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

2019-09-10 07:22卢震
宁夏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

卢震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实现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走产业兴旺之路、乡风文明之路、生态宜居之路、乡村善治之路、共同富裕之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理念;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2-120-005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实现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新发展理念既是发展观,也是方法论。根据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回顾反思改革开放40年乡村建设的实践,并以新发展理念为先导,探索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基本要求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切入点,从当前三农的相关发展现状出发,探寻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一、新发展理念对实现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的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照抄的经验,需要我们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果敢的实践精神加以推进。新发展理念为乡村建设的实践提供了理念指引,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把握乡村建设的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的科学理论以指导实践,把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真正化为中国乡村的现实行动,让20字描绘的美丽蓝图在中国大地上转变成为生动的现实。理念引领——理论构建——乡村振兴的实践是乡村振兴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必经环节。

创新发展理念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智慧。从毛泽东同志1956年1月提出“向科学进军”,到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2017年10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创新的重要性认识日益深化。当前我国从要素、投资驱动发展阶段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时代已经来临。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走创新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总要求中第一个是“产业兴旺”,和创新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创新主要解决的是乡村振兴动力的问题,只有农村发展动力充足了,才能保证农业农村持续兴旺发达。为此,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的理念。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理念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从毛泽东的“弹钢琴”思想,到邓小平的“两手论”思想,再到习近平的协调发展观,认识不断深化。协调发展理念反映在乡村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补齐乡村建设的短板,实践中在增进乡村的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要增进精神生产,做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乡村振兴全面性的要求,协调发展的理念正好对症下药,有利于解决乡村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只腿长,一只腿短”的问题,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反映了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历史性转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乡村产业的振兴,还包括乡村生态的振兴。这一重要论述无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总要求“生态宜居”四个字正好对应,为实现乡村振兴以及乡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理念指引。

开放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个民族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这种开放的视野同样适合观察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速流动中国乡村的发展面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再用靜止孤立的目光,就乡村问题分析乡村问题是行不通的,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要求,必须跳出乡村看乡村,立足城乡看乡村,用联系开放的眼光看待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才能真正找到破解之策。可见开放发展的理念是解决乡村治理的一剂理论“良药”。

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目的观。从毛泽东提出“共同富裕”,到邓小平“先富帮后富”,再到习近平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使8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从宏观层面来看,在中国共享发展理念实践的历程中,缩小城乡之间贫富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是对共享理念最为广泛和最为深刻的实践。乡村振兴总要求中“生活富裕”四个字就是明确要求使农民能够过上城市居民一样富足的生活,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共享发展理念实践的效果体现。从中可见,新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为乡村振兴总要求中各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理念指引。

二、从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看改革开放40年乡村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 年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将三农问题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在乡村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以当前的乡村建设成果对比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不难发现我国的乡村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个基本要求是“产业兴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但是随着当前农业全面升级,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并表现出新的情况:我国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以粮食为例,粮食产区品种结构存在突出矛盾,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五年在6亿吨以上,最高的2015年为62 145万吨。而2014年到2016年,我国连续三年粮食进口量都超过1亿吨,最多的2015年进口12 478万吨。我国粮食供求中的突出矛盾,体现为大豆供求缺口太大,大豆的年进口量从世纪之交的2 000万吨左右,已经增加到2017年的9 553万吨。可见,对实现“产业兴旺”这一目标不能盲目乐观。我国农业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完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考验执政者的基本问题,亟需通过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加以突破。

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二个基本要求是“生态宜居”。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绿色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具体成绩表现为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下降,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不断扩大。全国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长,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速等。但是乡村环境和生态问题仍很突出。我国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上亿亩耕地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由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导致的面源污染严重,导致土壤和水环境的恶化。同时,农村人居环境也不乐观。据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将近1/4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80%的村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处理,约有1/3的行政村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1]行路难,如厕难,环境中生态差这些影响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民生痛点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当地社会和政府发展观念的滞后,环境制度的不够健全和发展模式的转型艰难。

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三个基本要求是“乡风文明”。改革开放40年来,乡风文明建设整体上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也表现出一些问题,比如受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乡村人际关系日益功利化,人情社会商品化,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受到了严重侵蚀;在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村日益空心化的当下,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敬老爱幼的乡村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养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约,不睦邻里等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日益增多,家庭的稳定性不断被削弱。同时,一些落后的成规陋习死灰复燃,大行其道。在一些地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过度,消费盛行。以上种种农村怪象皆不符合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严重阻碍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总的来说,乡村能否协调精神和物质发展的关系成为乡村能否全面振兴的一大考验。

