泣,也时常微笑……这位瘦小和虚弱不堪的老人在生命的深渊里建立了生命的高潮。

他临终的遗言百感交集,他留下的已经不是个人的生命旅程,仿佛是所有人的人生道路汇聚起来后出现的人生广场。——余华

而莫里?施瓦茨的同事说:“大多数得了重病的人都会朽木自腐,他却开出了灼灼之花。”这叫痛而善言。大家应该也都知道荆棘鸟的传说吧?

生:知道。

师:嗯,知道就不多说了。那也是一种痛而善言!现在,我的问题是:这些生命为什么会痛而善言?

生: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爱。

师:很好,对世界的爱,对生命的爱。还有:智慧。(点出幻灯片:爱、智慧)他们看清楚了人在这个宇宙间的位置,所以懂得感恩和赞美,所以即使痛,却善言。其实,“痛而善言”还有一个对立面,我相信很多人在读题的时候都没有读出来,那就是:也有一部分人,是“痛而不善言”的。(点击幻灯片:痛而不善言)能举出例子来吗?哪些人是痛而不善言的?

江颖:有些工人讨不到工资,就去表演跳桥。我觉得这就是痛而不善言者,企图用不正确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对自己不利,对社会也不利。

师:这是一种伤害自己的方法,是吧?

江颖:对。

师: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前几年经常出现的,包括之前在汕头出现的拆迁自焚事件,都是痛而不善言者。他们伤害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当你想到这个角度的时候,可不可以想得再深一点?那些人为什么痛而不善言呢?我们是不是就应该仅仅责备他们主观方面的原因呢?说他们心态不够平和?方式方法不够得当?

黄琳芸:大环境也常常会给人造成一些无奈。

李中汇:体制、氛围都会有影响。

师:很好,痛而不善言者,不仅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点击幻灯片:主观、客观)我们来看看下面几则材料。

傅雷,1908年生,上海南汇县人。著名翻译家。学贯中西,文学、美术、音乐、外语“四位一体”,著作等身。1958年因向党提意见被划为“右派”。1966年8月30日,造反派上门抄家四天三夜;9月2日,傅雷与妻子朱梅馥被揪到大门口站在长凳上戴上高帽子批斗,受尽人格凌辱。9月3日夫妇双双自缢身亡。

翦伯赞,1898年生,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有《中国史纲》等多部著作行世。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学报》主编等职。“文革”中被反复批斗逼供、要他写材料诬陷刘少奇,于1968年12月18日偕妻戴淑婉双双服药自杀。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1899年。北京人,满族。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抗战期间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杀。

李广田,1906年生,山东邹平人。著名作家。1935年毕业于北大外语系。1948年入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昆明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残酷迫害,于1968年跳池自杀。

师:多的不说了,这是我们熟悉的几个人。“文革”期间,沈从文改变研究方向,不再写作,而去做学术研究,出版了一本什么书?

卢嘉欣:《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师:对。他改变了说话的方式,我不再说会让你们拿到我把柄来攻击我的话,我去研究学术知识,学术知识你们就无法搞文字狱。但是,即便是如此聰明、如水一般善于顺应和包容的沈从文,提起往事竟然也会号啕大哭。

“文革”中洒脱从容的沈从文最后号啕大哭

2012年12月27日 10:48 人民网

有一回,造反派们组织批斗会批斗沈从文,在一张纸上写上了“打倒反动文人沈从文”的标语,用糨糊贴在了他的背上,对他进行批斗。造反派们高喊革命口号,让沈从文低头认罪。批斗会开完以后,沈从文从背上揭下那张标语,仔细地看了一遍,事后,他对人说:“那人的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造反派安排沈从文每天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文学老人来说,这是一种侮辱。但沈从文对此却很看得开,他幽默地说:“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一个叫双溪的地方从事劳动,在那样凄苦的境遇下,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里的荷花真好,你若来……”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惊喜赞叹不已。

据林斤澜回忆:“大约去世三年前,一名美国女记者问起沈从文先生‘文革时的情形。沈从文先生说:‘我在“文革”里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女记者很感动,就走过去拥着他的肩膀说了句:‘您真的受苦受委屈了!不想先生突然抱着女记者的胳膊,号啕大哭起来,很久很久。”

去世那一年,林斤澜和汪曾祺常去看望他。他木然。有时看电视一看就是半天,然后忽然冒出一句话:“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是失望,还是绝望?或许,这污浊的世界,太喧哗、太粗暴了,根本配不上他的恬静和优雅。

师:应该说,沈从文是一个痛而极善言者。你看他调侃写标语的人的书法不过关,戏言因道德上可靠才被安排扫女厕所,在荷花盛放的季节对画家侄子的欣喜召唤,他在任何境遇中都那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包容隐忍并轻松化解。然而在他的心底,还是会有说不出的苦,最终化作痛苦的眼泪和失望的无言。所以,那些痛而不善言者,不仅仅是他主观方面不擅或者不愿好好说话,还因为客观环境让他没办法好好说话。再看一则关于大学生做美容整形来求职的报道。

世界以痛吻我,如何回报以歌?

