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从关注时事到表达观点

2019-09-10 07:22张春华
大学·课外阅读 2019年2期
关键词:时评油腻观点

张春华

许多同学都有关注新闻的好习惯,许多社会热点也能激发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青年学生应该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胸怀与眼界,也应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和担当。

新闻时评,又称时评,是借助传播载体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现象等,及时表达自己观点的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是公民表达自己见解的实用性文体。时评可以“用事实说话”,也可以直抒胸臆。因时而评,缘事而发,寓理于事。现代新闻史上,如梁启超、邵飘萍、陈布雷、邵力子、邹韬奋等都是时评高手。

阅读好的时评

阅读时评,继而练习写作时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阅读时评有什么益处呢?不少同学认为是为了写作文,这种认识无可厚非。但是时评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就是,以公民之身份,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公民之态度,表达对社会生活的关切。

该用怎样的眼光看时评呢?社会每天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各种事件,媒体也会站在多种视角发出各自的声音。或正面或侧面,或褒或贬,或大视角全面评价,或小角度从细节切入。但是,这些时评是否都传递了合适的观点呢?我们对新闻事件稍加关注就可以知道,有些事情会有“反转”。一切都需要基于事实来评价,需要有冷静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新闻“反转剧”中,读者要有自己的思考,不盲从,不偏信,不人云亦云。

互联网的便利让人人都有机会表达,但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写时评。比如,有些人写时评以情绪宣泄为主,讲不出明确成熟的论点,既没有充分的论证过程,也不能做到有理有据,甚至有些时评片面追求热点,忽略了对事件真相的剖析,更做不到表达恰当的观点;也有一些时评,过分局限于“就事论事”,不擅长剖析问题的实质,而是简单匆忙地叙述事件,或拘泥一个特定的孤立的事件,不能从中发现并揭示事件的规律性或本质特点;还有一些时评,只表达质疑和抨击,只能说出“不好”,缺乏“怎么办”的建设性意见……这些都不算好的时评。所以,同学们在阅读时,尽量选择权威媒体的新闻时评,它们具有更好的示范性,也会带给我们值得借鉴的写作经验。

有些好的时评,本身就是一篇优秀作文,有叙有议,有理有据,语言简洁,思路清晰,非常适合同学们阅读。例如,一度引起广泛关注的“油腻中年人”话题,你如何看待呢?不妨来看一篇《人民日报》的时评:

透过皮相看油腻

知庸

近来一文《如何避免成为油腻的中年人》,戳中了痛点,满屏跟风。大家你一条我一条:大肚子、盘串儿、炫耀喝茶、公开说性、爱教育人、装腔作势、不读书……油腻的指征纷纷出炉,相信不少人暗自惊心。

大家有油腻恐慌,好清而不好浊,这是好事。然而,判断油腻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似乎还值得申说一二。

油腻之本义,当发乎庖厨。油放多了,能把菜葉子浮起来;肉太肥了,咬上一口吱吱冒油;赤酱、多糖、重味,也是油腻元凶。越过量加料,离“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境界越远。

人也一样。透过纷杂的表象看油腻,其本质是一种过量:趣味过量、自尊过量、欲望过量。

何为趣味过量?譬如说,盘串儿、好文玩、谈人生哲学,这是一种趣味追求,挺不错,但倘如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所说,赏月固是清事,月下装腔作势,恐人不知其赏月,就俗了。仔细想想,许多油腻审美,皆如此。审美趣味,尤其是分寸感,是熏陶出来的。成长过程中资源匮乏,中年恶形恶状难免不自知。没别的,只能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来弥补。

再说说自尊过量。曾结识过一位朋友,50多岁,最喜欢教育他人,进饭店必训服务员,到单位必骂年轻人,太把自己当回事,人见人烦。几十年积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总会有些成果、人脉,以此为倚仗盛气凌人,或者把自己的些许经验放大成宇宙真理,强加于人,这就腻不可耐。清朝皇帝有一处所叫“戒得堂”,人之既老,戒之在得,人到中年也要戒得。王国维词: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人生贵有这种“身外观身”的自省精神。

