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布氏杆菌病防控

2019-09-10 06:43孟克达拉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防控措施诊断

孟克达拉

摘要:牦牛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种疾病对牦牛养殖产业造成的危害巨大,严重影响牦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地扑杀无害化处理,很容易造成疫情的快速传播蔓延。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牦牛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以更好地防控该种疾病。

关键词:牦牛布鲁氏杆菌病;诊断;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64

0引言

牦牛布鲁氏杆菌病是牛养殖中的一种生殖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主要威胁繁殖的母牛和种公牛,母牛感染该种疾病后经常出现流产或者终身不孕,导致养殖场的淘汰率显著升高,并且该种疾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近年,牦牛布鲁氏杆菌病在各个养殖主产区广泛流行,随着养殖密度不断增加以及养殖户不科学的引种行为,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概率极大增加。为更好地防范牦牛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播流行,就需要深人探讨引发该种疾病的原因,掌握该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为养殖户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保证牦牛养殖产业稳定发展。

1流行病学

牦牛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种致病菌呈球杆状或者短杆状,不能很好地运动,不存在芽孢,革兰氏阴性染色。在自然条件下,致病菌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阳光直射或70°C环境下10min就会死亡。一般消毒剂就能将其快速灭活。布鲁氏杆菌除危害牦牛外,还可以危害多种牲畜。在多种动物中,牛对该种致病菌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发病病例较多。通常具有繁殖功能的母牛和种公牛感染率最高,繁殖母牛的感染率高于公牛。养殖场的患病牛、隐性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在患病牛的生殖器官中携带大量致病菌,因此患病牛排出的精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中携带大量的致病原。如果妊娠母牛出现意外流产,其流产物、死胎、乳汁和羊水中也会携带大量的致病菌,污染周围环境后,很容易造成病情传播蔓延。通常带菌的饲料饲养用品以及患病舍所处于的区域,都是疾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牛和患病牛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都会导致致病原的进一步传播蔓延。养殖场出现布鲁氏杆菌病后,首先是妊娠母牛出现突然流产,其次养殖场的流产数量不断增多,产下死胎、弱胎,有的牦牛流产后,表现为胎衣持续不下、子宫发炎、乳房发炎、子宫肿胀、种牛睾丸出现病变、精子质量逐渐变差、精液量逐渐下降,导致种公牛性能降低,甚至被淘汰。养殖场的犊牛和不具备生殖功能的牛感染致病原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某些临床症状,主要呈隐性经过。该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牦牛配种和繁殖季节发病率最高。

2临床表现

布鲁氏杆菌侵人牦牛机体后,在骨髓、关节、淋巴结和子宫、胎盘等处进行大量繁殖,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养殖场的犊牛和不能繁殖的牛感染该种致病原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出现隐性经过,症状最为明显的是妊娠母牛。任何妊娠阶段的母牛感染布魯氏杆菌病后都可以出现流产现象,但多发生于母牛妊娠的5-8月后,妊娠母牛表现为突然流产,产下死胎或者弱胎,流产后胎衣长时间滞留在子宫中,不断从阴道中排出灰黑色或者棕褐色的分泌物,恶臭难闻。当患病牛的乳腺受到侵害后,轻度会影响牦牛的产奶量,重度会导致乳汁发现明显的特征性变化,乳汁呈絮状或者黄色水样分层[1],乳房表面温度显著增高,用手触摸有疼痛感,患病牛拒绝触碰。

3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牛的胎衣解剖后,发现胎衣水肿、增厚并存在.明显的出血现象,胎衣还会存在黄色的胶样浸润,表面附着一层纤维素性蛋白絮片和脓液。绒毛叶贫血明显并附着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和黄色脂质状的渗出物。将流产的死亡犊牛解剖后,发现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存在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胸腔、腹腔中有大量淡红色的液体,真胃中含有大量淡黄色或者白色的粘液絮状物,胃肠粘膜显著出血,淋巴结、肝脏、脾脏肿大明显,并存在散在的坏死病灶。脐带呈现浆液性浸润,质地肥厚变大。