2012年12月04日 中国青年报

“90后”大学毕业生小美因求职时被一名能力不怎样但身材比自己丰满的女生挤掉后,原本以为成绩好就能找到工作的她改变了想法,借了3万元手术费做了整形手术。她说,以后面试会更有自信,一定会找到满意的工作。据称,在毕业生求职的季节,做美容整形的大学生人数增长10%。

看到这样的新闻,别急着骂人,别急着拿所谓的“道德”来教训人。找工作要靠自己的实力,以改变容貌来解决问题,是不正确不理智的。这些道理谁人不懂?从小我们就被灌输“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的思想,可是看看我们的社会,能不让人产生怀疑?当我们以满腔热血试图创一番事业,却因为先天无法改变的因素被拒之门外;当这个社会比我们的想象更为凶险、现实却无力改变,只有深感无奈。

在这个快餐时代,什么都讲究快,生怕慢了一点就落后了。比如应聘,没有过多的时间留给我们展示自己的能力,因而第一印象显得尤为重要,外表有时候甚至决定了你能不能得到一份工作机会。如果连这关都过不了,那么恭喜你,你出局了。整容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还要忍受痛苦、承担整容失败的风险,但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整容,为了取悦招聘者,给自己增加就业砝码。

对于大学生整容求职,不该只停留在表面的谴责和批判上,而应该看到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现实。这到底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毕业生能力学识同质化,而使得“长相”起了关键的作用;还是因为社会的整体价值观错位,将外在的东西放得过大,而使得外在美吞噬了内在美?或许,原因还有很多。

我想说的是,生活看起来五颜六色十分精彩,可也十分无奈,因为你无法知道、无法控制自己变成什么颜色。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小碎布,一旦进了染缸,还能妄想保持本色?一如我们的社会,总有一整套的理论规范告诉我们怎样是正确的,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可是,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相对应的可实现的环境。因此,当你责怪我的时候,请看到我的身不由己,换做你,你会怎么做?

借用泰戈尔一句诗,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当这样的痛积攢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如何以歌回报?(林蓁)

师:各种事实告诉我们,那些痛而不善言者,并不仅仅是主观的原因,还有客观的原因。像这样打开你的思维之后,下一步该做什么了呢?当你把每个大概念和主脉络下面的丝丝缕缕全都理清了,并且发现了许多别人没发现的东西之后,下一步就该“确定你的路线”了。(点击幻灯片:确定你的路线)

你可以走浪漫主义路线(就像徐嘉珞),可以走现实主义路线(就像吴展国),也可以走功利主义路线。浪漫主义的作品关注人性,关注生命的终极问题;现实主义的作品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的时代;功利主义的作品则只关注考试,关注分数,这种文章往往会写成那种成功学性质的、类似于激励大师的演说的类型。这三种写作会有不同的结局:浪漫主义会与宇宙同生共死;现实主义会与时代同生共死;功利主义呢,(学生笑着齐声说:“与考试同生共死!”师亦笑)对,与高考同生共死!

师(笑):你可以选,怎样我都支持你!确定路线之后,就要开始你的编织啰!(点击幻灯片:开始你的编织)在拉丁文里面,“文本”的意思本来就是“织物”。至于怎么编织,你可以从我们刚才条分缕析的种种角度当中挑选出几个,然后对比着写也好,并列着写也好,递进着写也好,我们已经讲过很多写作层次的编织方法了。对于文章的结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喜好,其实我对那种正文部分用三个整齐的段落并列起来的结构非常不喜欢,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格式化的新八股。给出一个框架然后往里面填东西,这是搬运工们擅长做的事,这样的作品不属于大师级。我很喜欢本雅明的一段话:

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完成的作品的分量要轻于他们倾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断简残篇,因为只有性格较有欠缺和精神比较涣散的人才会从完成的作品中获得无与伦比的快感,感觉到因此而获得新生。在天才看来,每一次间隙以及命运的那些较沉重打击,都像温馨的睡眠本身一样与他工作间里的劳作相生相随。

——本雅明《单行道》

本雅明的作品大都是断简残篇,而他唯一一部完整的书,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完成的。当然,这些见解,你们可以不理,为了考场得分,你们可以按照那些常规的方式去做。(学生齐笑)我只是想说,真正的文学,是什么样子。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猜你喜欢
善言沈从文
敢言诚可贵,善言价更高
哲理漫画
“善言”与“善行”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天论”的哲学分疏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