欲望过量更麻烦。有一位企业家,事业做大,临近退休,在办公室挂出“初出茅庐”四字条幅。观者不解,他说,那个战战兢兢、朝乾夕惕的小青年状态,才是干事、为人的好状态。大事小事随心任陛、想干啥就干啥,是取祸之道也。是之谓自制。

既然病根是过量,那就要做减法。自学而自知,自知而自省,自省而自制,或是法门,何妨一试。

这篇时评首先对“油腻”现象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描述;然后从对“油腻”的恐慌入笔,分析“油腻”的含义;转而对“油腻”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每一个原因分析中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最后提出解决“油腻”之病的办法。而这一切,都基于对“油腻”现象的全面了解和深度剖析,所以整篇文章文采飞扬,又情理交融。

时评阅读能够提升写作思辨力。因为时事最贴近社会生活,往往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因此给每位同学提供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面对一个社会热点,每个人都有发言权,站在不同的角度、秉持不同的态度,可能会让大家有不同的认识与判断。但是谁的道理更贴近新闻事件的真相?谁的判断更有道理?怎样的表达更容易赢得大家的认可?可能就需要讲道理,而且要会讲道理。在讲道理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弄清真相,提高自我判断力,也提升对问题的剖析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时评写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确立恰当的观点,如果文章的观点“跑偏”,后面的说理只会让人觉得是强词夺理。而观点是在事件的真实描述中产生的,因而要全面地了解事件,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一个新闻热点,当你问自己“应该怎么看”时,就应该意识到,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新闻事件的真实信息,这样发表观点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如果你了解的只是新闻事件的一角,那么你的观点就可能是片面的。比如,仅仅通过一段被剪辑过的视频来判断,可能会背离事情真相;网上的一段话,也许被删掉了表达的语境,于是被断章取义;有些事情,可能被刻意放大了影响,所以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拨开这些迷雾,才有可能锤炼出客观的观点。

如何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呢?要学会全视角审视,有逻辑表达。例如,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我们可以从滴滴网约车公司的管理角度思考,可以从网约车司机的法治素养和社会道德角度思考,可以从乘客的自我保护举措角度思考,还可以从治理弊病、规避隐患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而不管从哪个角度表达观点,都不能背离“真实”这个基础。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反转”新闻,说是“反转”,实际上就是人们迫不及待地发表看法而不愿意耐心等待真相所造成的闹剧。例如2018年10月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新闻发出后,有人不经查证就把责任推到被撞的开红色轿车的女司机身上,甚至发生了“人肉”红色轿车司机的网络暴力。后来新闻“反转”,原来红色轿车司机被撞时是正常行驶。而公交车内的监控显示,当天一名女乘客错过了下车站点,便与司机争吵,而司机在与这名乘客争执互殴中突然左打方向盘,撞上红色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新闻刚发布时,很多人就被不当言论左右,不理智地攻击“女司机”,模糊了事件的真相,混淆了事件的性质,迷失了自我判断力。因此,我们对待社会新闻事件时,不人云亦云,不偏听偏信,也不要急着“蹭热点”,多等一等,多听一听,多看一看,去发现更全面更真实的事件面貌,然后再做出评论,有助于我们避免偏颇的观点。

继续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对于这个新闻,我们该怎么看呢?如果仅从某一个渠道获取信息,只从一个角度来判断,可能难以了解事情的真相,所阐发的观点也可能失之偏颇。我们可以尝试从公交车司机、错过站点的女乘客和车内其他乘客的角度,发现不同的立场、态度和问题,如职业操守、社会公德、公民责任等;也可以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谈如何保障职业司机驾驶中的安全,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的人应如何处罚;还可以从围观新闻事件的网友角度,谈网络暴力和“追求热点”的心态对真实事件的干扰,对不理性情绪的鼓动等。

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闻事件往往不是孤立的一件事,它可能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乘客干扰司机驾驶、危害公共安全并不只有重庆万州这一例,在不同城市都发生过类似事件,我们在写作中应该把这件事放到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去看,而不是仅仅看一个人做得对不对,这才能让时评更具有社会意义。

同学们在关注这些新闻事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是写具有时代意义的真作文,也是自我教育的一次绝佳机会。

