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访谈中的主持人的“质疑意识”

2019-09-10 16:56吴阳
健康科学 2019年2期

摘要: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蓬勃发展,节目的产量巨大,质量却高低不等。其中访谈节目的形式层出不穷,种类众多。在电视节目访谈中,以事件与人物类型为主的访谈节目居多。而网络媒体上以人物访谈为主的占大多数。本篇论文着重谈电视新闻节目访谈。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访谈效果。而对新闻事件和焦点人物的质疑与敏感则是访谈节目主持人所具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质疑意识;新闻访谈;追问;话轮转换

电视新闻节目这一大节目类型中,有诸多表现形式。比如:新闻播报,新闻评论,新闻专题,新闻访谈等等。无论哪一表现形式,皆是从侧面反映了新闻在电视报道中的无法撼动的重要地位。纵观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发展史,最早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之后又出现了口碑收视俱佳的《面对面》,《看见》等节目。而主持人王志,柴静同样也因为节目中特立独行的采访风格而被观众深深的记住。

主持人在新闻访谈节目中起到关键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主持人不仅是主持人,同时也是导演,访谈能否顺利进行完全依据主持人自身的功力。因此对主持人的要求比较高,具备的能力是多面的。面对不同的采访人物与新闻事件,主持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且根据不同的访谈人物进行合适的访谈技巧与策略。访谈的人物类型我们大体分为以下四类:商业翘楚,明星大咖,政界人物,百姓草根等。每位采访人物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对其性格,经历全面了解,才能探索新闻的真相与隐藏的事实。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需具备四个意识:换位意识,无知意识,质疑意识,现场意识。本篇论文着重强调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质疑意识。以“质疑”著称的当属《面对面》的王志。《面对面》无疑在众多访谈类节目当中是领头羊的地位,这档节目聚焦的人物都是新闻话题人物或者权威人物,探求新闻事实与真相,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自2003年开播至今,已有15个年头。如此面对面的谈话使人物鲜活立体,方显本色。

2003年,是“非典”的攻坚年。那时王岐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代市长,同时也是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副组长。2003年4月30日,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聯合工作小组举行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后,《面对面》栏目就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王岐山同志进行了深入的独家专访。据统计,整场采访中,王志共提问了29个问题。有学者认为:王志在这期节目中的表现“体现了新一代电视新闻工作者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职业风采——不仅知识丰富、目光犀利、反应灵敏、语言机智,而且具有的公众意识。”不难看出,他的每一次访谈做足了充分的案头准备,提出的问题直击要害,回馈的反应机敏恰当,可以说这次的采访让观众看的过瘾透彻,以至于对公众的疑问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由于是刚刚开完布会,《面对面》栏目组全程拍摄了整场发布会,王志也在现场。所以在访谈正式开始后的第一个问题,王志是这样提问的:发布会记者问的所有问题,都不是你最害怕的问题,你最害怕问的问题是什么,能不能告诉我?如此提问的开场,单刀直入。不同于其他访谈的开场,要建立话语场,寒暄,铺垫。这与之前王志参加发布会,王岐山回答记者问的态度有关,是一个不打官腔,接地气的市长。这个问题意在体现了抗击非典,政府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王岐山直言不讳,解释说在于切断污染源。并且详细阐述了他们为此所做出的努力。此时王志表现肯定的态度:非常同意您的看法。但是话锋一转:按照这个说法,在我这个想象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提出了第一个质疑:政府的做法行动我们认可,但听起来实施难度很大,这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困惑。在非典这种人心惶惶的非常时期,政府可靠吗?能否带领人民渡过难关?王岐山的态度坚定而肯定: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详细说明了抗击非典各部门所采取的措施与努力。

在寻常的新闻访谈当中,面对位高权重的人物,主持人气场自动减弱,很容易被跑节奏,变成了赞同,肯定,崇拜,附和。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不是平等的地位。特别是对面坐的的北京市市长,在市长做了极其充分的解释后,一般的主持人通常会直接肯定,之后过渡到下一个问题。但是面对面的王志不一样,随即他这样说到:我们眼里看到一个很镇定的一个市长、一个很坚定的市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北京感染的人数在不断地上升。在采访前,王志对传染病的人数做了周密的统计,才有底气问出这样的问题。质疑:政府有信心,但为什么传染病人数在不断上升?不难看出,能提出如此问题的主持人,是一个有胆识,有态度,有思想的主持人。

然而王志的质疑并没有结束,继续追问:那跟你的严厉措施这是成反比的,说明什么问题?这个提问很巧妙,主持人自身没有对增长的数据做出判定,而是抛给了受访者。言外之意便是:政府的措施完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王志在质疑政府效力。王岐山的回应是传染病有潜伏期,控制需要时间。王志继续追问:王志:那我能不能这样预期十天之后一定降下去?王志给出了具体期限:10天。意在想让王岐山说出控制传染源的期限。王岐山的回答很机智:我相信十天之后,起码我们可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时间能得到控制,具体期限无法确定,王志尽全力对政府的举措与决断提出连环的质疑。通过《面对面》王岐山:军中无戏言这期节目的播出。让很多老百姓安心,从北京市市长的口中了解到了政府对控制污染源所做出的努力。而45分钟的采访里,王志29个精彩的提问,没有废话,没有客套,没有奉承。实实在在替百姓发问,为人民发声。王志“质疑”的采访风格,令他在众多采访者当中,独树一帜,特立独行,《面对面》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

这里所提到访谈中的“质疑”不是“乱猜测”,任何的质疑都是依托合理的事实依据,在确凿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合理范围内的质疑。在我们所看到的一些访谈节目里,主持人为了追求节目效果,为了制造激烈的冲突场面,博取收视率。在访谈过程中,故意激怒对方,剑拔弩张,针锋相对。这就背离了质疑意识的初衷,质疑是为了探求事实真相,而非故作态势。这样节目难看,采访无法顺利进行,观众同样会觉得不舒服,反而起了反作用。

在《面对面》中,王志采访易中天时,双方的话语交谈不愉快。面对易中天这样的善于言辞与表达的学者专家,有自身独特的一番思想体系。完全不受主持人控制,面对王志的每一个犀利的问题。易中天的回答不随主持人的思路走,而是另辟蹊径,在节目当中充分体现了对于问题的种种不满。二人火药味十足。此时的王志并没有被易中天的气势压倒,而是继续追问。其实,面对这样难提问的嘉宾,主持人也要缓和气氛,采取迂回策略,一味的质疑,提问,不仅得不到真相,反而使二人合作不愉快,访谈难以进行。

总的来说,在电视访谈节目当中,访谈对象有着不同的背景,身份,经历。因此,做为访谈类的主持人自身要有较强的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与质疑的态度。切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采访当中,认真恰当提问,并且对于受访者的回答要时刻保持警惕。简单的来说,主持人在提问之前,对于问题的答案要有预知的判断。再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重新洗牌,逻辑建构。获取的答案与预期一致,便可转换话轮。不一致的答案,且不可说什么就附和什么,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再进一步进行质疑与提问。但是,主持人要注意,对于顺理成章的叙述与话语,不要咄咄逼人,制造事端,妄加揣测。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使被采访对象心生厌恶,乃至不配合。质疑意识是主持人在采访时的提问技巧,但要恰当使用,针对不同的对象合理提问,才能使访谈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郁.《谈话的魅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翁佳.《对面:著名播音员主持人访谈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王莉.《现场实况著名主持人访谈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作者简介:吴阳,女,1993年1月8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