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多模态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研究

2019-09-10 08:55王颖轶
高教学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多模态移动学习大学英语

王颖轶

摘  要: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技术在20世纪得到飞速发展,可以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为我国大学英语学习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身的多模态学习手段也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教材讲解+PPT”的单一静态的语言学习模式。文章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移动学习理论,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在多模态环境中进行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多模态;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018-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widespread of the tablet PCs and smartphones bring out the new challenges and chances for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our countr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the multimoding learning methods ,which is an all-in-one method made of text, pictures, audios and videos,etc.,have gradully taken the place of the traditional single " text-paraphrasing plus PPT" learning method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multimoding English learning metho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the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obile learning.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multimoding; mobile learning

一、概述

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出现和发展对我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教育教学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新思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新契机。传统的一维文字交际方式已经逐渐被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多模态语篇交际方式所取代,多模态交际方式弥补了传统纸媒单模态、静态、更新互动性较差的弊端,它通过移动互联媒介的实时传播更新,不仅成为了交际活动中传递信息的主流形态,而且在教学领域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运用,多模态理论的引入,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主体和创新型课程资源,文字,语音,视频,教学平台等多种资源有机结合,为语言学习创造了更加生动真实的情境,更有效的刺激和提高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比较容易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达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对语言的实际应用水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能够起到培养的作用,为外语学习扩展了无限的空间,多模态环境下外语移动教学成为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有益尝试。

二、多模态移动学习模式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概述

人类接收外界的信息需要通过耳鼻舌眼身五个感官系统,所以根据感官的类型,人类就有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所谓模态,就是在人类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中,通过应用感官,如视觉、听觉等,从而能够与外部的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方式[1]。如果只通过一种模态进行交际活动的现象叫单模态,例如:听歌曲是通过听觉模态,看书是通过视觉模态。多模态是指至少通过两种以上的感官模态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对多模态话语进行分析的理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交流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2]。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与语言符号应用到其中,这样就导致出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clal Discourse Analysis),该理论是上个世纪在西方国家中逐渐兴起的,是O Toole(1994), Kress和van Leeuwen(1996,2001)提出的一种新语篇分析方式。将社会符号学与系统功能语法等多种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在语言之外的其他非语言符号,如图片、音乐、肢体动作等,可以形象的表达意义。有学者将语言看成是一个设计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系统组成部分之一,还有其他的社会表义系统,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这与语言共同实现社会意义[3]。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将语言和其他相关意义资源结合起来,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图像、颜色、动作等其他符号系统在整个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都能够更明显的区分开来,从而使人们对话语意义能够更全面准确的理解,达到更加有效的交际目的[4]。

(二)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利用无线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技术,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综合国外研究者(Keegan,2000;Quinn Dye,2009)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定义,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所需的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和服务,并在各种情境下通过无线移动网络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交互,因时因地因需的数字化学习模式。

具有个性化、便捷性、交互性、及时性等是移动学习特有的优势,它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年龄段差异学习需求差异为学习者创造出随时随地随需的满足个性学习需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移动学习作为21世纪这个全媒体时代的全新学习模式,具有更适宜满足大众学习需求的优势,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企及的学习效果。

(三)多模态移动学习模式的趋势

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所示:到2017年6月为止,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7.51亿,是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手机网络用户96.3%;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达到1.44亿。[5]

在如今的全媒体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等移动终端日益普及,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和体验其优越功能的庞大的科技进步受益者,智能移动终端已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和工具。这在硬件提供方面使得多模态移动学习成为可能。

其次,现在有多个英语平台在软件方面支持多模态英语移动学习,如超星平台、批改网、Ted等。这些平台不仅能够弥补传统纸质印刷教材的文本静态单一的弱势,还可以提供由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组成的生动情境,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还可以通过QQ、微信、趣配音、单词打卡等移动app下载分享词汇、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及口语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随时随地地运用听觉、视觉,甚至触觉等模态进行学习和训练,使英语学习得以实现。有益于学习者利用好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不强调学习环境和地点,依据学习者自身学习要求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课堂学习和教师讲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接收知识的途径,通过借助各种在网络上可获得的学习资源,学习者还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可以更加自主的选择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学习策略。

另外互联网+背景下多模态英语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设计者,主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处于高于学生位置,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了“填鸭式”学习,学生的思路闭塞,不善于主动思考,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多模态学习环境下,学习具有双向性,学生和老师在同一个层次,要求学习者更主动进行交互式学习,自己寻求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参与自评,他评,还可以反映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强弱程度。

因此可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多模态英语移动学习模式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构建并完善多模态环境下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

三、多模态环境下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一)构建原则

构建多模态英语移动学习模式,主要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将现代教育技术和语言学习相融合,提供一个有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让其成为课堂教学之外的,非课堂的师生生生交流共享的学习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可遵循如下原则构建:

