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理论模型建构

2019-09-10 07:22王雪薇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论模型教师教育

王雪薇

摘 要:本文立足于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基于学习共同体、群聚效应以及SECI 知识转换模型等理论,分别从“本体论( 教师教育虚拟体系是什么) ”、“价值论( 为什么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 ”和“方法論( 怎么样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 ”三个层面。探讨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与构建机制,以期搭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架构合理的理论模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3-0015-06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它不仅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2012 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的“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虚拟互联网平台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社会发展新形态[1]。于是,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 教育”就成为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新常态中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轨迹,已经从原先的独立封闭呈现出多元开放的局面。在“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由原来的培养传统合格教师走向培养现代化卓越教师。然而,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现有发展体系与教育信息化的高标准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对此,笔者认为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虚拟网络平台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有效,能够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主要有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怎样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并试图在回答这些问题中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理论模型。

二、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理论内涵

讨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理论建构,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教师教育虚拟体系。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对于研究者而言是基础性的本体论问题。由此问题可以引申出其他问题,即什么是“教师教育”,什么是“虚拟体系”。有关“教师教育”和“虚拟网络平台”在相关文献中有阐述,然而“虚拟体系”一词却未能找到界定清晰的定义。但由于虚拟体系是建立在虚拟网络平台基础上,以交互性虚拟社区为存在形式的系统,于是对“社区”、“虚拟社区”的含义也需要界定清楚。本文所定义的教师教育虚拟体系是指以网络平台为活动空间,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活动手段,以虚拟社区为活动形态的集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为一体的教师教育系统。

(一)教师教育的内涵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因此简单来说。教师是承担学生教学工作的教育者,而承担教师教学工作的人即为教师教育者,顾名思义可以解释为教师的教师。过去我国的教师教育被称作师范教育,那时没有教师专业的专业体系和学科建设。自从2002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正式将“教师教育”界定为“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总称”以来,“师范教育”才正式转换为“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学”与“教师教育学科”也逐渐拥有科学合理与普遍一致的称谓表述及意涵指涉。“教师教育”是指以教师职业核心本质“学‘教’”、“会教”、“教‘学’”为出发点的培养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教育学”是一门有关教师教育活动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或是方法论的学问,融科研、教学、育人于一体的专门化、应用性知识体系。“教师教育学科”是教师教育学科群中的一门支撑学科,最直接地服务于培养合格的教师教育者,间接地服务于培养从事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高素质教师[2]。

(二)虚拟体系的概念

“虚拟体系”是建立在虚拟网络平台基础上,以交互性虚拟社区为存在形式的系统。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体系”,“虚拟网络平台”,什么是“虚拟社区”,才能对“教师教育虚拟体系”这个新概念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知。

1.体系

体系,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例如制度体系、运行体系、管理体系与评估体系等等。制度体系是每个参与其中的成员在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是一个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体制基础和保障,是成员的行为规范。运行体系是指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能及其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系统内部组织架构和相应活动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系统运行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管理体系是指指挥、控制和监督系统运行过程的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管理模式。建立并运行管理体系是为了提高运行水平,持续稳定改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评估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为了及时发现并改正系统运行问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建立新的发展导向的有机整体。

2. 虚拟网络平台

“虚拟网络平台”是基于互联网、局域网的应用,实现资源共享、远程视频培训、多端同时视频会议和网络监控与桌面协助等信息化服务的服务平台,所有成员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技术, 互惠互利和谐发展。

3. 虚拟社区

社区在传统社会学中定义的实质是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由于当今社会的网络信息技术及应用迅速蓬勃发展,由地域界限造成的交流鸿沟已被弱化,社区更多被引用为一个心理概念,但这里要做区分的是网络不等同于社区,只有当每个成员通过各种信息通讯技术持续保持联络并彼此影响具有稳定关系网时,虚拟社区才能形成。“虚拟社区”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网络通讯为基本通讯方式的社区,具有公告栏、管理栏、群组讨论、社区内通讯、社区成员列表、线上互动等各种交流功能的学习共同体[3]。

正是由于虚拟网络平台和虚拟社区具有跨越时空、跨越组织边界、数字化、基于共同目标的平等互动等鲜明特征,使得这种虚拟学习交流方式有望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路径,结合制度体系、运行体系、管理体系与评估体系的不断构建和完善,从而形成以网络平台为活动空间,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活动手段,以虚拟社区为活动形态的集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为一体的教师教育系统,称之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不仅为教师创造了技术丰富的教与学的优良环境,也为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价值意蕴

