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2019-09-10 06:03汪东周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6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激发兴趣习惯

汪东周

摘要: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操作去获取知识,而且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升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实践创新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适时引导,抓准时机加以指导,持之以恒,让他们逐步养成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数学 动手操作 习惯 激发兴趣 适时指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重担就落在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肩上。而作为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我,认为首当其冲就是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知道,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一日两日就可以培养和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新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获取新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引导他们用获取的方法、结论到实践中去验证,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所学的知识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入。而且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了自己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实践创新素养。本文从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上的意义和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习惯两方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义

(一)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教师往往更多地发挥主动性,而学生常处于一种接受状态,即使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活动环节,也都是事先预设好的,并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需要教师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机会去动手操作,实践研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最终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二)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我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就是要促进儿童在活动中自然成长。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让儿童经历知识诞生的过程,亲身体验从生活和实践中学到有用的科学知识,这会让他们印象深刻。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新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动手操作,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经历“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过程,在不断的循环和矛盾中得到新知的强化,这是有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质的转变。为此,在基础教育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每个教师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真正做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二、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习惯

(一)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合理安排。

教师课前在吃透课标和教材的前提下,要精心谋划设计好教案(导学案)和课件,同时准备好相关教具、学具(如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的物品,图片,表格等,有时不需要人人都准备)。教师要提前做好合理的安排和布置。教学一个新知,教师最少要提前一至两天向学生布置要准备的学具,因为一、二年级孩子小,所以,最好还要通过短信、微信等形式告知家长,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事先替孩子购置或准备好上新课需要的学具,并提前放到孩子的书包里。试想:如果教师不事先布置,家长没有给孩子提前准备好,在课堂上孩子们就无法动手操作。特别是对于一个低年级学生来说,当他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个“看客”,时间久了,他就有可能在一旁捣乱,或者玩起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动力。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特别是一、二年级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到小学时间不长,教学形式上又有明显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新知识之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创设与新知有关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诱发他们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并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并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可以捕捉学生身边的素材,根据生活经验,创设模拟化情境;也可以是一段视频、一个谜语、一个故事等。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我事先拍摄了一段学生非常熟悉的附近“名邦广场”大型超市里的购物场景。课堂上导入新课时首先播放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画面上是自己经常去买东西的超市时,有的学生就不自主的小声在嘀咕:“名邦广场、名邦广场……”学生们看得非常专心,生怕漏掉每一个镜头,他们的情绪也在不断提高。当镜头拉近到食品专区,孩子们看到自己喜爱吃的汉堡包、薯条、蛋糕时,情绪明显亢奋起来。这时我停止播放,进行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经常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到超市里买东西,那买东西要用到什么呢?”(孩子们都会回答“钱”)引入本节要学习的内容,“那谁知道,刚才画面中一块蛋糕4.00元,一盒薯条5.00元,分别是多少钱呢?”(部分同学知道回答)我接著提问:“一个汉堡包7.50元是多少钱?”(少数学生知道)现在如果你给营业员10元钱,要找回多少钱呢?(无人知道)随着问题难度加大,会回答的人愈来愈少,课堂上显得特别安静。这时,我话风一转:“买东西用到的钱,在我们国家叫‘人民币’。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认识它,学习人民币里面的有关知识。当你认真学完这一单元后,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一定会回答。那现在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来我们开始学习。”一段小视频,由于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他们与学习内容的距离,更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动手的欲望。

(三)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激起学生的操作欲望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讲清必要的操作步骤以及要注意的事项;必要时教师可操作示范,引导学生如何操作。例如一年级上学期我在教学“9加4”这样的进位加时,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20根小棒。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把20根小棒拿出来放在桌子旁边,要求学生不许随便动小棒,要先静静地听老师说清要求,直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摆。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很快就摆好了,有的孩子动手能力相对弱一些,这时老师可以走过去加以引导,帮帮他,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忙。孩子们通过挪动小棒,很快就发现,可以从4根小棒里拿1根和9根小棒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3根小棒得到13。这样,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凑十法”不仅有了直观的印象,而且也理解其含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动手操作带给自己的乐趣,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选择恰当的动手操作和指导时机。

低年级学生生由于受已有知识、动手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影响,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同伴的帮助。但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操作能力,就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独立操作,进行探究。为此,教师在教学新知之前要有预判,课堂上合理处理好独立操作与操作指导的关系,抓住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引导他们去动手操作,并适时地加以指导。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的退位减”是个教学难点,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计数器和小棒。当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36-8。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我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在计算器上动手操作,拨一拨。由于计算器的个位上只有6个珠子,要拔去8个珠子不够,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操作,(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从个位上先拔去6个珠子剩下30,再用30减去少拨的2个珠子,口算出结果是28)这时我及时提醒学生是否可以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试一试,看能不能解决“不够减”的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说出“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减”建立直观表象),接着再启发学生继续思考:“打开一捆后从哪拿去8根小棒?”。学生们受到启发后又有了劲头,纷纷拿出小棒动起手来。不一会儿,就有了结果。这时,我指名学生汇报操作的方法,再引导他们根据操作步骤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退位减的算理和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对经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所抽象出的解题方法一定会印象深刻,在运用于实际,就形成了能力。

总之,要使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养成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需要教师在课前作精心的准备和安排,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教师还要要抓住时机引导、启发,并适时地加以指导总结。只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甚至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學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才会慢慢养成,他们的数学素养才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许运鸿,王红艳:《数学品格——数学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2018年《小学数学教师》第2期.

[3]黄伟星,殷英:《基于数学核心素养 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2019年《小学数学教师》第1期.

[4]於垚冰.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时机与方法[J].华夏教师,2018(29):1617.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激发兴趣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