1. 模态最优选择原则

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者对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要考虑在应用模态的交际手段上选择最优的方式,要考虑是否能够充分的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否有助于激励学习者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该模态是否具备其他模态无法替代的优势。例如,在某些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枯燥的背诵记忆单词,只是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开展学习,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无法产生直观的认识,未必能够达到理想的记忆效果。如果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多模态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图片以及视频会引发视觉刺激,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为了通过多种模态的刺激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内化,构建移动学习模式应遵循模态最优选择原则,选择最适合鼓励学习者兴趣的模态。

2. 灵活应用及时更新原则

在大学英语学习中,从学习者兴趣点和关注力保持时长的角度考虑,还要尽量避免反复使用同一种模态,因为长时间同一模态的使用很容易使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降,从而影响长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以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为例,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上,传统的模式就是反复地听音频材料,做对应的习题,然后核对答案这一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一成不变,枯燥单调,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从长远来看对学习者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比如情绪变化等,适时地调整学习模态,为了提高听力的水平,可以选用一些能够保持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学习软件、图片、视频等,让学习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氛围,构建与之匹配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者才能更加愉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对语言、图片以及动作的模拟等模态来进行学习也是移动学习的一种不错的形式,让多种模态灵活而合理的结合起来,实现各个模态之间互动与互补,不仅丰富了学习的内容,还活跃了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和提高相应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

另外科技迅速发展和进步,也引领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在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技术的更新换代方面也是日新月异,为了学习者能够及时的接触到最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构建移动学习模式必须要考虑到随时维护及时更新的问题。

(二)多模态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笔者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主要由课堂学习和课后任务两部分组成,二种学习方式互为补充相輔相成。

一方面,为了顺应当代的学习者“信息多元、图像交际、注意力短”的学习特点,目前的课堂学习已经实现了“纸质印刷教材+数字新型教材”相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的实时联通,课堂上通过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相结合的高模态密度和多模态结构教材,提高学习者互动交际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感。

另一方面,课后任务也应以互联网为依托,在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的前提下,进行多模态的一体化设计。“互联网+”背景下的多模态课后任务主要通过各个移动学习平台实现。可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共享的英语学习资源、在线测试评改、在线互动分享和完成技术作业。

目前在互联网上可以应用和共享的英语学习资源很多,如超星平台、批改网、Ted等,相关的词汇,口语,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内容特别丰富,都可以借鉴成为移动学习平台的资源,在这样的一个学习平台上,大家可以分享现有的app,学习资源链接等形式,包括各个英语学习环节的讲义和习题等。移动学习平台在线测试评改部分是指可以将选择,判断,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写作和翻译等题型以数字化形式录入移动学习平台,然后在学习平台设置开放测试时间通知学习者作答,然后在线自动评改,教师手动评改或学习者互评,学习者可以及时的获得批改反馈,知识点及时得到纠正和提醒,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学习平台的在线互动分享部分则可以借助QQ,微信,论坛,微博,各种通讯方式的群来实现,成为移动学习交流学习问题和学习成果的模式,及时的沟通和动态的反馈促进移动学习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在平台上完成技术作业这部分,对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指的是要求学习者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呈现学习成果的形式,比如说通过录制短视频或powerPoint 展示来替代传统的作业选择题的模式,来完成词汇,口语,听力等方面的作业形式,在整个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多模态的交际形式,更因为学习效果形式可见,因而增强了学习者的趣味性和成就感。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完成移动学习平台,再配合新形式的的立体化教材,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成为如图1的模式。

(三)实施措施

首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应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教师、学生、教学设备以及教学环境等结合起来,适度创设多模态教学情景,从而使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教师通过对语言、声音、动作以及动画等多种手段的应用,使学习者的感官得到刺激,实现学习者的听觉、视觉出现交集,使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进而培养学生在课下学习阶段适应自主的移动学习状态,使学生习惯于通过感官来对多种符号系统进行解读、构建与重组。在大学英语学习课堂中和课后任务部分,为了使多模态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作用与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合理设计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依据学习内容选择适当的模态,以最佳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多模态的识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多模态意义资源的表达,并借助网络平台与教师、同学互动,提高学生的英语移动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移动学习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多模态环境下构建移动学习模式并将其有效实施,是对传统英语学习模式不足的有益补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积极思考问题,更好的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以及合作共享的探究精神,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师生角色,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开展多渠道、多模式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提高借助网络技术,正面引导学生接触网络的心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最终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愉快自主地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掌握大学英语相应知识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万群.论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与研究——兼论外语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J].外语电化教学,2013,01:21-26.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10.

[3]张维,刘晓斌,周榕,等.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7:63-70.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網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

170803-69444.htm.[2017-08-04].

猜你喜欢
多模态移动学习大学英语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