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亲子关系教育探析

2019-09-10 07:22毛建雄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4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道德与法治初中

毛建雄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对树立学生正确观念、科学思想、良好品德以及优秀习惯有着重要意义,是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将亲子关系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能够有效引导和帮助学生缓解亲子冲突,充分发挥学校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作用。不过,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采取合理策略加以改善。本文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亲子关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当前实际教学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相应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初中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部分,和谐的亲子关系能够令学生长期处于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中,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和积极情绪,对学生成长极为有利。然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极易和父母发生亲子冲突,导致亲子关系受影响,进而影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对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引导作用,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正是其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亲子关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包含亲子关系教育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中,其它部分同样包含不少与亲子关系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亲子关系教育,实际上是充分发挥课程作用的重要方式,这不但能够进一步改善课程教学效果,还能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理、态度及方式和父母相处,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有效构建。就课程教学效果来看,《亲情之爱》是《师长情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树立尊敬师长的意识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基础。在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亲子关系教育,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第二,协调亲子冲突。初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主要是源自学生情感心理需求发生变化,这虽然不会对亲子感情造成影响,但却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才能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与此同时,学生自主性增强,其与父母的交往方式也出现了一定变化,要求父母根据孩子身心特征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引导,共同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但是大部分家长缺乏专业认知和深入理解,没有掌握和孩子和谐相处的正确方式方法,导致親子冲突逐渐加剧,严重影响亲子和谐。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亲子关系教育内容,能够促使学生以更加合适的方式与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积极推动家园共育的有效实现,让学校与家庭一起合作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亲子关系教育方面的不足

第一,渗透范围过窄。亲子关系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应当做到全过程、全方位,从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时刻提醒和引导学生与父母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渗透范围过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亲子关系教育时主要集中于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借助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家”的意味,引导学生和家长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真正做到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这导致亲子关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的中的渗透范围过窄,无法实现全过程、全方位渗透,在这部分内容教学结束后,亲子关系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结束了。

第二,缺乏实践性。《道德与法治》教学本就存在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性,相应的亲子关系教育也存在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亲子关系教育时,通常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对学生提出一些较为空洞的理论性要求,让学生尊敬和热爱父母,学会孝敬父母,以谦逊温和的态度与父母沟通。这种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掌握不足,难以真正达到渗透亲子关系教育的目的。

第三,与家庭合作不够。亲子关系教育不单单需要针对学生进行教育,还需要积极与父母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真正改善亲子冲突,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然而当前《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教育上,仅仅针对学生进行教育,并没有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的改善只能从学生单方面展开,实际效果欠佳。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亲子关系教育的策略

第一,全面对接亲子关系教育和《道德与法治》内容。教师需要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全面而深度的挖掘,剖析其中可以和亲子关系教育挂钩及对接的内容,在这些内容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多方面、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和父母相处的正确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的“少年有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学生们纷纷举手讲述他们自己的理想,教师认真倾听并为学生如何实现提出正确建议。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梦想与亲子关系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梦想既受父母影响,也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学生追逐梦想的道路才会更加平坦,尤其能够避免父母误解、父母反对等情况出现,让学生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和父母构建起和谐轻松的关系。

第二,基于生活化教学强化教学实践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亲子关系教育,同样需要以生活为源头并进行适当延伸,结合时事进行深度剖析,让学生正确掌握和父母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学《家的意味》时,教师利用家庭中常见的亲子情境进行导入,如家庭周末春游、父子合作完成家务、母女一起进行家庭购物等。在这些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想起他们和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充分意识到和父母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意义。然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向父母写信,让学生将他们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带回家给父母看,将亲子关系教育落实到实处。

第三,积极促进家园共育。《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清楚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利用家园共育优化亲子关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联系,在教学学生表达和巩固“亲情之爱”的方法的同时,对学生家长进行适当引导和教育,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学生一起努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在这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同时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和谐相处,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家庭环境。

综上可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当渗透亲子关系教育,在优化教学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为了有效渗透亲子关系教育,教师应当全面对接《道德与法治》和亲子关系教育的内容,同时给予生活化教学强化教学实践性,积极促进家园共育,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努力,共同打造良好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先东.学校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实践对策——基于初中阶段亲子关系现状调查[J].中国德育,2017(4):31-34.

[2]徐璐.亲子冲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契机[J].中国教师, 2015(14).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