乡村振兴战略中第四个基本要求是“治理有效”。在乡村治理方面,中国过去40年一个最大变化就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城乡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根据调查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只有1.76亿人,1978年的城镇化率只有17.9%,2017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8.13亿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这些数据表明改革开放近40年来大量的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的急劇外流,这种大规模的流动导致农村出现了空心化。同时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农民村庄共同体的意识越来越弱化,村民自治流于形式,组织村民的难度不断加大。以上种种在流动中暴露出来的乡村治理问题亟需新的治理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五个基本要求是“生活富裕”。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农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但是从农民收入增速来看,农民增收已进入“减速带”,情势严峻。当前不仅是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在资源配置上城乡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在资源要素配置上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往城市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向城市倾斜,城市发展始终被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农村发展则被甩在后面。总的来说,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乡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相比之下农民所享受到的物质财富却与其贡献仍不相称;至今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都迫切要求我们以共享理念为引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走城乡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从新发展理念看实现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的基本路径

(一)以创新理念为引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产业兴旺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要求,需要不断通过理论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来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一是农业发展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3年2月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指出,认真把握一些规律性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些政策性的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根本遵循。当前应积极贯彻党中央的最新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第二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在现代化新型农业体系下,农业经济主要依靠信息化从事生产,其中智能化信息技术是关键。当前,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高效合理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尚未形成。为此,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以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第三是农业制度的创新。农业制度体系从整体上来说,包括宏观调控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和人才支撑制度。以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为例,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制度红利得到有效的释放。当前更要通过不断农业制度创新,积极推动“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赋予双层经营体系新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坚定走“产业兴旺”之路。

(二)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风文明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3]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然是全面的振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徐州市马庄村时所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此,推进乡村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弘扬乡村文明。具体来说,在教育引导上,要以农村移风易俗、弘扬乡风文明的典型事例为抓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宣传工作,让乡风文明的观念入脑入心;在实践养成上,村集体应该对村民积极主动破除成规陋习的行动进行表彰和推广,普遍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在制度保障上,要充分研究总结地方经验,引导农民自发地制定一些约束性强的乡规民约,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积极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坚定地走乡风文明之路。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宜居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这一重大论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要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要求,要在思维观念、制度设计、发展模式上进行彻底的革命,摈弃以往重经济而轻环境,以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当前,乡村的绿色发展应集中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两个方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要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要加大农业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发展模式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生态新产业、新业态,力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要坚定整治的决心和信心,以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和垃圾治理为重点,整合资源,锁定目标,确定标准,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设计,更大力度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使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确保农民过上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四)以开放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整体体现出发展和治理并举的基本逻辑,即在推进农村农业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的有效治理。针对城乡流动的开放式局面,乡村治理应该有新的思维,我们应该跳出乡村看乡村,立足城乡看乡村治理。针对农村空心化的问题,第一应该增强农村自身的吸引力,比如通过村庄整治,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由原来的“孔雀东南飞”向“春暖燕归巢”转变。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改变农民对自身身份的理解,让乡村成为村里年轻人呆得住、留得下的创新创业的热土。第二应该着力提升农村社会的组织力,比如通过加农村党支部建设,整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加强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纽带作用,同时发挥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让农民得到各种组织的引导,教育和管理,让农村家户的联系紧起来,守望相助兴起来,干群关系亲起来。

针对乡村转型发展中融入城市陌生社会面临的征地拆迁等诸多新问题,以及保留其自身熟人社会固有特点的家庭邻里日常矛盾纠纷,要坚持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乡村治理方式,既要注重运用现代治理理念和方式,更要注重发挥农村传统治理资源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要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化矛盾”,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加快形成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三治”结合的治理格局,走村庄多元治理的善治之路。

(五)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重塑城乡关系,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次旨在推动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主义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4]当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秉持城乡共享发展的理念,重塑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围绕强化“人、钱、地”等要素的供给,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比如在城乡土地市场融合,推动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可以释放出巨大红利。 同时要在城乡产业融合上下功夫,比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挖掘乡村价值,大力发展银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当前一些地方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将现代农业企业的现代化生产要素和农民所代表的传统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现代和传统要素各自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在提高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時,使农民能够持续增收,让广大农民共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1] 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介绍乡村振兴战略远景谋划[EB/OL].中国政府网,2018-09-30.

[2] 林小昭.中国城市40年巨变:城镇人口增近4倍 城镇化率提升[EB/OL].财经网,2018-06-20.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206.

[4]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EB/OL].  新华网,2018-09-22.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