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中高段学生预习数学新课的策略

2019-09-10 02:22方婷婷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5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

方婷婷

摘要:古人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背景下,预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促进他们的发展,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不管是走马观花式的数学预习,还是全面深入式的数学预习,都影响着预习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讓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引导、小学中高段学生、数学新课、策略

一、预习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部分数学教师在编写研学案时只关注知识的重难点,但没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出“高深”的、“有水平”的导学案,深深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降低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导学案主要是给学生用的,教师在编写研学案时不能忽略学情。教师在备课时要转变以往的备课观,要把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结合在一起,转变为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和编写,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不要一上来就没有梯度,加大难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在设计上尽量覆盖面要广,起点要低,要有层次性,形成一定的梯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体现知识的的连贯与迁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 预习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教师在设计预习题时过于随意,导致学生对数学预习的低效,学生也会对预习失去兴趣。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所以设计的预习要体现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

如在进行《克、千克、吨》课程教学之前,让学生在家里或者超市用秤量出重量为1克和1千克的物体,并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和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预习后,学生知道了4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1枚1分钱的硬币大约是1克。课前学生已经体会了1克与1千克物体的重量,更易于掌握1千克等于1000克的转化。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充满了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又如在教学《认识四边形》前,我让学生对数学课本知识点先进行自主理解,寻找出生活中的四边形的物体,尝试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测量、计算等。标记出不懂的问题,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者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预习体验中,学生能够在生活在寻找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锻炼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开阔了学生的脑力,有效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预习的同时,应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活动的题材,让学生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调整好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就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真正有效的预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数学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

三、 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启迪学生思维。

预习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能盲目地让学生预习,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预习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如《可能性》这节课前预习,我引导学生先尝试抛硬币游戏,并记录下抛硬币的次数以及正反面,随着抛硬币次数的增多,学生会发现出现正反面是相等概率的事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实物图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知基础。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锻炼实践能力。

预习时可要求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画图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数形结合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归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分层预习法。

预习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其次,在对于学生的数学预习笔记的书写上,一定要循序渐进,教师切不可过于心急,想一口吃个胖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是有一定的过程,教师只有在长期的、耐心的辅导下,学生的数学预习笔记才能有长进。所以,对于预习笔记的书写应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基础生: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但要求不宜过高。可以让他们在书上圈出重点的定义概念,初步理解意思,把学到的新知识初步试探性的应用于例题的解决上,把例题看懂就行。

中等生:这一阶层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因此,在预习的时候让学生画出重点话,标出关键字词例题不仅要看懂,而且要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课后的练习题,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去解决,学会把新知识运用到新问题中。

优等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习方法,所以在这一阶层更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预习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写出收获,总结困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复习《图形与测量》之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基础生只要能写出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就算完成预习任务;中等生要在这个基础上能自行推导出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而优等生还要能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求高或底的公式。一般情况下,基础生和中等生掌握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检查再订正,总结预习效果,学生能够体验到预习效果带来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对于优等生推导不出拓展公式的情况,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引导,让有能力的学生有条件思考下去,使预习后的课堂更加有研究氛围。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让学生在与学生之间、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合作、交流中,在不同的思维交流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预习导学提纲:

本节知识与以往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本节主要讲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你认为是什么?

例题你看懂了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动动脑筋,本节知识你有新的发现吗?

你有哪些困惑?课后练习你是如何解决的?

预习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的自学中培养,没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和好问精神,相信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会很深刻。采用这样的预习导学提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形成独立的能力,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教师经过巧妙地设计预习题和要求,让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途径。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不断地超越,让预习后的数学课堂充满人文的关怀和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新培. 浅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J]. 新课程(小学), 2015(2):4-4.

(2)张峰.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有效预习策略和方法的研究[J]. 学周刊,2017(11):163-164.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