(一)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必要性——时代要求势在必行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引导、电子商务的催生与带动等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互联网+”与教育正在逐渐发生深度融合。“互联网+ 教育”也催生了如慕课、教育APP、云资源平台、翻转课堂等等教育新硬件或软件设施的发展[4]。总之,现代信息化为教育事业及相关领域行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变革通道与上升路径。教师教育作为既涉及政府的教师培养、任用与管理,也涉及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全方位触及学术、实践和政策的领域,若想紧跟时代潮流,站在优先发展的最前端,就必须要利用好信息通信技术的远程交互性、灵活共享性等优势,建构个性化、多样性的教学、互动平台。

(二)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重要性——地域要求至关重要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占世界第一,同时也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教师队伍。截止到2017年8月24日,教育部统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任教师数量为1600多万。如此数量巨大的教师队伍分布在全国34个省市,660个城市,39862个乡镇中的510338所学校中。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最基本的条件[5]。这就使得地域特点导致的地区教师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至关重要。试想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教学方法若在教育发达的华北地区中心城区高校产生,经过一级又一级的推广,最终传递给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需要耗费多少时间,不仅如此,知识经过多级接受、转化并传递,其真实准确性有也必然降低。有些一线教师基于一线教学工作中的优秀教育经验也无法实时得到传播。因此,要构建一个教师教育虚拟体系,通过网络,使知识经验共享的时效性得到保障尤为重要。而且,除了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其他教学过程必需的教育资源如课件、教材等都可以破除地域的限制,转换成电子版形式在虚拟社区当中实现实时共享,进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紧迫性——内部要求迫在眉睫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代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最流行的概念[6]。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循序渐进、注重实践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实践场域中主动地寻找专业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灵活地组织安排自身的专业发展活动,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协作探究。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既需要良好的环境,也需要有力的工具来支持。目前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因为实施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不论对师范生亦或是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作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许多地方采取“教师进修”或“职后培训”等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些“培训”都是外部强加的,而且标准过于整齐划一,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也同时隐含着对教师专业发展中自主性的否定[7];其次,教师继续教育内容脱离广大教师的教学实际工作,不仅未能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实际培训往往还会给本就教学、教研压力倍增的教师增加更重的负担;最后,由于许多教师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所以教师培训实际上也没有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激励教师学习同行优秀经验,加强自己的教学反思和和促进教师见的合作交流。这种低效状态可以依靠虚拟社区而得到改变,虚拟社区可以将传统的教育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并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化学习的推广,在当前我国合作共赢的理念下,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四、教師教育虚拟体系的构建机制

(一)宏观架构

1.推出政策支持,明确协同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发展战略

构建我国教师教育虚拟体系,政府首先要明确带头发起部门的责任权利,由中央带头出台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相关政策。国家要将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放在教育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实施“创新发展、区域共建、高层设计、观念先行、后发优势、高校介入、社会参与、信息技术教育跟进”等发展战略。定期召开成果评估会议督导各级各类学校领导意识认识到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实现教育强国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定时组织高校联盟开展学术研讨会鼓励广大教师教育者在这一领域多做学术拓展,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和可研究价值。另外,要统筹兼顾推进区域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国家要呼吁各地方贯彻“政府推动、系统整合、市场运作、紧贴教学、重在应用”的方针,争取形成地区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1]。

2. 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保障水平

若想顺利高效推进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构建,教育经费和资源的充裕是充分必要条件。首先,国家应从中央领头,使财政部门在继续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的基础之上设立针对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专项资金,相应地要加强统筹好地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专项经费投入。其次,各省市、自治区要将教师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在经费和其他资源配置上给予优先考虑。再次,部署级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专家聚集地也要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每年拿出一定经费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建设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开支需求。最后,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信息化建设机制,动员学界、教育界与社会各界多方力量投入到教师教育虚拟体系建设上来。

3. 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覆盖范围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偏远山区和贫困乡村学校的教师培养、输送及信息化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构建一个专属于乡村教师的虚拟学习社区,打破时空壁垒,让乡村教师通过彼此间在线的学习交流,与名师专家的远程互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拾对教育的热情。还可以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覆盖水平。各地要统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工作和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立起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乡村教师克服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缺等因素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微观运行

1.运行机制

(1)专业知识学习与测评机制

教师专业知识是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才可能把教师专业做得出色。而专业知识绝不仅仅指的是所教学科的学科的知识,还包括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即教师既要拥有“学”的知识,还有具备“教”的知识,才能避免走向教师“半专业属性”的职业发展轨迹。教师的“全专业属性”包括学的属性、教的属性和学科内容属性[8]。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大部分教师只是能够掌握学科内容知识,“学”与“教”的知识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因此设计在线学习与测评功能,提供教师“全专业属性”的评价标准,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还能让教师自我检测学习成果,查缺补漏。