我们对待社会新闻事件时,不人云亦云,不偏听偏信,也不要急着“蹭热点”,多等一等,多听一听,多看一看,去发现更全面更真实的事件面貌。

热点时事,并非只有宏大的社会新闻事件值得关注,一件小事也可能触发深入的思考。对于同学们来说,一些容易“拿得动”的新闻小事,更利于用自己的眼光和头脑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例如,某市电视台的“百姓民生”栏目播出了各部门对某小区地下水管爆裂问题推诿责任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关注。一名同学就在观看整个新闻事件后写了下面这篇时评文章,很值得我们借鉴。

“踢皮球”嘲讽了谁

一小区地下水管爆裂,居民们找到了物业,物业說这要找街道办事处,来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又把责任推给供水局,到了供水局,供水局却又让他们找物业,最终通过协商,方才由街道办事处派人修好了水管。

这场“踢球大赛”弄出如此大之风波,令人无语。要是有一方肯主动承担责任,又岂会发生如此荒谬之事。

水管爆裂本是小事,却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这与“责任”二字密切相关。本来这地下水管就没说是谁管,要是去修了,不就默认自己承担了水管的修缮责任了?那些“明眼”的部门为了逃避责任,互相推诿,“踢球大赛”由此而生。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跨过一“界”,无论是省界,市界,区界抑或是镇界,大多数的“界”,路不成路,桥不成桥,人烟稀少,杂草遍生,一派荒凉之景,为何?这里是分界处,两边都不愿承担发展此地的责任。

政府部门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老百姓?当前正办得如火如茶的“共享单车”们便因此而遭殃。共享的本意是好的,奈何有的人骑完付完钱后,将共享单车随便一放,马路上、草丛中,到处都是共享单车的“身影”。为何不放好呢?问之则曰:“这又不是我的。”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而是集体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于责任。要是人人都不愿意承担自己的那份责任,而只知道将脚下的球踢给别人,总有一天球会被再次踢回,人人都深受其害。然而,若是每个人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比如,用完单车后将其放好再走,现在岂会有如此不堪之局面?

因此,抵制“踢皮球”已势在必行。而政府应做出表率。政府要做出明确规定,使责任范围尽量明确。不能明确的也要向社会表示,坚决贯彻落实首遇责任制。

有了政府的牵头,普通百姓也会随之而化。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有一份责任意识,尤其是涉及公物时,我们更不能因为公物非我所有而不加珍惜,而要记住:这件东西不只我一个人在用,只有每个使用者都爱护它,下次到我使用时它才能仍然完好。

若每个人都能承担起自己应有之责任,记住“利人即利己”的原则,不随意乱踢脚下的球,社会方能得到长足的进步,最终的受益者也将是我们。

这篇时评从新闻事件出发,剖析出问题的实质在于“责任”不明,各个部门又缺乏主动承担的意识,然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其实,这也就是同学们常写的议论文。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实实在在地说话和讲理,不玩浮华的文字游戏,也不炫耀性地引经据典,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作文不是一定要“炫技”,如果你真的能把道理讲清楚,最朴实的语言也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作者把重心放在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上,这样的文章发乎内心,也能击中人心。

当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很快写好时评,在练习写之前,我们还是需要大量的读。现在许多新闻媒体都十分关注新闻时评,品质比较高的如《人民日报》的“评论”专栏、人民网的“网评”频道、《光明日报》的“时评”栏目、《中国青年报》的“热点”栏目、《南方周末》的“评论”专栏等,它们对时事新闻通过不同的视角澄清事实真相,弘扬社会正能量,提振社会风气,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许多事情并非只有亲自经历才能成长,同学们要学会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对新闻事件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有利于增长自己的社会判断力,成长为一个素养优良、思想成熟的好公民。

许多事情并非只有亲自经历才能成长,同学们要学会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对新闻事件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有利于增长自己的社会判断力,成长为一个素养优良、思想成熟的好公民。

猜你喜欢
时评油腻观点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油腻没有解药
去你的油腻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油腻痘大清扫就是要拥有100%滑蛋肌
观点参考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