4实验室诊断

牛布鲁氏杆菌病诊断难度不大,根据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等方法能及时确诊,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常见的是血清学检测方法,该种方法操作简单,误诊率较低,在牦牛布鲁氏杆菌病诊治中应用较为常见。采集发病一段时间患病牛的新鲜血液,首先与虎红凝集抗原进行血液凝集试验,将采集的血液滴加到一个洁净的玻璃板上,然后滴加虎红凝集抗原,经过检验为疑似布鲁氏杆菌病的新鲜血液,单独挑选出来,进一步分离得到血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通过检查布鲁氏杆菌抗体判定血清凝集效价,效价比为1:50确诊为疑似,1:100确诊为阳性感染[2]。采集分娩期母牛的新鲜乳汁,进行全乳环状试验[3]。选择使用苏木子染色的环乳抗原,加入新鲜的牛乳中,经过充分混合后,放置在37C的温水中观察颜色变化情况,如果颜色呈现蓝色表示为阳性,无颜色变化表示为阴性。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以判定致病原为布鲁氏杆菌。

5防治

5.1紧急处理

确诊为牦牛布鲁氏杆菌病后,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封锁隔离,并将确诊的牛立即扑杀无害化处理,并采集整个牛群的新鲜血液,进行一次全面的血凝试验和血清试验,检测为阳性的隐性带菌牛,立即淘汰处理。对检测为阴性的牛紧急免疫接种流行19号菌苗,妊娠母牛禁止使用该疫苗。在整个封锁隔离期间,应该加强卫生消毒,及时清理患病牛舍的各种污染物,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消毒1次,连续消毒1周。同时,对周围牛、羊、猪养殖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检查其他养殖场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当整个疫区的最后1头患病动物扑杀、无害化处理完毕,经过严格的检疫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不存在布鲁氏杆菌感染后解除封锁。

5.2预防

在今后牦牛养殖中,应该引导养殖户科学引种、科学检疫,注意新引进的牦牛必须单独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隔离期间不能与其他牛接触。同时,还应该反复检查发病区域的牛群,多次进行血清检测,全部呈阴性后表示牛群净化完全。注意做好健康牛群和犊牛的疾病预防工作,保证犊牛饮用无病菌的牛乳,并在出生6个月后进行病菌检查,依据检查结果进行养殖。为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防范牦牛布鲁氏杆菌病的意识,有关单位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动物防疫部门关于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要求开展专业性的宣传教育,通过深入基层和养殖户进行广泛交流,使广大养殖户了解该种疾病造成的危害性,了解疾病的相关防治知识,提高科学养殖水平,保证养殖更加合理科学。当出现发病情况后,应该引导养殖户及时将病情上报并进行专业诊治,同时在病情防控期间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6结束语

在牦牛养殖中,如果不注重各个饲养管理环节的有效防控,会导致牦牛感染该种疾病的概率极大升高。为切实做好农牧地区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降低农牧民群众感染布鲁氏杆菌的概率,基层地区的畜牧兽医人员要深入基层开展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养殖户在引进牦牛时,一定要做好产地检疫、运输检疫以及到场隔离观察。在养殖中一旦出现疑似发病情况,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并将病情及时上报,由专业兽医进行专业诊断,降低致病菌扩散蔓延的可能。另外,相关单位还要进一步完善牦牛养殖业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从内外部联合人手,控制牦牛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1]王弘学,动物布氏杆菌病及其防治[J].甘肃畜牧兽医,2009(3):27-28.

[2]吐热古丽.克里木,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8(12):90-91.

[3]王敏,朱晓琴,李梅,家畜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J].中国畜禽种业,2019(3):147.

猜你喜欢
防控措施诊断
连江县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防控措施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