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基于文本分层翻译中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思考

2019-09-10 20:35宋畅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主客体译者译文

摘要:新时代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展蒸蒸日上,不仅革新了当今译界的翻译技术和手段,还引发学者们对翻译理论和思想层面上的新思考。自出现了文化转向之后,幕后工作的译者渐渐出现在台前,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异军突起。经过多年的研究成果,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渐渐陷入了瓶颈期,很难再找到新角度、新视野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本文试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从人机交互翻译下文本分层角度出发分析新时代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制约因素,以期从新视野的角度探究新时代下的译者主体性,对今后译者的努力方向敬献拙见。

关键词:文本分层;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1.1.译者主体性及其新特点

传统翻译理论注重研究文本、句法等语言层面,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作用则始终在边缘游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翻译过程中语言层次以外的因素才渐渐的到关注和研究,译者的主体性也渐渐由幕后走向了台前。对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笔者认同译者主体性主要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而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译者主体性贯穿在翻译的全过程。(查建明&田雨,2003)新时代的翻译主体性表现出了新特点:一、翻译过程中参与的生命体增多,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趋向定制化、目的化。现代的翻译生态环境远远超过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三个有机主体,翻译产品客户、译后编辑、出版商等新生命力量的出现让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再“自由”,而让步于市场需求以及出版商的社会经济利益。二、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遭到削弱。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库,从而简化了翻译中某些繁杂的步骤,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但与此同时,其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1.2.译者主体性传统和现代制约因素

从哲学角度来说,从事翻译这个实践活动的人是译者,其活动的作用对象是原文文本,从主客体的思辨关系来说,翻译这项实践活动不仅受译者主体性的影响,还受客体对象的制约。具体而言,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翻译客体、翻译手段、翻译过程中参与生命体的增加等变化了的客观因素的制约。所以传统意义上,译者主体性一般受到原作、译者所处的文化框架和模式、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力以及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等因素制约。而现在,从市场经济角度考虑,翻译作品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只有“读者”购买才能实现其翻译作品的价值,译者可以清晰化的定位读者需求而对源语文本的篇幅长度、文体风格、情节发展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定制化。其次,译者个人翻译风格逐渐淡化,译者的翻译“棱角”不再特别凸显,继而转换为“语料加工者”的身份,通过对海量数据库、语料库的甄选,组装完成译作。

二、基于文本分层写人机交互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本分层即根据客户使用文本的目的和对文本译文质量的期望而将文本划分为多个层次。根据文本使用目的、译文质量要求和成本限制,通常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参考级文本,使用该类文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基本信息,译文信息可以允许有所缺失,僅供读者参考。此时,译者的专业性并不能发挥明显优势,而只能退居为旁观“读者”的身份,大大的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此类文本翻译中的发挥。第二层为常规级文本,该类文本多用于对用户进行操作指导,译文需要忠实于原文,术语准确,意义完整,允许个别可读性稍差语句的存在。这个层次的文本多采用人机交互翻译策略,人机合作完成译文后,机器翻译对译文的准确性和质量要求不能严格把关,从而需要译者调动专业知识,发挥搜索能力参与审校,由一名专业译者向“翻译审校”的身份转化。第三层为出版级文本,这类文本的译文用于印刷出版或者正式发布,需要忠实、通顺甚至优雅,译文质量要求很高。因此,适合采用人工翻译主导策略。此时,译者自然成为了原文的“再创作者”。译者不仅需要表达原文本的基本信息,还要用译入语最恰当、最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其隐含内涵、文化和思想,这就需要译者展现其极具个人特色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伦理观等等。(刘宁,2017, p. 104-105.)此时,译者主体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新时代下译者的再选择

在新时代下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对于原文文本的选择权利逐渐弱化,因此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在译文生成方面。而“大数据”则可提供客观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为译者准确理解语言文化、解决困惑提供了客观依据,有效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对于这一变化,译者应该积极适应新环境,处理好译者和新的翻译认知方式和手段主客体之间的思辨关系,才能更好的适应、融入甚至利用这一变化创造的新的物质精神价值。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承担者,因此译者毋庸置疑是翻译主体。从哲学角度来看,主体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界定自己的属性定位。就翻译主体而言,其是相对于翻译实践活动中所作用于客体的相对概念。(蓝红军,2017,p24)“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引起了翻译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译者主体性变化发生了新动态,二者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掌握二者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是译者适应融入新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加速器。尽管新时代下,译者主体性受到了工业化翻译生产和智能翻译工具使用的严重抑制,与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信息技术和译者可以紧密融合的性质。译者不仅要看到新技术给翻译界带来的“让贤”风暴,树立良性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更要能看到技术给翻译带来的“雨后彩虹”之景,与信息技术处理好关系,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准确性提高翻译效率,降低翻译成本,更好的融入到新的翻译生态圈中。不断拥抱技术,学习新技术,让新的信息技术成为自己在商业化、职业化翻译环境中的“得力助手”,让自己成为新一轮技术变革对翻译界产生作用过程中的“火炬手”。

结语

笔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译者主体性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研究角度,论文结合文本分层模型分析在新时代下译者主体性的动态变化。此外,笔者试从哲学角度分析翻译活动中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分析特定时代下主客体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对象性关系。对于译者在新时代背景下该做出怎样的抉择问题上,笔者提倡译者对其在当前环境下主体性发挥有所认识,从而正确处理人工智能时代下译者与技术的关系,达到译者拥抱技术,技术辅助译者;译者完善技术,技术提升译者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查建明. 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2]崔启亮. 雷学法. 基于文本分层的人机交互翻译策略[J]. 当代外语研究,2016(3):46-53.

[3]刘宁.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 海外英语,2017(24):104-105.

[4]蓝红军. 译者主体性困境与翻译主体性建构[J]. 上海翻译,2017(2):21-28.

作者简介:宋畅,女,1995年11月,河南信阳人,翻译硕士,上海海事大学,研究方向:笔译理论与实践。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201306)

猜你喜欢
主客体译者译文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浅析“物我本相因”
弟子规
从“反对阐释”理论看摄影艺术本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