(2)专业技能教学与反思机制

教师专业技能包括学科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部分。学科能力是指教师运用学科的基本逻辑结构解决学科特有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专业知识学习与测评机制中得到训练。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能力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能力,教授教师教学技能并不一定必须要在教师培训或进修过程实现。事实上,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循序渐进、注重实践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寻找锻炼机会,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协作探究[9]。专业技能教学与反思机制可以支持教师上传自己撰写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样每位教师既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以便以后查阅改进,又可以在线浏览群体反思,进而改进自身不足,提升教学能力。

(3)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构建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最直观最便利的福音了。目前许多高科技手段例如“云计算”、“数据库”等已经成功打造出一个开放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云盘”的大容量储存功能与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达性、按需服务等特征,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资源下载服务。因此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涵盖期刊文献、教程、课件等各类资源,方便教师的资源查找,并支持资源上传功能,让教师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共同成长。

(4)同伴交流与协作机制

该机制是依据“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来构思的。协同做伴相对于独自钻研更能激发起教师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教师教育发展绝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要有持续不断的外部支持和内部协作,更能说明教师间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价值意蕴的讨论中,已经提到我国的地域特点使得散布在各地的教师可能因为地区偏远交通不便而无法轻易聚集一堂,彼此探讨交流。因此同伴交流与协作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们在线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教学感悟,就像应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软件聊天一样,在没有培训强制任务的压力下,相互借鉴教学经验,逐渐形成和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抱团实现专业发展。

(5)专家指导与科研机制

该机制是依据“群聚效应”的相关理论来构思的,“群聚效应”就是指某种具有内在的互补性、相似性的事物或者人群聚在一起, 各个事物或人之间在群聚的群体内相互作用、影响而对各自的生存或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教学名师和教师教育专家是教师群体中我们绝不能忽视的优质资源[10]。之前提到利用虚拟网络平台这片沃土迅速成长起来的慕课,直播课、微课等方式给教师教育开辟了发展的新路径。该机制可以为广大教师们提供一个专家远程指导的通道,共同聆听专家的讲座报告,与专家学者在线互动答疑解惑。还可以给一线教师在教学之余提供参与专家学术科研创新的机会。专家进行课题申报需要实践支持——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启发,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探索也需要指导支持——专家在理论层面的指导。但是再先进的录制手段,再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需要真正卓越的主讲人才能实现将专业的思想理论广泛传播的目的。因此将教学名师和教师教育专家通过群聚效应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就能形成一种领域中最大的团体动力,像中心辐射点一般,把最尖端的学术理念辐射出去。

2.运行策略

依据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管理学上提出“SECI的知识转换模型”,知识被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11]。在理想的教师教育虚拟体系中,专家名师的隐形知識就是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由“隐”至“显”、再通过组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由“显”到“隐”转化为教师群体的隐性知识。基于SECI 模型,再结合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对应五种运行机制提出学习测评、教学反思、资源共享、交流协作、专家指导共研五种运行策略。以期能帮助虚拟体系中的教师在同伴交流与协作机制和专家指导与科研机中,将优秀同行和专家名师的知识潜移默化;在专业知识学习与测评机制中,将学到的知识经验通过外部明示及时得到反馈;在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中,随时随地方便获取汇总组合的精优资源;在专业技能教学与反思机制中进行积累沉淀,完成自身的内部升华。

根据上述提出的五种运行机制和运行策略,本文构建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理论模型。

參考文献:

[1]平和光, 杜亚丽. “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 2016,(01): 13-18.

[2]杨跃. “教师教育学”刍议[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75-82.

[3]应国良. 虚拟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Z2): 34-37.

[4]秦虹, 张武升.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 教育研究, 2016,(06): 8-10.

[5]魏先龙, 王运武. 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技术, 2015,(02): 12-18.

[6]朱旭东.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 教育研究, 2014,(06): 81-90.

[7]林晓春, 代建军. 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的构建[J]. 教学与管理, 2017,(25): 13-16.

[8]朱旭东. 论教师的全专业属性[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10): 1-7.

[9]李香娥. 教学反思中的问题与建议[J]. 教学研究, 2010,(02): 83-86.

[10]吕露, 代建军. 教学名师发展群聚效应的内涵[J]. 教育导刊, 2014,(04): 60-63.

[11]Yang J, Pan Y. Analysis on Teaching Methods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 Based on Knowledge Transform Expansion Model of “SEC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IJEME), 2011,1(6).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Virtual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Wang Xue-wei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s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 Universiti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100875)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era, compli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earning Community”, “ Critical Mass” and “SECI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Model”, this paper propose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value significance and constructive mechanism of the virtual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It further discusses three important questions: “What is the virtual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Why do we build the virtual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How do we build the virtual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We expect that by building an operable and reasonable theoretical model, to open a new path for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Keywords:

teacher education; virtual system; theoretical model;

猜你喜欢
理论模型教师教育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间接技术进步效应的获得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老年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构建和验证
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大学的国际合作关系
词汇飞跃的本质:命名洞察力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