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2019-09-10 04:22于广勤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中医内科

于广勤

摘  要:ACLF属于中医学“急黄”“瘟黄”等范畴,《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急黄候》中记载“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急黄(或瘟黄)在发病过程中可出现“血证”“鼓胀”及“肝厥”等,病机多属“正虚邪实”,其基本病机集中在“毒、热、湿、虚、瘀”等方面。近10余年来,国内关于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中医证候规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日趋增多,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改善症状等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内科;临床诊疗

1ACLF病因病机特点

李筠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课题研究中发现,ACLF与其它类型的肝衰竭在疾病特点方面具有明显區别,只有精准把握疾病自身的特点,才能进行针对性治疗。根据其临床特征,ACLF多归于中医学“急黄”“瘟黄”“黄疸”“臌胀”“血证”等范畴,提出该病核心病因病机是“肝、脾、肾”为本虚,“湿、热、毒、瘀、痰”为标实,主要临床常见证型分别为湿热瘀黄、气虚瘀黄。主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毒热炽盛内陷,湿浊蒙蔽清窍,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终致毒、热互结,迫血妄行;湿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气机逆乱,水停血阻。肝病日久,累及脾肾,临床故见气虚及阳虚的症状。前期的研究表明:ACLF患者以瘀血发黄为基本证型特点,不同病变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征,其兼证分布情况是:血瘀血热型多分布于病程的早中期,脾虚湿困及脾肾阳虚型主要分布于晚期,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型以中、晚期为主。

2中医诊断

2.1病名诊断:

急黄是指在“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等病史基础上,由于疫毒复发、饮酒、重感外邪、劳累等诱因起病,病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极度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小便不利,或见发热烦渴,或见神昏谵语,或见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2.2证候诊断

2.2.1毒热瘀结证

主症:①发病急骤,身黄、目黄,颜色鲜明甚至其色如金;②困倦乏力;③呕恶厌食或脘腹胀满;④舌质红,或红绛,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次症:①口干口苦,或口渴但饮水不多;②大便秘结;③尿黄赤而短少;④皮肤瘙痒,或抓后有出血点,或皮肤灼热;⑤或见壮热、神昏谵语,或有出血表现(吐血、衄血、便血、肌肤瘀斑);⑥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舌少苔或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凡具备主症3项(其中主症①必备),或主症2项(其中主症①必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2.2.2湿热蕴结证

主症:①身目黄染,小便短黄;②肢体困重,乏力明显;③口苦泛恶,脘腹胀满;④舌苔黄腻。次症:①大便黏滞秽臭或先干后溏;②口干欲饮或饮而不多;③高热或身热不畅;④舌质红,脉弦滑或弦数。凡具备主症3项(其中主症①必备),或主症2项(其中主症①必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3辨证论治

3.1毒热瘀结证

病机:湿热交蒸,毒瘀搏结,脾失健运,腑气不通。治法:解毒凉血,健脾化湿。推荐方药:①犀角散(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Ⅳ)。药物组成:水牛角、黄连、升麻、栀子、茵陈、板蓝根、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土茯苓等。②解毒凉血方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药物组成:茵陈、生大黄、栀子、生地黄、黄芩、赤芍、蒲公英、郁金、丹参、牡丹皮、紫草、白术、茯苓、陈皮等。③解毒化瘀方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药物组成:茵陈、赤芍、大黄、白花蛇舌草、石菖蒲、郁金等。④清肝方加减(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药物组成:茵陈、败酱草、黄芩、虎杖、生大黄、赤芍等。推荐中成药:赤丹退黄颗粒:(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药物组成:赤芍、丹参、葛根、瓜蒌。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8周为1个疗程。

3.2湿热蕴结证

病机:湿热疫毒,阻滞中焦,熏蒸肝胆,脉络瘀阻。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化瘀。推荐方药:①甘露消毒丹(清·王士雄,《温热经纬》)加减(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药物组成: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等。②复方茵陈方加减(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药物组成:茵陈、栀子、黄芩、大黄、炒白术、甘草等。③茵虎方[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药物组成:茵陈、虎杖、赤芍、大黄、栀子、车前子、茯苓、猪苓、三七(粉)、玉米须等。推荐中成药:①茵栀黄注射液(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药物组成: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以绿原酸计)。辅料为无水葡萄糖、葡甲胺、甘油。用法:静脉滴注,每次10~20mL,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滴注,每日1次。②苦黄注射液(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Ⅳ)。药物组成:苦参、大黄、茵陈、柴胡、大青叶。用法:苦黄注射液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3脾肾阳虚证

病机:湿毒久羁,耗伤正气,气虚及阳。治法:健脾温阳,化湿解毒。推荐方药:①茵陈四逆汤(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加减(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药物组成:茵陈、炮附子(先煎)、干姜、炙甘草等。②温阳退黄方加减(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I)。药物组成:茵陈、白术、炮附片、白蔻仁、赤芍等。③温阳解毒化瘀方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药物组成:茵陈、薏苡仁、白术、丹参、制附片、赤芍等。如果患者阳虚不明显,以脾气虚弱为主,可选用以下方药:①扶正解毒化瘀方加减(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I)。药物组成:炙黄芪、虎杖、茯苓、刘寄奴、丹参、益母草、猪苓、炒白术等。②益气健脾基本方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药物组成:黄芪、太子参、炒白术、陈皮、当归、茯苓、炙甘草、女贞子等。

结论

ACLF是肝衰竭中最常见的类型,进展快、病死率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洪,陈刚,甘雪梅.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的新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1(9):1496-1500.

[2]  赵明河,殷军.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肝外胆道梗阻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18,7(2):149-150.

猜你喜欢
中医内科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CRP、RF的影响研究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手段的治疗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急性中风患者接受中医内科治疗的疗效探究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综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效果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
辨证治疗在中医内科中的重要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