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2019-09-10 07:22刘小兵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20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问题精准扶贫

刘小兵

【摘要】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城市建设趋于完善,这一背景下城市发展机遇增加,人口吸引力显著上升而相应的,农村劳动力呈现流出趋势,这是当今的社会局势。然而这一局势下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偏离心理发展轨迹,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具体阐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缩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差距、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精神高度。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入手,通过各项措施弥补教育缺失,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依托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使儿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发育不健全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家长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城市闯荡,孩子多由老一辈看管。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这一阶段独有的年龄特征,其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小学阶段正是处于认知世界,学会爱与被爱的年龄,但是由于现实原因,留守儿童从小缺乏家庭的关爱。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在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下才能够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质。然而教育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庭教育缺失学,生放纵自我,难以对学生进行管控。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已然落后,家庭作为第二学校其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受环境影响,这些儿童从小便封闭自己的内心,明显特征在于缺乏安全感,不与别人交流沟通。身边的亲人和孩子之间存在年龄代沟无法深入感受儿童的情绪,难以消除儿童的不良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性格发生显著变化,变得越发孤僻、内向,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易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出现不良行为

互联网时代已然到来,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网络环境错综复杂,政府没有出台具体的政策进行管理约束,小學阶段孩子不具有是非辨别能力,极易受不良思想和影视剧影响。儿童心理扭曲,走向错误的道路而不自知。在错误的思想引导下,学生会做出令自己后悔终生的不良行为,更甚者还会毁掉自己的一生。小学阶段学生对社会具有极强的社会欲望,孩子不似成人具有丰富的阅历,自身抵抗能力较差。另外学生还未达到法定年龄,一些社会不良人员看到这一特征,威逼利诱学生做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根据调查显示,违法犯罪行为人员中,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占比重较大。数据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状,引发我们的深思。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我国正在积极进行社会转型,留守儿童是转型期间形成的具有特殊属性的弱势群体。然而在现有学校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保证学校升学率上,一些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成长,师生关系较为僵硬。教师不具有先进意识,没有采用情感教育方式走进学生的心房,学校教育不到位,教师没有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无法照顾学生情绪。另外留守儿童心理较为敏感脆弱,过于重视他人的看法,情绪阴晴不定,心灵状态不佳。教师在与之交流沟通时不具备言语技巧,这样只会将学生推得更远,加剧学生心理问题。

二、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从家庭教育出发,避免出现监护缺位状态下的逆反

家长要尽可能的将孩子接到身边照料,从而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另外家长要提高自身认知,让学生灌输努力学习的正确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家长要坚持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的教育原则,不能一味宠溺儿童,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加大儿童心理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态势的蔓延。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要以身作则,构建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家长和教师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思想共识,共同为解决儿童心理问题努力。

改变老一辈“养而不教”旧的教育模式,保证自身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在儿童教育工作上既不能过分溺爱又不能过分严厉,要意识到对儿童的过度关爱只能毁了孩子的一声,要将对儿童的关爱倾向于精神生活而非物质生活上。

(二)从学校出发,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1)消除学生不良情绪

学生缺乏家长的陪伴会滋生怨恨情绪,在时间或者其他因素的催化作用下引发出厌世情绪,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教师要把心理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从而体会父母的不易,促使学生具备感恩之心。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弥补儿童的情感空缺,让学生学会爱与被爱。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更是情感活动的组建者。教师要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温暖孩子的内心。教师要积极开设“我给家长写封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写信这种方式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写信不像打电话那么直接,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纸上,更利于学生抒发自身情感。

(2)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条件

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二阵地,学校要有所作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向社会招收在心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才,保证心理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帮助学生解开心理困惑,从而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设置心理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另外要在心理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律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3)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学校要建立学生的在线档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群体进行文字记载,从而保证学生成长进程的动态化。档案作为学生在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学校要设置专门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行为标准完成数据收档、分类管理,保证工作的程序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系。

三、政府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政府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力度,制定相关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建立寄宿制学校,给予其政策支持,从而吸收社会资金留守儿童建设工作。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一跃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精准扶贫工作质量必须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完善制度体系,进行社会改革。首先要积极取消户籍制度,放宽学生入学条件,消除区域歧视和身份歧视。另外致力于农村建设,保证城乡资源的协同性,设置工作岗位减少人员流动。

四、从社会出发,营造良好关爱氛围

儿童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发展前景。要凝聚社会力量关注儿童成长。开展“社会妈妈”“知心姐姐”活动带给留守儿童心理慰藉,弥补儿童的成长空白期,促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消除儿童内心孤独感、引领儿童走出自己的世界,消除心理问题。各地区工委可以组织各阶层给儿童讲授自身故事,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品质。媒体发挥自身作用,设置固定节目传播正能量,激励留守儿童努力向上,具有阳光健康的心理。社会要形成合力,共筑儿童友好家园。

五、结束语

精准扶贫理念提出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还是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保证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媒体、家庭五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够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营造温馨的避风港,才能够为儿童成长铺路,保证留守儿童健康、阳光成长。做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能够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春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育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33):12-23.

[2]冯向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34-39.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心理问题精准扶贫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