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

2019-09-10 07:22张志伟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17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大学生

张志伟

摘  要: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环境因素与个体原因两个方面,本文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原因,侧重从学校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对策

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被认为是非常活跃、健康的群体之一,但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令人乐观,学业和考试带来的压力、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校园人际关系处理与应付,也给他们带来种种不适和焦虑,情感的困扰、就业形势的严峻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困惑等,同样使得他们的心理产生莫可名状的痛苦和抑郁。据一项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报告显示调查对象中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心理危机[1]。因此,思考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追求自我实现与现实相悖产生的心理冲突。

自我意识的增强是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由于他们阅历少,社会经验缺乏,片面的追求“自我实现”不能正确对待一些不尽如人意之事,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自我体验的消极成份偏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和冲动行为及情绪,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力不强。

2、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

一般而言,在当代的在校大学生中,不适应问题在大一的新生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大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和一群陌生的同龄人生活在一起,心理上会发生强烈震荡。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新一代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父母眼中的特宝儿,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天之骄子,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种很强的依赖感,在心理上又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这也是导致他们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活不适应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大学生的其他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因为一开始适应问题没解决好而引起的,这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足够重视。

3、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都希望更多的人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自卑和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懂交往技巧与原则、不善言辞等导致一些人害怕交际,不会与人沟通。一些人本来就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一些人在与人交往时较强的戒备心理、或者由于不合群而不被理解而遭排斥,以致于干脆独来独往,不和他人接触,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这些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容易产生压抑、孤独、焦虑、苦闷、紧张、空虚等不良情绪。

4、情感困扰和危机。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生理心理发育已趋成熟,恋爱与性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面前。现实中因恋爱而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校园里有的大学生把异性之间的好感误解为爱情,有的为摆脱孤独寂寞而寻找异性谈恋爱,有的因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羡慕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使他們经历失恋的痛苦和情感的煎熬。同时,由于性生理成熟,大学生受到性意识的困扰,因性冲动反应不良而产生焦虑自责甚至心理变态,都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大学生陷入自卑、焦虑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状态中去,有的人甚至因此走向极端,酿成悲剧。

5、学业和就业压力引起的紧张恐惧焦虑心理。

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竞争压力增大。学习关系到学生自己的未来,也关系到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因而学习上的失败极易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有的学生担心考砸后自我形象会受到损害,会错失一些机会。有的则感到对不起父母,心理充满恐惧感,承受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正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尤其在即将走向社会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制度,使大学生在拥有更多择业自主权同时,也面临更多的就业竞争,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期间表现出过度焦虑的状态,有时甚至会产生问题行为。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人生理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最积极的影响。否则,对未来人生的不满很可能导致仇视心理,仇视不接收的单位,仇视去了自己想去的单位的同学,仇视学校等等。对未来人生的不满也很可能导致攻击心理,对所有的人的不满,攻击他人或攻击社会。对未来人生的不满也很可能导致精神焦虑、抑郁等。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当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思想教育轻心理引导;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着重于整体,针对个体进行个体化教育远远不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加之大多数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认识分析能力,必然产生失望与迷茫的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家庭因素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家庭环境中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孩子产生很深的影响。家庭教育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质量;此外,家庭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等,易使孩子产生孤独、自卑、痛苦、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专家认为,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在社会因素环境方面: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成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杠杆,不少学生舍弃自身价值和理想去单纯追求经济目标、短期目标,注重现实,讲求实效,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滋长了学生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导致学生意志消沉,甚至堕落。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现代社会不断加快节奏所带来的压力是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常常感到茫然、疑惑、混乱,心理失衡在所难免。

2、个体原因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个人原因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其中,心理因素方面表现形式很多。自我评价存在偏差,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学阶段,学生个体自我意识增强,但尚未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存在片面性。对周围的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评价,却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而痛苦;意志薄弱、心理耐挫能力差也是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在絕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锻炼,经不起挫折,一旦遭遇挫折,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以致于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还有部分大学生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陷,这种学生往往心绪压抑,行为消极,觉得生活缺乏意义,严重时出现伤人或自杀行为。在个人生理因素方面,生理发育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学生个体的疾病和缺陷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有的大学生脸上长相丑陋,走路时总是不敢抬头,有的男生个子太矮小,有的女生体态太胖等,都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其次,青春期的性困惑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学生性心理基本成熟,渴望性的满足,渴望接近异性,但社会阅历浅,理解性差,由此而出现了性困绕。在情感上难以自拔等这些都造成心理失调的原因。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1、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大力进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规章制度文化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思想教育的“软件”建设,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和不良倾向,营造一个能鼓励大学生公平竞争、坚持真理、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2]。另一方面学校要详细掌握学生在经济、学习、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切实改善学生的生活生存环境,特别是对贫困生,不但要做好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工作,还要帮助他们从精神上脱贫,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起自强不息的良好质量。

2、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作为高校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障碍的误区、走出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以心理咨询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以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依托,以班级中的学生干部为心理咨询协调员作为支撑点,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三级网络组织。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尽早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调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个别严重者应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学校要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干部进行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高校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教育者应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范才生 . 素质教育一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 .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2]  黄训美. 大学生心理保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