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的多维思考及其运用

2019-09-10 03:52王云艳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运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普及,网络热词以诙谐幽默、简洁生动、意蕴丰富等特性快速流行于人们之间,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社会现象和网络文化现象,网络热词不仅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热门现象和热点事件,而且深刻影响着现代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的主要组成,网络热词的创作和使用的主力军,身受热词的影响。根据我国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要求,对网络热词进行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充分发挥热词的积极影响和正面效应,并且主动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网络热词;多维思考;运用

网络热词由网民创造或发掘,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民生、发表意见、参与社会进程的体现。可以说,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事件,网民的高度参与使特定事件的传播效应在互联网上迅速放大,进而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一、网络热词的经济元素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民意承载和反映。例如“楼脆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等热词看似是网民调侃逗乐无厘头的语言,往往是其智慧的一种体现,反映了人民大众对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社会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的无奈“调侃”,其中蕴含着民众对市场经济主体诚信缺失的反思批判以及对政府应当“有所为”的期盼。网络热词的产生和发展,是网络时代政治经济变迁、社会文化变革、生活方式变化的现实折射,是群体话语权力的隐喻和表征。青年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力军,网络热词对大学生的“三观”的形成构成很大的潜在影响,探究利用网络热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现实课题。

网络热词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但商业力量也会介入其传播过程,助推网络热词的进一步流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嗅觉敏锐且有创意的商家往往都比较重视网络的传播效果,他们能及时抓住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焦点事件中的网络热词,让其为自己的商业服务。例如,网络热词“俯卧撑”在网上爆红后没多久便成为商家借道生财的流行语,去年8月,这个词便赫然出现在南京市中央路一处巨幅房产海报上,海报上面除了楼盘名称、热线电话、接待地址以及LOGO图案外,只有“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13个白色的大字。

二、网络热词的民意表达

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网络热词在娱乐性的基调上体现着浓厚的民意表达倾向和舆论监督功能,并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网络亚文化和网络传播方式。网络热词的生成来源方面,一部分来自网民基于负面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该类热词具有趣味性,能够在折射出真实的社会情绪和公民意志的同时迎合大众。从“表哥”到“房姐”,再到“我爸是李刚”“欺实马”“俯卧撑”“躲猫猫”“钓鱼执法”等,这一类网络热词在反映出现行社会中的弊端与失衡现象的同时,更是网民对社会现实事件的一种民意表达。

网络热词不一定都是负面的社会公共事件的反映.媒体的正面引导也是网络热词生成与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源于网络热议的“给力”一词,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出现过后,人们便普遍认识到网络热词能登上大雅之堂,也能被官方所认可。其实,积极正面的网络热词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大众面前。“中国梦”“幸福感”“点赞”“蛮拼的”“棒棒的”“生命共同体”“青山绿水”“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等,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平和、风趣、幽默的一系列讲话,众多“接地气”的词语更是口口相传,成为网络热词。“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无数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只有植根于社会现实,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任何脱离社会现实的思政教育都难以得到受教育者的积极响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这些网络热词为切入口,将它们恰到好处地渗透与融人教育教学全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由认知认同到心理认同,直至政治认同。

三、网络热词的文化传播

网络热词是文化的重要反映,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射。现代社会文化之间的频繁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也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热词的生成与传播。在语言国际化浪潮的驱动下,大量外来语流入我国并被大众所认可、接受,网络新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吸收了外来词的形式。例如,热词“pick xx一下”,“pick”是“选择”的意思,“pick xx 一下”就是指请粉我家的xx。互联网的普及和言论自由的开放,使网络热词从“线上”走到“线下”,逐渐呈现出“网络方言”向“社会共同语”的方向发展。网络热词同时也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用中,折射出网民大众的心理变化和客观诉求。“勤能补穷”表达了人们在平时买不起的东西,在双十一攒攒优惠就能买到的励志精神;而“节后余生”指的是双十一过后,生活依然要继续,就算吃土也要笑着面对每一天的悲涼之景;“锦鲤”一词被赋予幸运的光环,“转锦鲤”是90后年轻人表现积极生活的一种形式。

社会学家指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记录网络文化特征的同时,存在正面健积极和负面消极之分。许多网络热词,如“新常态”“工匠精神”“获得感”“中国梦”“创客”“不忘初心”“顶层设计”,直接来源于国家领导人讲话,因获得人民大众的认同而广泛流行,该类热词反映了当代社会现实,充满着正能量,具有时代性和引导性。还有许多网络热词,如“小目标”“点赞”“逆袭”“低碳”等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时尚又符合语法规范,同时又能明确表达意思。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快销文化”,在加上互联网的匿名性和泛娱乐性,导致很多热词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性、低俗性和表意不雅等特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低俗、不健康的网络热词,积极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四、网络热词的辩证分析

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前社会现实背景和文化需求的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反映,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深入普及,促进了网络热词的飞速传播,当代大学生是使用、创造网络热词的主力军,身受其多方面的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全面看待的同时合理应用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流行符号,是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的另一种体现方式,是社会现实中人们内心追求的一种特别反映,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民权益的一种扩展。网络热词凭借其幽默诙谐、脍炙人口、时尚简短的特征,及时、飞速、准确的流行于人们之间。“佛系”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对不争不抢、无所谓、不求输赢、不计较的生活态度;“安排”体现一个人能胸有成竹肯定能够完成某件事;“中国梦”背后涌动的是国民对祖国未来的发展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撑、力量来源;“楼脆脆”“油你涨”其实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一种无奈和希望政府“有所为”的一种渴望。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有积极正面和消极负面之分。例如,“最美”“给力”“匠人精神”“逆袭”等词积极健康,反映社会生活的“正能量”;“很黄很暴力”“撕逼”“精日”“带我装逼带我飞”等网络热词消极庸俗。网络热词就如生活中的一枚硬币,具有两面性,我们要理性、全面的看待网络热词,辩证分析其利弊,最大限度发挥其正面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

网络热词幽默诙谐、朗朗上口、时尚个性,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不仅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而且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还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诉求,被大学生接受而广泛传播。习总书记强调要讲好我们自己的语言、讲好自己的故事,“中国梦”“供给侧”“匠人精神”“给力”“最美”等热词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在确保教育内容知识性的同时,借词喻理,适当地转变教师的话语风格,用高校大学生群体熟悉、生动的话语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同学们搜集热词、理解热词、感知热词,学会理性全面辩证地看待热词、运用热词。

在当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日新月异,网络热词逐渐向个性化、娱乐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大多数热词较积极、正面、健康,在流行的同时不仅可以增加语言表达效果,还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但也有一些热词是消极、负面、低俗的,不但造成语法的混乱、冲击语言规范,甚至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网络热词的运用要坚持方向性、适度性原则;教学方法要艺术化,热词选择要差别化,增强热词运用的时度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桑雷.“转语成育”:网络流行语中潜隐的思政教育价值析论[J].理论刊,2019(04):74-79.

[2] 麦克尓·布雷克(加).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M].刘亚林,胡克红,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35.

[3]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2

[4] 毅飞.新闻标题中的网络热词[J].传媒观察杂志,2010-10-16.

[5] 桑雷.“轉语成育”:网络流行语中潜隐的思政教育价值析论[J].理论导刊,2019(04):74-79.

[6] 桑雷.“转语成育”:网络流行语中潜隐的思政教育价值析论[J].理论导刊,2019(04):74-79.

[7]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2.

作者简介:

王云艳(1991—),女,云南玉溪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

猜你喜欢
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节能降耗技术管理在电气设备的运用
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综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