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海醇消化道造影与腹部CT诊断在肠梗阻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分析

2019-09-10 07:22黄锦山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6期
关键词:肠梗阻治疗

黄锦山

[摘要]目的:对在临床诊断治疗肠梗阻方面碘海醇消化道造影和腹部CT所发挥的辅助作用展开讨论。方法:研究对象是30例于2017年3月-2019年5月期间接受我院治疗的肠梗阻病人,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等归入A组、B组,前者采取碘海醇消化道造影检查,后者采取腹部CT检查。待研究对象确诊后分别接受手术疗法或保守疗法。比较两组诊断一致性、治疗效果、切口位置与病变位置一致性。结果:A组诊断与最终诊断的一致性、手术治疗有效率、保守治疗有效率、治疗总有效率、病变位置与切口位置一致率和B组相当,(P>005)。结论:在肠梗阻治疗中使用碘海醇消化道造影辅助诊断效能与腹部C7诊断相当,且具有图像质量高、副作用小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肠梗阻,碘海醇消化道造影,腹部CT,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2-0011-02

消化道造影是临床检查肠梗阻的常用手段,以往造影剂多使用硫酸钡,但不良反应多,对于疑似急性消化道穿孔或出血、严重胃肠道狭窄或消化道检查后需即刻实施手术治疗者不适用。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肠梗阻患者30例,旨在分析碘海醇消化道造影与腹部CT辅助诊断在肠梗阻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是30例在2017年3月-2019年5月中接受本院治疗的肠梗阻病人,经随机数字表法,把研究对象分别归人A组、B组,两组例数均等。前者6例女性,其余为男性;年龄20岁-70岁,均值(58.27±6.32)岁;在肠梗阻类型上,5例为肿瘤性、4例为粘连性、3例为粪块性、1例为肠扭转,剩余为其它类型。B组女4例,男11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58.32±6.27)岁;粪块性肠梗阻2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肿瘤性肠梗阻6例,肠扭转1例,其他1例。对比两组基本资料,(P>0.05)。

1.2入选标准①纳入标准:立位腹平片见多个液气平面;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②排除标准:绞窄性肠梗;全身性疾病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如低血钾等;严重系统性疾患;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急性支气管炎;肠结核;精神疾患。

1.3方法 (1)检查方式A组行碘海醇消化道造影:禁食禁水8h,口服碘海醇注射液200mL,观察胃肠道与食管充盈情况,每4h行腹部X线立位动态观察造影剂运行情况,若24-48h,造影剂进入结肠,则表示患者症状减轻,可实施保守治疗;若48h后,造影剂极少量或未进入结肠,腹部症状加重,则实施手术治疗。B组借助腹部CT来了解肠管状况,基于检查结果,同时参考病人症状与体征,对治疗方案加以明确。(2)治疗在A组,有4例先采取手术疗法,有11例先采取保守疗法,后者中有6例保守疗法不见效又采取了手术疗法,手术疗法有效者数量为8例;在B组,有3例先采取了手术疗法,另12例先采取保守疗法,其中10例未见效又采取了手术疗法,手术疗法有效者数量为10例。保守疗法含持续胃肠减压、水电解质失衡纠正、禁饮食、酸碱调整、灌肠、胃肠外营养支持、并发症积极治疗等。

1.4观察指标(1)诊断一致性:将术后诊断、病理检查结果当做最终诊断,如果双方皆缺失,那么由出院诊断代替。0分:检查结果无提示意义;0.25分:明确存在肠梗阻,但梗阻病因、程度、范围、部位未明确;0.5分:明确存在肠梗阻,且梗程度、范围、部位可确定≥11项,病因未能明确;0.75分:可明确肠梗阻的存在及其区域、位置、程度,可见相似于最终诊断的病因;1分:可明确肠梗阻的存在,并对其区域、位置、病因以及程度也明确。0和0.25分标志诊断一致性低,0.5分为诊断一致性一般,0.75-1分为诊断一致性高。(2)病变位置与切口位置一致性:根据诊断结果确定切口位置,同时术中对病变具体位置进行探查。若切口位置、实际病变位置为腹部同一侧,则评定为一致;若实际病变位置与切口位置偏差较大或不为同侧,甚至需增加切口或延长切口,评定为不一致。

1.5疗效评价 ①进食流质后病情无反复;②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③患者经过腹部平片检查显示气液平状况消失;④无明显感染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生化、血常规为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同以上4项相符,那么可确定是治疗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手术疗法与保守疗法两者的有效率合计值。

1.6统计学方法借助软件SPSS 21.0完成数据分析,由(x±s)描述计量数据,接受t检验;由[n(%)]描述计数数据,行Fisher精确检验,也可行x检验,对于等级资料实施秩和检验,将P<0.05当做差异具备显著性的标准。

2 结果

2.1诊断一致性 在诊断一致性方面,两组未见明显不同,P>0.05,如表1。

2.2治疗效果在保守疗法有效率、手术疗法有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3项指标上,对比两组,P>0.05,如表2。

2.3切口位置与病变位置一致性 A组行手术治疗10例,其中切口位置与病变位置一致10例(100.00%),B组行手术治疗13例,其中切口位置與病变位置一致12例(9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1.000)。

4讨论

肠梗阻属于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多为小肠梗阻,因其病理生理复杂,病因多样,若手术时机延误、诊断错误、术式选择不当、合并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并发症,均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CT是以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与吸收的差异,以敏感度较高的仪器实施测量,再经计算机处理所获取的数据,最终获取检查部位的断面影像,在对梗阻性质、部位、是否存在绞窄或是否为肿瘤病变等方面判断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可对周围炎症性病变与腹腔进行做出初步判断。同时CT检查可在患者1次屏气下便完成全腹部扫描,可防止因呼吸或肠溶洞所致的伪影,诊断准确性较高。但CT检查会受到粪便、胃肠内气体等因素影响,易出现伪影或模糊图像,对于细微病变诊断效能欠佳。

碘海醇具有不易被机体吸收、渗透压低、耐受性好、图像清晰等优点,逐渐应用于X线小肠造影。本研究中,A组诊断与最终诊断的一致性、手术治疗有效率、保守治疗有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切口位置与病变位置一致和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在肠梗阻治疗中使用碘海醇消化道造影辅助诊断效能与腹部CT诊断相当。碘海醇的渗透压和粘稠度较低,进人体内后可快速被排空,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肠管痉挛、局部水肿,防止引起梗阻加重;同时因其存在稀释效应,能造成局部水肿减轻,刺激肠蠕动,促进部分梗阻缓解;碘海醇造影具有较强的对比度,图像清晰,显影满意,消化管腔的形态、位置、轮廓等情况可清晰显示,定位准确,指导临床治疗。此外,碘海醇属于水溶性造影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口服吸收很少,不易阻塞、下行速度快,且易于清除,不会对手术效果和伤口愈合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在肠梗阻治疗中使用碘海醇消化道造影辅助诊断效能与腹部CT诊断相当,但前者具有图像质量高、副作用小、缓解肠梗阻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肠梗阻治疗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如何治疗?必须要做手术吗?
肠梗阻不手术有何治疗方法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